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1968年,保定滿城漢墓是怎麼被發現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滿城漢墓

來自網絡的圖片

1968年,保定滿城漢墓是怎麼被發現的?在中國考古史上,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1.5公里陵山上的滿城漢墓,公認是一個重量級的發現。[1]

滿城漢墓,即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子竇綰的墓葬,亦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山洞宮殿。其「以山為陵」的營建理念,將西漢王族的宮殿「搬運」到墓葬里,陸續發掘出土的一萬多萬件文物,特別是諸如「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信博山爐」「計時器銅漏壺」等重大發現,不但件件驚艷了世人,更原汁原味呈現了西漢王朝的生活百態。考古價值十分巨大。

而如此重大的發現,說起來,卻是來自1968年的一場意外。

意外一「炸」

以發掘滿城漢墓的親歷者,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工程兵第六工區165團戰士賈漢德的回憶,1968年5月22日,他所在的機械連,奉命在滿城縣郊外的陵山上開鑿防空洞。當天帶隊的六班班長吳家高,發現距離山頂30米處右側,炸開了一個直徑20公分的小洞。好奇的吳家高試着砸了下,竟砸開了直徑一米多的大洞。吳家高沿着洞口順下去,驚見洞裡面「放置着很多盆盆罐罐」。他沒有猶豫,出洞後就立刻報告了。 沉睡了兩千年的滿城漢墓,就隨着這意外的一炸,陸續呈現在世人面前。

幸運的是,從吳家高意外發現滿城漢墓起,經手此事的相關人員,都是十分負責:吳家高報告後,正執行作業的部隊,果斷暫停了所有施工。河北省政府和北京軍區,也分別迅速向中央做出報告。不久後,北京軍區與河北省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進入洞穴,確認洞中吳家高看到的「盆盆罐罐」,正是漢朝的陶壺陶罐漆器等物件,呈現在調查組眼前的,還有車輛馬具等物件,以及一個龐大的地下宮殿群。

調查組成員們興奮的確認:這個洞口,以及這些已發現的文物背後,藏着巨大的信息量——這很可能是一座漢朝的巨型墓葬!

也正是這快速果斷的勘察與處置,令這被意外「炸」出來的滿城漢墓,基本完好的保護下來。

低調發掘

1968年6月22日,中國考古史上一次無比特殊的發掘:滿城漢墓的發掘開始了。比起許多被媒體鋪天蓋地報道的「考古發掘」來,滿城漢墓的發掘,卻是在十分「低調」的狀態下進行的:中國科學院、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解放軍工程兵組成考古發掘隊,全程的交通與安保都由河北省軍區負責。甚至為了安全與保密,考古隊的五卡車文物,都是由駐軍起初裝箱,送到考古所。

正是在這低調的過程里,考古隊一次次經歷了震撼的發現:整個墓室長51.7米,最寬37.5米,最高6.8米,如宮殿一樣分成六個部分,儼然一座王族宮室。其後室中間位置的漢白玉石門,需要按動石槽上的機關才可打開。後室除了有鎧甲武器等文物外,更有以金絲連綴玉片製成的「金縷玉衣」。這個常見諸於典籍甚至古人詩詞的漢朝奢侈品,以往只在其他墓葬,出土過散亂殘片。這一次,卻是歷史上第一次,出土了兩千年前的「完整款」。

以考古隊成員鄭紹宗的回憶說,當這件完整的「金縷玉衣」,清晰呈現在大家眼前時,整個考古隊都「不約而同的歡呼起來」。只這一件衣服,在中國考古史上,就已有石破天驚般的意義。

也在經歷了一次次的震撼後,考古隊也終於根據墓室里青銅酒器上的字樣,確認了這個漢墓主人的真實身份,即那個在小說《三國演義》里常被拿出來「貼金」的名字:西漢景帝之子,漢武帝的異母兄,中山靖王劉勝

金縷玉衣

如果說劉勝的墓葬,是個「炸」出來的意外,那麼「滿城漢墓」的另一個重要部分,劉勝妻子竇綰的墓葬,則來自科學的推算。考古隊發現,距離一號墓(劉勝墓)北面百米的山面上,其岩層也有動過的痕跡。經驗告訴他們,這裡很可能也有新的墓葬。於是,一號墓發掘結束六天後,即1968年8月8日,考古隊開始了第二階段的發掘,終於準確找到了墓道,成功進入了竇綰墓(二號墓)。

