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鐵金剛勇破間諜網
007鐵金剛勇破間諜網(From Russia with Love)是由特倫斯·楊執導,肖恩·康納利、丹妮拉·碧安琪、比德洛·阿門德里茲、羅蒂·蘭雅等主演,理查德·麥鮑姆、約翰娜·哈伍德、伊恩·弗萊明擔任編劇的冒險驚悚電影,於1963年10月10日在英國上映,1964年6月11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該影片講述了007(肖恩·康納利 飾)成為魔鬼黨的眼中釘,他們企圖以英國渴望得到的密碼機為餌,誘殺007,英國情報局得知俄國女郎德荻(達尼埃拉·比昂什 飾)欲投奔西方,便派007前往協助她叛逃,卻陷入惡魔黨的圈套的故事。
該影片獲得第39屆土星獎最佳DVD/藍光套裝提名[1]
劇情簡介
007成為魔鬼黨的眼中釘,他們企圖以英國渴望得到的密碼機為餌,誘殺007。英國情報局得知俄國女郎德荻欲投奔西方,便派007前往協助她叛逃,007不知是計,陷入重圍。數次死裡逃生,最終安全脫險。
在由肖恩·康納利主演的007影片中,本片是他的顛峰之作,而且可謂所有007影片中最經典的一部。
——Northwest Herald
音樂原聲
本片的同名主題曲(在英國榜上獲得第20名)是一首演奏曲,只有另外兩部007電影也是這種情形:《第七號情報員》和《女王密使》。然而《第七號情報員續集》的主題曲也有演唱版本,由Lionel Bart譜寫,Matt Monro演唱,在片中和播放片尾字幕時皆被使用。
拍攝花絮
·在拍攝接近片尾的直升機場景時,飛行員由於沒有拍攝經驗而距離過近,肖恩·康納利由此險些喪命。
·導演泰倫斯·楊在拍攝中乘坐的直升機曾在水上墜毀,在被營救之後,胳膊上吊着繃帶的他又急匆匆的重返片場。
·本片的拍攝投入為200萬美元。
·肯尼迪曾將本片原著列入他最喜歡的10部小說中,由此本片成為第二部007電影。
·威廉·雷蒙德·曼徹斯特(William Raymond Manchester)在他1964年所著的《Death of a President》中稱,本片是肯尼迪遇刺前觀看的最後一部電影。
·在本片中,[[]]戴斯蒙德·奧萊溫利(Desmond Llewelyn)首次扮演Q,從此開始,奧萊溫利出現在16部007影片中,成為扮演同系列影片中同一角色的影史之最。
·本片是第一部在正式片頭之前有故事情節的007電影。
·本片是第一部由約翰·巴里擔任首席作曲的007影片,但仍基於《諾博士》中Monty Norman創作的主題曲,約翰·巴里直到1964年的《金手指》才開始獨立創作。
·本片中的交通工具包括:希勒UH-12E直升機、黃色雪佛蘭貨車、1960年款福特Fairlane Station Wagon、威尼斯剛朵拉、魔鬼黨雙人直升機、Huntsman 28 和Fairey Huntress 23快艇、雪鐵龍Traction Avant、勞斯萊斯銀靈和賓利。只有3部007影片以賓利作為007的坐駕,其餘的兩部是1967年的《鐵金剛勇破夜總會》和1983年的《巡弋飛彈》。
·SPECTRE代表SPecial Executive for Counter-intelligence、Terrorism、Revenge和Extortion。
·在影片開拍的一年前,曾考慮由希區柯克來執導本片,由加里·格蘭特扮演007。
·007與格蘭特6分鐘的打鬥場景拍了兩天。
·維爾娜·麗絲(Virna Lisi)曾是扮演塔蒂阿娜的人選。
·邦德與西爾維亞在船中進餐時,收音機中傳出了本片主題歌。
·布羅菲爾德這個角色在本片首次出現,而且安東尼·道森(Anthony Dawson)扮演了兩次。
·據說007之父伊安·弗萊明曾在片中一閃即逝,他穿着灰色褲子白色上衣,站在列車右側的站台上。
·魔鬼黨總部是在松林製片廠的主樓拍攝的。
·肖恩·康納利和丹妮拉·比安奇(Daniela Bianchi)的親熱戲在審查機構引發爭議,因為魔鬼黨的攝影師躲在壁櫥中**,英國電影審查委員會敦促本片製片人艾伯特·布羅克里和哈利·薩爾茲曼儘量刪剪偷窺畫面,否則將面臨剪掉整段鏡頭的命運。
·本片是第一部在片尾說道「James Bond will return in …」的007影片。
·丹妮拉·比安奇、馬丁·貝斯威克(Martine Beswick)和艾麗莎·高爾(Aaliza Gur)都曾是選美皇后。
·片頭國際象棋比賽的場景拍攝耗資15萬美元。
·影片在伊斯坦布爾火車站拍攝時有3500多人圍觀,讓劇組工作無法進行,後來,導演泰倫斯·楊要特技演員在一邊表現驚險動作以吸引圍觀者的注意力,影片拍攝才得以繼續。
·1950年,曾有美國海軍官員在東方快車上被人暗殺,本片原著的靈感正來源於此。
