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1962年的中印戰爭真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印戰爭

來自網絡的圖片

1962年的中印戰爭真相1962年,中國軍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對侵占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發起了自衛反擊戰爭印度軍隊長期沒有戰爭的洗禮,再加上仍處於二戰時期的武器裝備。最後印度軍隊大敗虧輸,從東西兩線全面撤退。解放軍開始攻入印度境內,這個印度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致使印度至今仍對那場規模不大的戰爭記憶猶新。[1]

事件背景

地理位置 中印邊界全長約171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崑崙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崑崙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歷史根源和複雜的背景。 摺疊歷史原因 英國埋下中印邊界糾紛禍根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

中印戰爭照片

着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中國政府在談判中讓步

中國政府從來沒承認「麥克馬洪線」,或「約翰遜線」。錫金王國是1975年被印度併吞的,錫金被視作印度的一個邦,喜馬拉雅山麓的納圖拉口岸定為邊防和海關檢查關口。在中印邊界談判協定中,中國間接承認了印度對錫金的主權,為解決邊界爭端做出了重大讓步。

印度獨立後的多次侵占中國領土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占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印度獨立後,西藏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管轄,西藏同樣也應從英國侵占的特權下擺脫出來。為此,西藏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卻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態度宣布,要繼承英帝的「麥克馬洪線」的劃定。英國侵略者雖然炮製了「麥克馬洪線」,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地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印度方面趁中國處於抗日戰爭困難時期,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這個地區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

中印戰爭

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國成立之初忙於內務無暇顧及中印邊界問題與抗美援朝戰爭之機,派兵100餘名越過西山江、達旺河,侵占門隅首府達旺,強迫一直在那裡行使管轄權力的中國西藏地方政府搬遷;印度在侵占達旺前後,還侵占了「麥線」以南門隅的馬果等地。10月,印軍一部又在直升飛機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強行建立兵營。到1953年印軍基本上侵占了門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礎上,印度政府於1954年將侵占的「麥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建立起「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正官方地圖,並將「麥克馬洪線」一直按明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使侵占的中國領土固定化、合法化。

中印邊境中段,印軍除了占領英國殖民主義者侵占的桑、蔥沙兩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烏熱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塊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兩地。這樣,印方在中印邊境中段共侵占中國約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後,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占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中印邊境目前有爭議地區總面積為12.5萬平方公里,其中東段約9萬平方公里,中段約2000平方公里,西段約3.3萬平方公里相比起來,中印邊界中段問題較少,中印雙方幾年前就交換了實控區地圖,邊境問題已經得到初步解決。

中印戰爭圖片

儘管印度在邊境上對中國領土步步蠶食、侵占,中國外交部邊向印方提出過多次交涉、抗議,但由於中國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有爭議的邊界的方針,所以,從1951年到1958年間,中印邊境地區基本上是平靜的。

藏獨緊張局勢1959年3月,在西藏所取得的平叛勝利,打掉了中外反動勢力陰謀製造「西藏獨立」的社會基礎,使印度幻想的「緩衝國」的企圖破滅。印度當局對西藏境內地民族分裂勢力採取或明或暗地支持態度,給兩國關係投下陰影。印度政府蓄意向中國挑起邊境爭端,製造邊境緊張局勢,使中印關係嚴重惡化。

3月22日,即西藏反動上層在拉薩發動的武裝叛亂被我黨平息,拉薩戰役結束的當天,印度總理尼赫魯正式給中國總理周恩來寫信,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尼赫魯不僅要求將已被其非法占領的東段邊境「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和中段邊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入印度,還要把西段邊境一直在我國政府有效管轄下的阿克賽欽等地區33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也劃歸印度。在1950年至1951年我軍進軍阿里、1956年至1957年中國在阿克賽欽地區修築新藏公路時,印度政府並沒有提出異議。但這時印方卻說該區屬於他們,並硬說中國「侵占了印度領土」。尼赫魯無理要求的中國領土總面積約有12.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印度當局在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後,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變業已形成的邊界狀況,並不斷製造流血事件。

繼續越界侵占:在東段,印度派兵越過「麥線」,於1959年4月25日侵占了該線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則馬尼(沙則),並在這些地區建立了哨所。接着,8月25日印軍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駐朗久附近的工作隊開槍射擊,在印軍遭我還擊2人斃命後,於27日倉皇撤逃。

