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餘名中國專家共商「近地小行星防禦」
![]() |
50餘名中國專家共商「近地小行星防禦」隨着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深入,近地小行星可能帶來的潛在威脅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近日,50餘名中國專家齊聚一堂,就「近地小行星防禦」展開研討,旨在為守護地球安全構建科學的防禦體系。這場研討不僅關乎天文學前沿研究,更與人類未來命運息息相關[1]。
近地小行星:地球的「潛在威脅」
近地小行星是指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或接近,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 。據統計,目前已發現的近地小行星超過3萬顆 ,其中直徑大於140米的潛在危險小行星約2700顆 。雖然絕大多數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但一旦發生碰撞,將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後果 。例如,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正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典型案例 。近年來,隨着觀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近地小行星的監測能力顯著提升,但如何有效防禦仍面臨諸多挑戰[2]。
專家研討:多維度構建防禦策略
此次研討會上,專家們圍繞近地小行星的監測預警、軌道偏轉、應急處置等核心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在監測技術方面,提出構建「地基+天基」一體化監測網絡 ,通過部署大型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以及天基觀測衛星 ,實現對近地小行星的全天候追蹤 。在軌道偏轉技術上,重點探討了動能撞擊、引力拖車、激光燒蝕等方案 。例如,動能撞擊技術是通過發射探測器撞擊小行星,改變其軌道;引力拖車則利用探測器與小行星之間的微弱引力,逐漸牽引其偏離原軌道 。此外,專家還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建議與國際小行星預警組織(IAWO)等機構共享數據,提升全球協同防禦能力 。
中國行動:從理論到實踐的突破
近年來,中國在近地小行星防禦領域已取得多項實質性進展 。2022年,中國首次實施「小行星防禦任務」先導試驗,成功驗證了動能撞擊技術的可行性 。此次試驗中,探測器以高速撞擊目標小行星,通過精確控制實現了軌道偏轉 。此外,中國還計劃建設深空探測實驗室,重點攻關小行星防禦關鍵技術 。專家表示,未來將通過發射更多探測任務,積累實戰經驗,逐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近地小行星防禦體系 。
參考文獻
- 移至 ↑ 50餘名中國專家共商「近地小行星防禦」,新浪網,2025-03-14
- 移至 ↑ 凝練關鍵科學問題,提升綜合應對能力,50餘名中國專家共商「近地小行星防禦」,環球網,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