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年小行星或將撞擊地球?聯合國首次啟動《行星安全協議》
2032年小行星或將撞擊地球?
|
![]()
|
2032年小行星或將撞擊地球?聯合國首次啟動《行星安全協議》2024年底,一顆臨時編號為2024 YR4的小行星進入天文學家視野。據多國聯合觀測,這顆直徑40-100米的天體預計在2032年12月22日存在1.6%-2.3%的概率撞擊地球[1]。為應對這一潛在威脅,聯合國首次啟動《行星安全協議》,協調全球資源構建防禦體系。這一事件引發科學界對行星防禦技術的深度討論,也讓公眾再次關注地球面臨的宇宙威脅[2]。
小行星2024 YR4的觀測與風險評估
2024年12月27日,美國夏威夷大學的ATLAS望遠鏡系統首次發現2024 YR4。其軌道顯示,這顆小行星每4年穿越地球軌道一次,近日點距離太陽不足1個天文單位,遠日點接近木星軌道。歐洲航天局(ESA)通過光譜分析確認其為S型小行星,密度約3克/立方厘米,撞擊能量可能達到770萬噸TNT當量,相當於500顆廣島原子彈。目前撞擊概率雖不足3%,但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IAWN)已將其列為近20年來風險等級最高的近地天體之一,都靈指數達3級。
聯合國啟動行星防禦機制
針對2024 YR4的威脅,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於2025年2月激活《行星安全協議》框架下的應急響應機制。該協議並非新簽署的國際條約,而是整合了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IAWN)和空間任務規劃諮詢小組(SMPAG)的現有資源,旨在建立統一監測網絡、制定分級響應預案。首批措施包括:NASA與ESA聯合組建專家團隊,利用智利甚大望遠鏡(VLT)和哈勃空間望遠鏡進行高頻次觀測;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啟動「近地天體協同觀測計劃」,通過雲南天文台1米光學望遠鏡和新疆天文台射電望遠鏡參與全球數據共享。
技術防禦手段與中國行動
目前主流防禦方案聚焦動能撞擊技術。2022年NASA的DART任務成功驗證了該技術,通過航天器撞擊使小行星迪莫弗斯軌道周期縮短33分鐘。中國正在推進「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建設,計劃在2030年前實施首次動能撞擊試驗,採用「伴飛+撞擊+伴飛」模式,預期實現小行星軌道偏移超900公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已設立「行星防禦崗」,專門負責監測預警研究。此外,中國參與的國際空間任務規劃諮詢組(SMPAG)將於2025年4月召開會議,討論針對2024 YR4的具體防禦策略。
科學共識與公眾認知
儘管撞擊概率存在波動(2025年4月曾短暫升至3.1%後回落至0.004%),科學界強調需保持理性。上海天文館施韡副理事長指出,小行星進入大氣層後可能發生空爆,實際破壞力遠低於直接撞擊。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李明濤研究員強調,2028年將是關鍵觀測窗口,屆時通過雷達測距可將軌道預測精度提升至米級。專家呼籲公眾關注權威信息,避免被「世界末日論」誤導,同時支持國際合作以提升全球防禦能力。
參考文獻
- 移至 ↑ 一顆小行星或在 2032 年撞擊地球?中國已有行動!專家解讀:別慌!勿信這些不實消息,今日頭條,2025-02-18
- 移至 ↑ 小行星將在 2032 年撞向地球?聯合國首次啟動《行星安全協議》,今日頭條,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