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L3/33小戰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L3/33小戰車
圖片來自forum.gamer.com.tw

卡羅·維洛斯 CV-33(Carro Veloce),後名L3/33,是義大利二戰前及二戰中使用的小戰車

歷史

1929年意大利從英國引進4輛卡登·勞埃德MK IV坦克及生產線。在對該車進行少許改良以後,以CV29(Carro Veloce)名稱由菲亞特公司於1929~1930年期間製造了21輛。經過試驗發現裝甲不足,發動機功率也不夠。全面改進後,於1933年定型為CV33。

1935年,爲了滿足CV-35的標準,許多CV-33接受了改造。

1938年,義大利將CV-33更名爲「L3/33」,將CV-35更名爲「L3/35」。

現況

一輛L3/33目前藏於位於澳大利亞堪培拉的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據信這輛L3/33是由英聯邦軍在1940年到1941年之間於北非繳獲的。

型號

原型車和初期生產型

兩名乘員操控,帶有12毫米的焊接裝甲,戰鬥室左側裝備的是6.5毫米M14水冷機槍;

量產第一批次

水冷M14換成空冷M14機槍,發動機室上方有3角機槍支架

量產第二批次

1934年開始生產。改為兩聯裝8毫米菲亞特M35機槍或者貝雷塔M38機槍,同時撤銷3角機槍支架,而以前生產的第一批次,後來也按照此標準改裝。

1935年開始的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1] 中,CV33被大量投入使用,面對反裝甲能力貧弱的埃塞軍,取得了一定戰果。

CV35

1935年開始,因為意大利焊接水平太差,為了提高產量,上部外殼由焊接改為螺栓固定方式,定型為CV35

L3 Lf

L3 Lf(Lf係Lancia fiamme的縮寫,意爲「火焰噴射器」)爲L3小戰車的衍生型。該型號的研發始於1935年。火焰噴射器的噴嘴代替了一挺機槍,燃料罐則裝在一輛由L3 Lf牽引的有裝甲防護的拖車上。後期型的L3 Lf的燃料罐則被縮小成了一個裝在發動機艙上方的盒形罐。L3 Lf重3.2公噸,拖車能攜帶500公升的燃料。其射程達40碼(約合36.6米),不過也有來源認爲其射程爲100米。

L3 Lf在西班牙、法國、俄羅斯、巴爾幹、義屬北非、義屬東非等地都有作戰記錄。

CV38

1938年開始,武器更換為一挺13.2mm貝雷塔M31重機槍,同時履帶和懸掛也進行改進,定型為CV38。

1938年為表示3噸坦克的3,這樣CV33變成CV3/33、CV35變成CV3/35、CV38變成CV3/38;

1939年因為全面整理裝甲車輛編號,CV33系列從快速坦克歸類為輕型坦克,故用新的L3(L為Leggero=輕型)制式番號,各型式改為L3/33、L3/35、L3/3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