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CD-DA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CD-DA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CD-DA又叫激光數字唱盤,用來存儲數字音頻信息,如音樂歌曲等。早期,Philips公司、SONY公司希望用CD來保存數字高保真音樂,為此制定的標準稱為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標準,簡稱CD-DA標準(CD-Audio Book)。符合這個標準的光盤都標有"Digital Audio"的標識。正式標準定義在1982年發布的紅皮書(Red Book)中,包括定義了CD的尺寸、物理特性、編碼方式、錯誤校正等。

簡介

1979年,飛利浦(Philips)和索尼(Sony)結盟聯合開發CD-DA(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精密光盤數字音頻)標準。飛利浦(Philips)已經是開發了商業的激光唱盤播放器,索尼(Sony)旗下則有十幾年的數字記錄技術研究經驗。當它們就規範單一的音頻技術進行協定時,這兩個公司陷入了爭吵--這就引入了潛在的不兼容的音頻激光盤格式。飛利浦(Phlipis)主要進行物理設計,它設計的CD類似於先前生產的激光唱盤,盤上的凹陷(pit)和平地(land)可以通過激光讀取;索尼(Sony)則主要進行數模電路的設計,特別是數字編碼和糾錯碼設計。1980年,這兩個公司發布了CD-DA標準,就是今天所說的紅皮書標準(因發布文檔的封面為紅色而得名)。紅皮書包括記錄、採集以及今天仍然使用的120mm(4.72英寸)直徑物理格式等規範。據說確定這個光盤尺寸是因為它可以容納在沒有中斷情況下大約70分鐘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全部內容。該規範發布以後,這兩家公司競相推出第一款商用CD音頻驅動器。由於索尼(Sony)在數字電路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在與飛利浦(Phlipis)競爭了一個月以後最終取勝,並於1982年10月1日推出了CDP-101播放器和世界上第一個CD唱片--Billy Joe的52nd Street專輯。該播放器首先在日本上市,然後是歐洲,直到1983年初才打入美國市場。1984年,索尼(Sony)又推出了第一個可移動便攜式CD播放器。

評價

紅皮書規定,CD上的音頻數據存放在一個或多個光道(tracks)上。每一光道通常是一首歌曲。一張標準CD-DA上最多可以有99條光道。一條光道可包含若干扇區。紅皮書不僅定義了如何將音頻存儲在CD上,還定義了一種將圖信息加在CD上的方法。這種類型的光盤通常稱為CD+G光盤,或"CD plus graphics"光盤。在一張74分鐘的紅皮書標準光盤的子碼(通道R~W)里大約可以存儲16MB的圖(用戶數據)。編碼後的數據再經調製轉換成通道碼以確定光盤上凹痕和凸痕的長度。光盤記錄時音頻數據、控制和糾錯碼分別記錄在不同的光道上。這也稱紅皮書(Red Book)或Mode 0規格。一張CD唱盤理論上可容納約74分鐘的立體聲音樂信號。CD唱盤的成功,使它很快取代了普通留聲機及密紋唱片。[1]

參考文獻

  1. CD-DA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