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LVTP-5裝甲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LVTP-5裝甲車
圖片來自百科知識

LVTP- 5(LVTP是Landing Vehicle Track Personnel的縮寫,其意義為登陸車輛,履帶,人員)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一系列兩棲登陸履帶裝甲車輛。它是由博格華納公司(Borg Warner Company) 設計和FMC(Food Machinery and Chemical Corporation 食品機械與化學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建造的。最初於1956年投入服務。1958年LVTP-5首次用於黎巴嫩危機。包括專業用途的衍生型在內共生產了1,124輛。

簡介

為了取代二戰時期生產的兩棲登陸車,美軍1946年開發新一代的兩棲登陸載具;1946年鮑爾溫機車廠[1] 提出一款車體有可破浪銳角的舟體車輛,代號LVTP-X1,1949年Paccar公司提出一款舟體車輛,該型車輛配備M18驅逐戰車配備的T88砲塔,編號LVTA 105mm HMC,兩種車型運用的動力來源皆為輸出動力500匹馬力,8汽缸設計的福特GAF引擎,水面推進由履帶驅動的設計,但兩種型號都出現動力不足的問題,且設計的穩定性不佳,最後兩間公司的方案都未能通過測評。後來食品機械與化學公司提出一款22噸重的中型兩棲運輸車,海軍陸戰隊還是不滿意,最後只能繼續翻修既有的LVT兩棲登陸車。

在1950年韓戰爆發後,兩棲登陸車輛的開發迫在眉睫,而1946年以來的研發經驗及教訓成為後續制定技術細節的重要依據;包括對酬載力、火力、防護標準的需求,都反饋到新研發的兩棲裝甲車上。在1940年代末期困擾著開發單位的動力問題,則以換用在M46巴頓坦克上研發完成的AV-1790發動機及CD-850變速箱設計解決,新型兩棲登陸車代號「LVT-5」,在1951年8月完成火力支援型原型車製造,人員運輸型在後續研製完成,美軍原先計畫運用相同車體開發裝甲救濟車、指揮車、自走防砲車、戰鬥工兵車等型號,但自走防空炮型、戰鬥工兵車型因為技術測評不過關而中止開發。LVT-5與前代的最大改良點是車體採全密閉設計,提供了運輸單位基本的防禦,車輛可在三級海象下遂行兩棲登陸任務。

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LVTP-5的時間從1952年到1970年代,不過1952年初期型號配發部隊後出現若干問題,包括動力組件中變速箱驅動軸頻繁故障,引擎進排氣口容易進水,相關問題直到1956年才大致解決;因此美軍投入LVT-5作戰要到越南戰爭,在1965年登陸峴港起,LVT-5作以美軍主要兩棲裝甲車的身分參與越南戰爭,長期在南越地面作戰中登場。但與北越軍隊與越共游擊隊交戰時,其鋼構車體厚度過於脆弱,對 RPG-7火箭推進榴彈的防護力不佳,遭到嚴重損失。而且LVTP-5油箱設計在乘員艙下方,缺乏抗地雷設計,且AV-1790引擎仍然以汽油為燃料,並未在1960年柴油化的趨勢時更換引擎,一旦中雷油箱內的汽油很容易遭誘爆,就實戰觀點這些設計仍有待改善。同時車上固定武裝只有一挺機槍,火力相對不足。但美軍會利用LVTP-5的大容量貨艙另外做現地改裝應急,像是堆放沙包增強防禦力,然後裝備無後座力砲或是迫擊砲提供更有效的火力掩護,或是像LVTH-6直接作為水上火力平台充實第一線的火力能量,但是這卻讓車體懸吊系統帶來額外負擔,加重車輛耗損。

LVTP-5是基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登陸車履帶系列LVT- 1至LVT- 4發展演變而來,但車輛相對較大,可攜帶30到34名全副武裝的戰鬥部隊人員。有一種較小型的設計,依據M59裝甲運兵車為基礎的LVT-6,但只製造了少量。

補充

最常見的類型LVTP-5是裝甲運兵車,其他型號包括地雷清掃車,指揮車,救援拖吊車和火力支援車。火力支援車安裝105毫米榴彈砲。也曾發展過一個防空型號的原型車,但沒有生產。

美軍中的LVTP-5在1974年後被LVT-7系列取代。

衍生型號

  • LVTP- 5A(登陸車輛,履帶,人員)-裝甲運兵車,引擎與變速箱和M47巴頓坦克共通。到了60年代,所有的 LVTP5 都在動力艙的頂部裝了盒式通氣管,並增裝夜視裝置,命名為 LVTP-5A1。其乘員人數為三人,包括車長、駕駛員、機槍手(右前方為車長有四個潛望鏡、左前方為駕駛員也有四個潛望鏡、中間前面一點的位置為機槍手有一個潛望鏡)。另外可供34名全副武裝的乘員搭乘。
  • LVTC- 5(登陸車輛,履帶,指揮,早期稱LVTCR-1) -指揮車。車內除3位操作人員,令編制3位無線電操作員、6位指揮軍官。艙內裝了通訊設備、桌子、地圖板,車外安裝了無線電天線。此型號包括A1型改造者共生產58輛。
  • LVTH- 6(登陸車輛,履帶,榴彈砲) -火力支援車,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將其暱稱為「大砲鴨」,裝設1門與M52自走炮相同的M49型24倍徑105毫米榴彈砲,1挺.30同軸機槍及1挺12.7mm機槍,重量也增加到39噸。在1953~1957年間共生產210輛,分別是Ingersoll公司175輛、Pacific Carand Foundry公司35輛。平時編制車長、駕駛、副駕駛、射手及裝填手等5人,能以火力支援第一線陸戰隊步兵作戰,其砲塔可作360度迴轉,採手動或電力驅動液壓馬達方式操作,而且可在水上浮游時射擊。在菲律賓海軍陸戰隊有4輛經修復的LVTH-6。它被用來在人民力量革命攻擊菲律賓陸軍總部和警察總部。
  • LVTR- 1(登陸車輛,履帶,救援拖吊)- 救援拖吊車。額外在車內增裝65匹馬力的汽油引擎為焊接設備、空氣壓縮機、吊車、絞盤等救援設備提供動力。製造65輛。
  • LVTE- 1(登陸車輛,履帶,工兵) -掃雷車。裝備了掃雷犁和火箭爆導索等掃雷裝置,掃雷犁由液壓操縱升降,行軍時將掃雷犁抬起20度。美軍暱稱為「馬鈴薯挖掘機」(potato digger),製造41輛。
  • LVTAA- X1的(登陸車輛,履帶,防空)-防空車,裝有M42防空炮車的砲塔。只有建造原型。
  • LVTP-5-RL 是中華民國改造的兩棲火力支援車,裝有「工蜂四型」火箭炮。

參考文獻

  1. 鮑爾溫機車廠,微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