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D-21無人偵察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D-21無人偵察機(Lockheed D-21)是美國空軍所使用的一款三倍音速長程戰略偵察機,取代原先的A-12偵察機。一共生產38架,飛行用掉21架。

設計

D-21無人偵察機從1962年10月開始研發,保密代號叫作「標籤板(Tagboard)」,原本稱為洛克希德Q-12設計案[1]。開始時,「標籤板」項目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黑色項目經費」支持。後來美國空軍認為將來可以用這個無人駕駛飛機向遙遠的敵方縱深地帶空投原子彈,所以也對這個飛機的設計充滿了興趣,後來也積極參與進來,與中央情報局共同出資。

採用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整體式衝壓發動機,速度高達3560公里/小時,升限高達30000米。在1970年代初期,包括美國自身在內,任何防空武器上都無法擊落該機。

使用方式是:裝載有偵察設備的無人駕駛偵察機先由大型飛機(母機)攜帶飛行,在靠近對方防空嚴密地帶的公海上空由母機釋放;無人駕駛偵察機離開攜帶母機後,利用自身的衝壓發動機以超過3馬赫的速度飛向遙遠的目標地區;飛機上的偵察系統自動工作;情報收集之後,無人飛機將飛回到出發點的公海上空,在指令控制下,在指定地點空投裝有照相膠捲的密封回收艙,然後飛機自毀墜落大海。

戰鬥歷史

1969年11月9日,D-21首次執行偵察任務,行動代號「高級碗」(Senior Bowl),經過尼克松總統親自批准實施。專門執行D-21無人機作戰行動的「A飛行隊」(後改稱「第4200飛行支援中隊」)的一架B-52H轟炸機的翼下掛了兩架D-21,從加州的比爾空軍基地起飛,經過1次空中加油12小時飛行後,載機抵達南中國海發射地點。編號為517的D-21發射後,加速到3.3馬赫3.3萬米高空。最後蹤影全無,任務失敗。冷戰結束後,從俄羅斯方面獲悉:該機最終燃料耗盡,飛越中國後,着陸在蘇聯拜科努爾附近的基尤臘塔姆地區。

第二次飛行任務是在1970年12月16日,完成對敵國預定偵察任務後成功返航,但在太平洋彈射的偵察設備艙的降落傘沒有打開,從1.8萬米高空直接墜入大海[2]

第三次偵察任務在1971年3月,一切順利,但在海面最後回收偵察設備艙時因為風浪原因沒有打撈成功。

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偵察飛行在1971年3月20日,飛行途中失蹤。2010年8月10日該機殘骸在中國航空博物館正式公開展出。根據中國的報告,該機因為墜毀在西雙版納雨林中,樹枝降低了衝擊,相對於前幾次都比較完整,是價值很高的戰利品。

視頻

D-21無人偵察機 相關視頻

美國D-21B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
美軍D21無人偵察機為何任務完成後要自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