·皮亞·林斯通(Pia Lindstr?m)、薩利·道格拉斯(Sally Douglas)、Magda Konopka、Margaret Lee、Lucia Modugno、Sylva Koscina和Tania Mallet都曾是扮演塔蒂阿娜的人選。
·製片人艾伯特·布羅克里稱本片與1964年的《金手指》及1977年的《海底城》是他最喜歡的007電影。
·將本片拍攝的畫面拼接成一部完整的電影面臨着很多難題,因為很多場景與劇本不一致,而且影片拍攝非常繁重,投資超出預算,剪輯師彼得R·亨特用創新的剪輯技術挽救了整部影片。
·007之父伊安·弗萊明生前看過的最後一部007電影。
·羅薩上校的人物原型是一位真實存在的蘇聯上校。
穿幫鏡頭
·運花的車在鐵道口時是道奇皮卡,而在後來的鏡頭中卻變成雪佛蘭皮卡。
·當納什打倒007後,他將007的錢夾揣到自己上衣的左側口袋,而當007結果了他之後,卻從他上衣裡面的口袋中掏出錢夾。
·雖然進入清真寺的遊客必須脫掉鞋子,但是片中的聖索菲亞清真寺是個例外。
·在接近片尾的打鬥場景中,007手上的血跡時有時無。
幕後製作
在接受《生活》雜誌採訪時,時任美國總統的約翰·肯尼迪稱伊安·弗萊明的小說《來自俄羅斯的愛情》是他最喜歡的十本書之一,製作人艾伯特·R·布洛柯里和哈里·薩爾茲曼於是決定將該書改編拍攝成繼《諾博士》之後的第二部007電影,本片也正是肯尼迪遇刺前在白宮觀看的最後一部電影。
弗萊明的原著是一部冷戰驚悚小說,為了避免引發政治爭議,製片方決定將書中蘇聯間諜組織SMERSH改為犯罪集團魔鬼黨(SPECTRE),而魔鬼黨訓練場的設計靈感正源於1960年的《斯巴達克斯》。本片開創了很多007電影的標誌性元素,如片名出現之前的片頭橋段、布羅菲爾德的角色、邦德的秘密武器、直升機場景、後續動作戲和主題歌等。
在物色扮演塔蒂阿娜的人選時,西娃·科絲西娜、維爾娜·麗絲和安妮特·瓦迪姆都曾有望擔綱,最終當選的丹妮拉·碧安琪是1960年的環球小姐,肖恩·康納利的意向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扮演塔蒂阿娜,意大利美女碧安琪接受了英語培訓,但製片方還是決定採用配音。導演約翰·福特向特倫斯·楊推薦了比德洛·阿門德里茲,在劇組赴伊斯坦布爾拍攝期間,身體每況愈下的阿門德里茲被診斷患有癌症,劇組不得不儘快完成當地的拍攝計劃,以返回英國提前拍攝阿門德里茲的戲份,雖然當時的病痛已經無法掩飾,可阿門德里茲仍然堅持工作,直到最後才決定回家靜養,特倫斯·楊和一位特技演員接替他完成了剩餘部分。
特倫斯·楊高度關注影片情節的真實性,片頭的國際象棋比賽就重現了1960年鮑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ssky)戰勝大衛·布朗斯坦(David Bronstein)的棋局,藝術指導西德·凱恩耗資15萬美元搭建出象棋布景。值得一提的是由Q精心設計的公文包,其中除了催淚彈、AR-7摺疊狙擊步槍,還有飛刀和50枚金幣。曾在劍橋大學做過拳擊手的楊與特技協調彼得·珀金斯(Peter Perkins)共同設計出格蘭特與邦德的打鬥戲,該場景耗時三周才拍攝完成,羅伯特·肖和康納利親自完成了多數特技,過於暴力的動作場景讓在場的很多劇組人員都提心弔膽。
由於阿門德里茲意外退出,編劇理查德·麥鮑姆不得不在影片拍攝期間修改劇本,為了重新構建開頭場景,彼得·R·亨特在影片主體情節尚未完成之前便開始着手剪輯,亨特和楊決定將邦德的訓練動作作為片頭前的畫面,兩人由此締造出日後007系列電影的經典Logo。雖然影片拍攝遭遇了進度滯後和預算超支的難題,可製片方早已宣布將在10月首映,劇組必須竭盡全力如期殺青。1963年6月6日,在蘇格蘭的阿蓋爾物色快艇追逐的外景地時,楊與攝影師乘坐的直升機墜入水中,所幸的是機上乘員並無大礙,輕傷不下火線的楊仍堅持完成了當天的工作。
獲獎記錄
美國金球獎 Golden Globes, USA
第22屆 (1965)
提名
·電影類-最佳歌曲 約翰·巴里 John Barry (music), Lionel Bart (lyrics), Monty Norman(lyrics) For the song "From Russia with Love".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BAFTA Awards
第17屆 (1964)
獲獎
·電影獎-最佳英國攝影(彩色) Ted Moore.
土星獎 Saturn Awards
第39屆 (2013)
提名
·土星獎-最佳DVD/藍光套裝 Bond 50: The Complete 22 Film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