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52年專做一個饅頭(查俊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52年專做一個饅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52年專做一個饅頭》中國當代作家查俊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52年專做一個饅頭

那天,去天新花園訪友,本應該從西門進,的士開到了南門。南門左側一家新開張的店臉把我給吸引住了,門口還擺放着幾個花籃,是一家饅頭店。小店的招牌像報紙的標題一樣排列,眉題是「52年專做一個饅頭」,正題是「公社食堂」,還有副題:「伙工石——饅頭、包子、手擀麵」。看招牌,應該是文化人給起的名兒。可是,門臉兒的製作卻不敢恭惟,字太小,站在馬路上目測,眉題和副題的字跟饅頭一般大,小氣。標題的字也只有蒲扇大,是整條街道招牌最小的,一點都不「招人顯眼」。

我猜測,招牌的字體小,要麼是店主小氣,要麼是自信,「酒好不怕巷子深」呢。

俗語說得好,「看報先看題,看書先看皮,題好一半文,」這門臉的標題倒是激發了我的興致,剛好沒有吃早餐,便進去了。心想,袁隆平一生只研究一粒稻子,解決了世界糧食問題,這「伙工石」52年專攻一個饅頭,肯定有他的經文。

店堂更讓我納悶,總共才二張小桌子,貼牆還有一溜桌子,十幾條小凳子,好像都是限量版的。不過,店堂雖然狹小,但整潔、乾淨、亮堂。發酵粉的味道四處瀰漫,能喚醒當年吃人民公社大食堂的記憶

我要了2個饅頭一碗稀飯,付費3元。

我問店小二,也不附帶賣一點熱乾麵、牛肉麵什麼的?因為包子饅頭是早餐便宜的品種。店小二說,不做。話像出籠一個小時的饅頭,不冷不熱。想想也是,門臉上寫得清清楚楚:52年只做一個饅頭嘛。

正在案台上和面的師傅,停下手,說,藝多不壓身,我就這點本事。呵,52年專做一個饅頭的人,就是他了。 仔細看牆上的簡介,店主姓石,老石。

老石18歲進某人民公社食堂學白案,那個時候的食堂都是「饃飯」食堂,做白案是難得學到的手藝。他一干就是一輩子,52年。60歲辦了退休手續,公社食堂早已改名鎮政府食堂了,鎮政府的同志捨不得他離開,舍不下老酵娘的味道,挽留他繼續干,於是,他退而不休,繼續幹了10年。

年滿70歲的老石,離開「公社食堂」,回家休息了兩個月,卻左右不自在,早晨三四點鐘起床的生物鐘怎麼也調整不過來,那雙手離開麵團,好像沒了着落,於是,在這裡開起了饅頭鋪。這條街有點偏,在這裡開店,難說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他卻信心滿滿,說,我在公社食堂的時候,整條街的人都吃我的饅頭,聞到味兒就來了。店小二插話,他倒不是為了掙錢,是不想讓手藝荒廢了,手上沒有麵團揉捏,老是發癢。

老石說,孩子讓我去學打麻將,摸着那傢伙硬邦邦、冷冰冰的,還是麵疙瘩溫和,體貼。

我仔細端詳手中的饅頭,的確與街面上的饅頭有所不同,不是又白又胖的那種,記得在工廠上班那陣子,吃的都是「八五」粉的饅頭,過年過節偶爾可以吃到「八一」粉的饅頭,還要限量供應,一人只能買2個。眼前這饅頭介於八一粉與八五粉之間。饅頭兩側的刀切面,都裂開了一道口子,像彌勒佛的嘴,笑口常開。

老石見我只端詳,卻不吃,主動說,我的饅頭只採購兩家的麵粉。我問哪兩家,他卻答非所問,麵粉太白、太細,做出來的饅頭雖然口感滑膩,鬆軟,但吃不出麥芽香。

一語中的,不愧是52年的功夫。我掰一片送入口中,果然不一樣,麵粉在牙間有韌性,有彈力,稱得上是「功夫饅頭」。吃這種老面饅頭一般不直接送進嘴裡咬,而是一層一層地掰,一片一片往嘴裡送,慢慢地嚼,品,讓發酵面的甜、酸、香味,在口腔中瀰漫。這個時候才能感受到饅頭的筋韌,感受到揉面人下的功夫有多深,發酵的程度有多精準,老面沒有發來,就成了一坨死疙瘩,發過了,酸味重,難進口,那叫「走手了」。老面饅頭的皮可以揭下來單獨吃,那層厚厚的皮,更香,更有嚼勁。

我一邊嚼着饅頭,一邊觀察老石和面。白麵粉放入盆中,加水,然後攪、搓、揉、捏、摔、擀、拍,眼看着一盆麵粉在他的手中,從生分到團結,到鬆軟、柔和。切的時候,他說,面的筋道全靠雙手揉搓出來,老面要揉熟、揉透,直到麵粉自然成「團」,滑膩光潤,否則,老面是醒的,饅頭蒸出來看着沒勁,嚼着沒筋;功夫不到,騙得了自己,騙不了顧客的嘴巴。在公社食堂的時候,有兩次我身體有點不舒服,老面沒有揉到點,第二天幾個老夥計就來指責我,老石,昨天你偷懶了,饅頭沒有揉熟。

離開時,再回首,「公社食堂」讓我找回了一種記憶。我想,這種老酵娘的饅頭,不用吆喝,是有一個群體要聞香下馬的。[1]

作者簡介

查俊華,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