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寫本人先進工作者單行材料(潘涌昌)
![]() |
《1994年寫本人先進工作者單行材料》是中國當代作家潘涌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1994年寫本人先進工作者單行材料
7月4日記事
寫先進工作者單行材料
會寧縣誌辦公室工作人員合影,前排右二為本文作者。
1987年春,我放棄供電所財務股長的優越職務和供電部門優厚的勞保待遇,不顧老婆孩子的反對,毅然決然申請調到縣誌辦公室工作。當時縣勞動局有一位姓張的局長對人說:供電部門不容易進去,這個人倒是硬要出來,縣誌辦公室是清水衙門裡的清水衙門,到這裡有什麼好處。後來孩子的就業有了問題,家裡人就一直埋怨到現在,但是我卻至今不悔。最近,當我看到厚厚的《會寧縣誌》精裝本出版發行的時候,我為自己參與了會寧有史以來第一個卷帙浩繁的文化建設工程,為給會寧人民留下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而感到由衷的高興。現將個人工作情況羅列如下:
1. 調查收集資料時,抄錄檔案、口碑資料44萬字。16開、200 多頁的筆記本抄了8本,共有11厘米厚,還有零星資料150頁。
2. 搜集難度大的資料:
(1)人口姓氏一節,起初因材料無法取得,縣誌辦不打算列入,但我自報克服困難,收集資料。曾兩次在烈日下騎自行車下鄉,到六七十里以外的甘溝、中川鄉調查資料,在中川鄉還親自查戶口簿,連夜進行統計。統計姓氏戶數也是很艱巨的一件事,門扇大的表,33個鄉鎮的300個姓氏要歸在一起,確實不容易,但我還是堅持完成了任務。
(2)在2300份積滿灰塵的復員軍人檔案里,僅查出在朝鮮戰場立一、二等功的9人,但鼻腔里卻嗆滿了苦澀的灰塵。起初,民政局派一人協助,兩天後藉故未到,我一人堅持到底。
(3)編寫建置沿革部分,要求作注釋。我曾兩次進省圖書館查資料,並翻閱了「二十五史」,像大海里撈針一樣尋找資料。人們一向認為會寧戰國時屬北地郡所轄,我查了大量歷史資料後,提出屬隴西郡的觀點,並在《甘肅史志通訊》1993年第2期上發表了《靖遠、會寧兩地戰國時為北地郡轄境嗎?》考證論文。
(4)編寫人口民族一章時,一個城鎮居委會家庭人口結構的典型材料幾次都要不上來,最後我只好親自去會師鎮查戶口簿,逐戶進行統計。
3. 工作中我一般能夠動腦筋,想辦法,求創新。在匯集民政志資料中,首先將筆記本編上頁碼,然後制訂一個資料索引表,橫列項目,縱排年代。再翻筆記本,擇其需要的資料將頁碼號填在該項目及其年代格內。最後編民政志長編,按項目、年代,將同一年代,同一項目的資料再按資料所產生的月、日次序進行歸納。這樣整理大量龐雜的資料,在時間順序和資料歸類上都非常省事。
4. 幾年來,我提出過許多改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多被領導採納。在縣誌二稿完成後,提出將縣誌上一般不列入的計劃、統計、審計、檔案、經濟協作、農業區劃、土地管理、修志等部門及其工作在縣誌上予以反映的建議。經同意後,我又親自收集資料,撰寫修志初稿。修改二稿時,經建議在行政建置志中將全縣村、社地名寫進了志書。另外還設置了志稿審定單式樣,便於專業志單位負責人、撰稿、責任編輯、主編、審定、編委主任分別審閱簽字,以示層層負責。
5. 自查資料,撰寫民國及其以前的行政機構、人民政府、民政、勞動人事、修志、行政建置(兩人合撰)、人口民族等章節的初稿,計142000字。
會寧縣誌辦潘涌昌
1994 年7月4日[1]
作者簡介
潘涌昌,先生1932年1月生,甘肅會寧人,會寧簡師肄業,助理會計師,主任科員,1951年參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