在西段1959年10月20日印軍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偵察,遭我邊防巡邏隊扣押後,60多名印軍於21日越境圍攻我巡邏隊,我方被迫還擊,雙方互有傷亡,在我擊斃印軍9人,俘7名後,印軍餘部狼狽逃竄。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中印戰爭路線圖冊(11張)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兩次事件,掀起反華浪潮,配合當時聯合國在辯論「西藏問題」時對中國的誣衊。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軍先後在西段邊境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占中國領土4000平方公里。這些據點,有的距我軍哨所僅幾米遠,有的甚至建在我軍哨所的後側,切斷了我哨所的後路。西段形成了印軍入侵據點和我軍邊防哨所犬牙交錯的對峙狀態。在東段1962年6月印軍又越過「麥線」,侵入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的克節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據點,企圖改變「麥線」方向,以線北約11公里的拉則山(印方稱「塔克拉山」)嵴作為邊界。9月17日至19日,印軍30餘人向擇繞橋頭我軍位哨瘋狂挑釁,以刺刀、步槍、衝鋒鎗逼我執勤戰士後撤。對峙至20日,印軍終於首先開槍,打死我軍幹部1人,打傷戰士1人,我被迫還擊。雙方交火至29日,我擇繞橋頭哨位主動後撤。印軍得意忘形,得寸進尺。10月8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於10日進攻我軍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傷我軍邊防幹部戰士47人。在西段邊境,印軍不斷包圍我巡邏小組,伏擊我運輸人員,射擊我哨所。印軍飛機頻繁侵犯中國領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間,入侵進行軍事偵察活動就達120餘架次。 中國政府以亞洲和平和中印友誼為重,對印度的武裝侵占活動一直採取克制忍讓態度,並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而印度媒體總結說,那場戰鬥發生在海拔4250米以上地區,又是冬天,印度軍隊缺乏冬天作戰的裝備,又深陷中國人海戰術的包圍。更致命的是,尼赫魯和他的國防部長梅農誤判了形勢,要求部隊在中印邊界執行「前進政策」,不斷安插據點的他們相信中國不會動手,結果傷了心的尼赫魯在1964年5月去世。將此次戰爭作以「一個月陣亡3770人」的代價輸掉了「天堂門口的戰爭」。

努力和平解決

鑑於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和中國西藏地方與印度在宗教及商業上的緊密聯繫,中國政府爭取印度的友好合作是極為重要的。1952年6月14日,周恩來在中國已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務後,針對印度政府歷次來的照會中所提它在西藏的各種「權益」,向印度駐中國大使潘怩加就中國處理印度與中國西藏之間的關係問題,提出了一個原則和一項措施。周恩來指出:「對於印度在中國西藏的關係的現存狀況是英國過去侵略中國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對於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沒有責任的。英國政府與舊中國政府締結不平等條約而產生的特權,現在已不復存在。因此,新中國與印度在西藏的關係,通過協商重新建立起來。」1953年12月,周總理接見中印兩國代表團談話時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他說:發展兩國友好關係,商談印度與中國西藏地方的關係,謀求解決那些如正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也應該按照這些原則進行。印度代表團對這五項原則表示完全贊同。

外交交涉

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五項原則」,通過

中印戰爭照片

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周恩來在信中指出:中國絕不承認所謂「麥克馬洪線」,但是為了維持邊境的和睦,中國軍隊從未越過這條線,中印邊境出現緊張局勢,都是由於印軍越境挑釁造成的,應該由印度方面負完全責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採取措施,撤回越境印軍和行政官員,恢復兩國邊界久已存在的狀況。

周恩來在接到尼赫魯1959年9月26日的來信後,又於11月7日給尼回信。信中指出:如果兩國政府不想出一個十分妥善的解決辦法,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邊境衝突今後還可能出現;為了有效地維持兩國邊界的現狀,確保邊境的安謐,並且為邊界問題的友好解決創造良好氣氛,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武裝接觸。

周恩來接到尼赫魯1959年11月16日的來信後,於12月17日又給尼回信。信中再次提出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具體步驟,建議兩國總理舉行會談。經過一段交涉和安排,到1960年4月,周恩來親赴新德里,與尼赫魯舉行會談。然而,中方為爭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真誠努力,仍然沒有得到印方的響應。雙方除同意由兩國官員共同審查、核對和研究有關邊界問題的事實材料並向兩國總理提出報告外,未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

儘管如此,周恩來本着求同存異的方針,並為推動中印雙方沿着和平談判的道路走下去,他在離開新德里前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發表了書面講話,指出兩國在邊界問題上可以找到六個共同點或接近點。他建議把共同點或接近點肯定下來,以便於兩國政府繼結商談。他提出的六點完全是對等的,沒有任何一方強加於另一方的要求,但印方仍拒絕了中方這一建議。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兩國官員舉行會晤,分別提出和審查對方提出的邊界主張的論據。我方用大量確鑿的材料論證中國所指的傳統習慣的中印邊界線是有歷史和事實根據的。但印方主要根據英國旅行家、冒險家的顯然不足為憑的材料,硬說「麥線」是中心邊界東段的傳統習慣線,硬說歷來在我國管轄下的阿克賽欽屬於印度。由於印方堅持其狂妄主張,毫無解決問題的誠意,使兩國官員的會晤也沒有取得結果。

為避免邊界局勢進一步惡化,從1960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覆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中國備戰