竇綰的墓葬里,考古隊不但發現了大量漢朝的女式用品,更收穫了重磅驚喜:曾在一號墓里惹得考古隊歡呼的「金縷玉衣」,二號墓里竟然也有一件。與劉勝的玉衣一樣,竇綰的玉衣也是以美玉為料,編成一個個精美玉片,再由0.08至0.5毫米的金絲編織成玉衣,每一道工序,都見證着西漢強大的紡織工藝。搬運過程里,為保護玉衣,考古隊在玉衣底部製成鐵絲網,上部墊上麻紙後灌注兩厘米厚的石膏,固定好後抬出來,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

艱難的發掘工作,當時甚至還一度處於危險中。在那個特殊年代裡,滿城縣當地也爆發了武鬥。考古隊發掘一號墓的兩個月里,外面就槍聲不斷。甚至有一天晚上,一顆子彈還直接打進考古隊的住處。而倘若武鬥波及到陵山,帶來的文化損失更是不堪設想。可以說,參加這場發掘的每一個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險,完成了一項偉大的文化保護工作。

參考那個年代就知道,這場過程里,每一個親歷者,都是英雄。

見證歷史

成功發掘的滿城漢墓,也以其一萬多件出土文物,以及珍貴的墓葬遺址,填補了歷史考古的多項空白。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在內的各類奇特文物,今天還常在網絡上爆紅,惹得多少「文物粉」追捧。但如果說這類「爆紅」文物,更多的是縮影了漢朝王室奢靡的生活,那麼滿城漢墓里,還有一些「低調」文物,卻見證了漢王朝,甚至中國古代強大的緣由。

首先一個有這般意義的,就是一號墓(劉勝墓)出土的九把鐵劍。鐵劍的劍身平均長度,都在85厘米以上,不但做工精美,其刃部更採取了局部淬火技術。整個劍身更是以塊煉滲碳鋼多次加熱鍛打而成。這也意味着,漢朝中國的煉鋼與淬火工藝,已經前行了一大截。以同時代羅馬學者普林尼的感慨:「雖然鐵的種類很多,但沒有一種能與來自中國(漢朝)的鋼相媲美。」

這遙遙領先的冶煉技術,意義當然不止是「陪葬」,更推動了同時代漢王朝的軍工革命。一如劉勝墓里已成刀劍「主流」的鐵劍一樣,同時期的西漢軍隊,也大量裝備鐵製兵器。西漢長安武庫遺址出土的兵器,已基本以鐵製為主。全面「換裝」的漢軍,這才在漢匈戰場上華麗轉身,打出一次次追亡逐北的輝煌。

而比起這硬核的鋼鐵技術,滿城漢墓里另一個發現,卻有着超越歷史的意義:漆器。

中國是油漆技術的故鄉,長沙馬王堆漢墓里的精美漆器,曾讓多少觀眾嘆為觀止。相比之下,滿城漢墓里的漆器,乍一看很「減色」:在一號墓的後室與中室,有大量漆器出土,由於環境原因,大多漆器都已只剩了殘片。但這些漆器殘片,既有褐色漆,也有朱紅色漆,素麵還有黑褐色,殘存的色彩,足以遙想這些器具,昔日的精緻美麗。

也同樣是從兩漢時代起,中國的漆器工藝進入騰飛階段,漆器成為王公貴族們的專享奢侈品。中國油漆的技術在兩漢定型,隨後的千年裡,漆器漸漸從宮廷走向民間。甚至隨着「陸海絲綢之路」的繁榮,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出口寶貨」。朝鮮、日本、緬甸、印度等國,中世紀時就引起了中國的漆器工藝,更遠的西歐國家,也在16世紀起大量引進中國漆器。中國漆器特有的桐油塗料,更曾是近代世界的「戰略物資」。

精美的漆器畫面背後,是古代中國傳承不息的智慧探索,強大的「核心技術意義」,至今,值得深深思考。

參考資料:胡金華《滿城漢墓》、盧兆蔭《回憶滿城漢墓的發現與發掘》、姚苑真《滿城漢墓發掘報告》、蔡鋒《中國手工業經濟通史》、李亞東《漫談塗料之王》、曾維華,王冕《秦漢的漆器》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