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G1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G11西德在60年代後期開始開發,80年代原成樣版的無殼彈無托結構突擊步槍計劃。原意為取代HK G3成為新一代制式步槍,西德把步槍整體項目交由黑克勒-科赫負責、諾貝爾炸藥(Dynamit Nobel)負責無殼彈技術、Hensoldt Wetzlar則負責瞄準鏡部分,三家公司組成了GSHG(Gesellschaft für Hülsenlose Gewehrsysteme)共同開發。

整個G11的開發計劃長達20年,投入經費極高,購置計劃也非同小可。正當G11完成研發之際,90年代因華沙公約組織解散,冷戰結束、兩德統一,動用大量經費購置新槍械及新子彈的需求突然消失,G11計劃雖然在技術上成功完成,但卻無訂單、從未大量生產。H&K也因G11的研發費用及訂單落空而陷入困境,1991年被聯合王國航太的Royal Ordnance公司收購,其後在2002年德國某集團向聯合王國航太購回H&K[1]

槍械設計

G11使用4.73×33mm無殼彈,由包着戰鬥部的推進火藥被壓成正方體而成,顧名思意並無彈殼,因此無拋殼位。槍身是無托結構設計,槍機藏於後槍托內,而彈匣置於上方與槍管平行(與P90類似),子彈則與槍管成90度,戰鬥部向下指。

運作原理

上鏜時,子彈被向下推進旋轉式槍鏜,然後旋轉式槍鏜旋轉90度,使子彈與槍管平行並且戰鬥部指向槍管並同時使擊針被拉到待發狀態,如此就已經完成上鏜程序。扣把,平移擊鉄子彈並發射,子彈加速時,后座力使槍管、槍鏜、彈匣及相關機械組件在槍身內後移,後移的目的在單發及全自動模式是為了將后座能量消散以減少后座力,在三發點放模式就會觸動其他機械使得有多兩發子彈在後移期間發射,當後移完畢時,總共三發就都已經射了出去,這就做到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發射三發子彈,其目的下面會再有說明。當後移過程完成,槍管內的氣體會推動旋轉式槍鏜繼續旋轉,完成將下一枚子彈送入槍鏜及餘下上鏜動作,並準備好再次發射。

如果扣把時不能發射,射手只要上鏜兩次就能在緊急排彈口將有問題的子彈排出。

性能特點

G11射擊模式有3種:單發、3連發及全自動連續射擊。考慮到要儘量提高命中率,及減小全自動射擊時浪射而導致浪費彈藥的情況,G11的性能有下列特點: 當處在單發及連發模式,在子彈加速時,整組機械(槍管、槍鏜、彈匣及相關機械組件)在槍身內後移能消除大部分后座力,而全自動射擊時,後移使發射周期增長,使得射速被故意降低到460發/分鐘,而減少不必要的彈藥浪費,同時減低后座力以改善可控性及提高命中率。

在3連發射擊時,射擊速度達2000發/分,即36發/秒,3連發所需時間只需1/18秒。如此短暫的時間,加上整組發射機械在槍身內後移產生緩衝作用,在后座力還未對槍身指向有顯著改變前,3發子彈就已經全數射出,確保了第2同第3發的精確度與第1發不會相差太多,因而提高了命中率。

由於使用無殼彈,子彈重量較北約5.56mm子彈輕50%,體積也只有其43%,因此士兵可以攜帶更多子彈,彈匣也可以裝有較多子彈,減少換匣次數。無拋殼位使整把槍可以右左手互換操作[2]

視頻

G11 相關視頻

德國G11無彈殼步槍,因不用拋殼射速大大提高
沒有彈殼的子彈也能打出去?德國HKG11無殼彈堪稱步槍的革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