中國政府和邊防部隊堅持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一貫立場,對印軍的不斷入侵挑釁和蠶食祖國領土的行徑,始終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採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裝衝突的措施。這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印度政府擴張侵略的野心,揭穿了它捏造「中國侵略印度」的謊言,爭取了國際輿論的同情。當印軍侵占中國領土、頻繁挑起邊界糾紛時,中國政府指示中國邊防部隊,必須作好兩手準備:力爭好,準備好。即在爭取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同時,必須作好應付印軍進攻的準備。當印度政府大幅度右擺時,中央軍委曾適時告誡邊防部隊,要提高警惕,加強邊防,防範印軍的進攻,當印軍大肆占地設點,步步向前推進,嚴重威脅中國邊防部隊安全的時候,毛澤東主席指示:對印軍的入侵,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當尼赫魯政府大肆反華,瘋狂挑釁,調兵遣將,集結部隊,完全堵塞了和平談判的一切渠道後,中共中央及時作出決定:為了打擊印度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保衛祖國邊疆的安全,創造中印邊界問題談判解決的條件,決定對入侵印軍進行反擊。中央軍委立即對反擊作戰作出指示:軍事指揮工作,政治動員工作,後勤保障工作,務必精心計劃,周密組織,切實做好。指出,此次同印度反動派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只能打好,不能打壞。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定指示,中國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立即進入了戰備狀態。為了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組織指揮,由西藏軍區組成了「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指揮成員有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副司令員鄧少東、趙文進,司令部副參謀長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呂義山,後勤部副部長於一星等,主要負責東段指揮。西段,新疆邊防部隊組成了「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部」,由副軍長何家產負責指揮。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接到中央軍委反擊作戰的命令後,迅速部署兵力,進行緊張的戰前準備,迎擊印軍大規模進攻。

印度舉國震驚,首都新德里出現了大量的人口逃亡

1947年,印度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了獨立的國家。印度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周邊國家中沒有一個強國。北方的強鄰中國此時正在打內戰,根本無暇搭理它。印度一時之間成了南亞地區的小霸王,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檢閱部隊時,明目張胆的告訴台下的國民:印度已經強大到不懼怕任何對手。在中印邊境戰爭爆發時,尼赫魯堅信印度軍隊必勝,他在國會演講時說:讓我們高呼聖雄甘地的名字,趕走所有的中國人。但是幾天以後,前線的戰報傳來,印度軍隊已經從東西兩線全面撤退。得知這個消息以後,尼赫魯的第一反應是把戰敗的責任推給了印度國防部,把自己洗的乾乾淨淨。

印度全國沸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人心惶惶,那些富人們已經選擇逃離新德里,那些無力逃亡的窮人們跑到神廟祈禱,希望中國人不要打過來。在新德里的大街上謠言四起,有的說中國軍隊已經占領了新德里的北大門提斯浦爾,大軍即將南下。還有消息說,中國軍隊的運輸機群已經集結完畢,準備在新德里空降。印度北部的各個邦政府已經開始組織居民撤退,並且炸毀了發電廠、水廠等機構,他們接到的命令是不要把任何東西留給中國人。這一招太熟悉了,俄國有這招拖垮了拿破崙和希特勒。當時美國駐印度大使回憶說: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一個民族士氣的瓦解。印度的廣播電台終止了正常的波音,一天到晚播放印度國歌,印度似乎即將城破國亡。

印度為了得到軍事援助,放棄了所有的尊嚴

印度在挨打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向老主子英國求援。雖然印度已經獨立,但是這兩個國家還是藕斷絲連。在接到印度請求之後,英國立刻響應,命令自己的軍工廠加班加點製造武器,但是這需要時間。除了英國,印度也在麻煩法國人。法國的態度很堅決,要啥給啥,但是都必須收錢。要知道蘇聯和英國給印度的裝備都是無償援助的,法國人突然要收錢,這讓印度有些接受不了。不過法國堅持認為既然印度宣稱自己是不結盟國家,那麼就必須按照國際貿易的慣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心疼自己錢的印度非常摳門,最後只買了60門迫擊炮了事。連法國人都有點看不慣,這麼點訂單根部就不值當運輸。

最後印度想起來以色列,這個國家在經歷了中東戰爭以後,剩餘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印度方面請以色列能夠快速出售給印度,以色列的態度是武器可以半價出售,但是必須由以色列軍火船懸掛以色列國旗進入印度港口。起初,印度為了顧及自己和阿拉伯世界國家的關係並沒有同意。但以色列的態度明確,不讓掛旗就不賣武器,反正它不急。最後印度被迫同意了以色列的要求,以色列軍火船高高懸掛着以色列國旗進入印度。以色列運來的武器足夠裝備印度5個師,但是這也引起了西亞各國對印度的反感。至於以色列對中國報恩的話純屬子虛烏有,國家之間根本不講這一套。[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