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行攝匆匆)之北疆記憶,世界最悽美廢墟-交河故城(趙志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攝匆匆)之北疆記憶,世界最悽美廢墟-交河故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行攝匆匆)之北疆記憶,世界最悽美廢墟-交河故城》中國當代作家趙志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行攝匆匆)之北疆記憶,世界最悽美廢墟-交河故城

《行攝匆匆》北疆記憶(10)

世界最悽美廢墟--交河故城

新疆,幅員遼闊,歷史厚重,文化遺址眾多。僅古之西域36國,就遺存下30多座文明古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交河、樓蘭、高昌、惠遠」四大古城。

而曾經是車師國國都的交河故城,則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都市遺蹟,2014年成功躋身於「世界文化遺產」。


「車師國」古譯「車遲國」,《西遊記》第四十五回《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描述過唐僧師徒在這裡精彩的神怪鬥法。這段故事,我13歲時就常常在小夥伴中現買現賣。

想不到在年近古稀之年,我真走進了車遲國(車師國)的當年王都--交河故城。

昏黃的暮陽下,滿目瘡痍廢墟,一片殘垣斷壁,在若有若無的光線下拖着長長的孤寂陰影,卻又在明暗駁雜間鮮活靈動。我好似穿越時空,猶見絲綢之路的繁華盛景,猶聽嘈雜喧鬧的市井聲音,幾多神秘神奇,幾多思古幽情,都在傾刻間湧來!

導遊介紹說,由於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與唐代長安城相仿,被譽為「世界最完美廢墟」。

而我在全面了解了交河故城的當年興亡之事後,耳邊響起唐朝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看交河。」 還有唐朝詩人陳陶的那句著名的 :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里人!」

我覺得應將「世界最完美廢墟」改一字,為「世界最淒美廢墟」。

有着2500多年歷史的交河故城,是新疆境內橫亘在中原通往天山的第一道關隘,為兵家必奪之地。

公元前60年,漢朝中央政府就派出郎官鄭吉出使交河城,並在西域建立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構西域都護府。《漢書·鄭吉傳》稱:「漢之號令,行於西域,自始於張騫,而成於鄭吉。」

這個曾經十分富有的文明古國,卻因匈奴的覬覦,連年烽火,征戰不斷,猶如一葉扁舟,隨着大國的強弱盛衰而顛擺,在大國的拉鋸戰中受摧殘,完全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時而依附漢唐,時而稱臣匈奴,幾經變換陣營,如此反反覆覆,終於在公元1450年,被匈奴連續攻打,直到香消玉殞,城破國亡。


於是,這座美麗的名城瞬間成了一炷煙灰,一年年,一代代,飽受烈日的烘烤,風雨的洗刷,留下殘垣斷壁上的一道道傷疤、淚痕和一腔悲情,任後人評說、憑弔。

我登上這千年廢墟的交河故城,土牆上斑駁欲脫的破舊土坯,一如我此時的心境。

走在錯綜複雜而又頗有規律的黃土小徑上,在記憶着歷史滄桑而形成的條條溝壑中,我放慢腳步,開始認識故城。

從空中俯視,交河故城像一片枯黃的巨大柳葉,在夾城而過的河道中浮浮沉沉。

故城中心是大殿,兩側及前後均是皇室建築,在大片的「皇園」土坯里,早己沒有宮殿的富麗堂皇。

「皇園」周邊是居民區,有着漢式和維式的綜合建築風格,都建在一定深度的地下,除了冬暖夏涼,還能易守難攻。

城內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場、藏兵壕、瞭望台,烽火台,寺院佛龕中的泥菩薩,都還可以找到。寺院占地5000平方米,僅佛塔就有101座, 足見這裡居民對和平的渴望。


在斜照的晚霞中,我似乎看到了故城曾經的繁榮 : 一道道脫落的牆壁,那時是巧奪天工的建築;一條條廢棄的小徑,那時是喧鬧沸騰的集市;一座座倒塌的瞭望台、烽火台,那時是維護安定的屏障。

交河故城像一尊疲憊不堪的巨獸躺在天山腳下,與鄰近的高昌、樓蘭古城如同姐妹一般相互守望,記憶並訴說着歷史。

然而,歷史不會只記錄富貴繁華,戰火和硝煙不時在寧靜的夜空突然升騰,野蠻馳騁的戰馬經常在整潔的城池橫衝直撞,鬧市失去秩序,人們受到驚嚇,老人婦孺緊閉大門,年輕力壯的士兵拿着刀槍劍矛盾,衝殺在故城的垛牆上。

我在暮色中看到了廝殺和血腥,聽到了呼喊與嚎叫,是那麼悽慘,震人心魄;又是那般壯烈,撼天動地。

在故城中央,竟有一個200多具嬰兒屍骨的墓地,他們慘死於非命,顯然也與亡國戰火有關。傳說,每到風雨雷電夜時,常可聽到一群嬰兒此起彼伏的啼哭。

戰爭無情,嬰兒何辜?也要承受以命殉國的慘烈!

當戰爭終於在瑟瑟的風中平息,車師已是國破人亡。被遺棄的家山、故土, 烈日和風沙將它雕刻成今天這番模像。

滄桑的記憶和心底的烙印,並未隨時間而消逝。故城裡依然可以看到絲綢古道上商賈行人的駝隊,依然可以聽到空中迴蕩着清脆的駝鈴。

「世界最悽美廢墟」,當我在夕陽中離去,交河古城那成千上萬的疤痕里,是否也會記憶下我的感傷?

這曾是一個完美的城市,

她卻有一個悽美的故事

千年風吹過的廢墟里

傳來誰的哭泣,哭泣……

(未完 . 待續)[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