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區(臺中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區(臺中市)東鄰太平區,西與中區相鄰,南與南區大里區相鄰,北與北區相鄰,以地理方位取名為東區。本區總面積9.2855平方公里,民國91年2月進行里行政區域調整,分為17里辦公處、404鄰暨15個社區發展協會。全區共分為17里,包括:新莊裡、振興里、東興里、東橋里、東門里、樂成里、旱溪里、泉源里、干城裡、富台里、富仁里、東勢里、合作里、十甲里、東南里、東英里、東信里。[1]

歷史沿革

  • 荷西時期

十七世紀之際,臺灣中部中央山脈西側主要為平埔族居住分布的地區。各社均歸服於大肚南社之「大肚王」(Quataong)。大肚王也是村落之間糾紛的仲裁者,以及提供社眾庇護的功能。其中巴布薩族貓霧拺社大約分布活動於臺中南屯與市區一帶。1644年,荷蘭殖民者攻入中部地區以武力征服大肚王轄下各社,開始了荷蘭人對臺灣中部的控制時期。

  • 明鄭時期

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登陸臺灣,西屯屬天興縣(後升格為天興州)管轄。右武衛劉國軒來此討伐原住民而駐兵,今南屯區開始有漢人活動的紀錄。清康熙23年(1684),澎湖決戰失利後鄭克塽出降,明鄭滅亡,臺灣正式歸入清帝國版圖。本區隸屬於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貓霧拺平野。

  • 清時期

臺灣北路營參將張國於康熙49年(1710)報墾貓霧拺社一帶的土地,立戶陞科,自為業主,名為「張鎮莊」。康熙六十年(1721)因朱一貴事件,清廷派總兵藍廷珍來臺鎮壓。藍廷珍來臺後上書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招民以張鎮莊為中心向四方拓墾。藍廷珍投資張鎮莊若干資金,以合股的方式與張家共同擁有業主權,因此改張鎮莊為「藍張興莊」。

  • 清領時期

康熙60年(1721),臺中盆地東側成立「貓霧拺堡」行政區,本區隸屬貓霧拺堡藍張興莊,範圍包括今日的市區、太平、大里等處。

雍正元年(1723),彰化縣設立,此地再改從諸羅縣(縣治位於嘉義)歸彰化縣管轄。因漢人墾民日漸增加而侵犯平埔族空間,雙方衝突廝殺事件也不斷發生。初時,清廷為避免動亂而對漢人墾民多加限制。但至雍正4年(1725) , 清廷政策改變,將數千名偷墾民眾就地合法並派兵保護,自此漢人拓墾益盛。雍正10年(1731),犁頭店(今南屯)街建「貓霧拺巡檢司署」,是臺中設官之始。康熙末葉,福建漳州府平和縣林固入墾。雍正8 年,漳州府平和縣銅壺林純樸入墾旱溪莊,後遷樹仔腳莊,是本區最早移民之一。

乾隆年間,漢人各姓氏家族攜家帶眷大規模渡海而來,而此地平埔族在生活空間失去、受逼壓的情況下日漸凋零而退出歷史舞台。乾隆十年,有漳州府平和縣銅壺社人林簪來台墾荒,其後裔大多分布於南門仔(今臺中高農東南經南門橋到中興大學一帶)、樹仔腳(今南區復興路一段二側)、橋仔頭莊(今東區東橋里延伸到南區江川里一代)等地,至今仍為當地大姓之一,由祖聖里之有林姓宗親家族「祖廟」俗稱「祖厝內仔」可說是林姓早期在此開發,而成為林家源流之所在地。

  • 日治時期

光緒21年(1895)馬關條約簽訂,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臺中的主要對日抗爭持續到1901年左右,同時在經過6次調整後,日本總督府終於將臺灣行政區劃定案,本地屬於臺中廳藍興堡臺中街以及臺中廳藍興堡新莊仔、旱溪莊、東勢仔莊、頂橋頭仔莊。

明治41年(1908)西部縱貫鐵路全線貫通,為臺中成為臺灣交通樞紐打下基礎,本區日後發展與此息息相關。

大正元年(1912)臺中製糖所(今臺中糖廠)完工,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500公噸。大正12年(1923)臺中公學校曙分教場成立(今臺中國小),是本區最早的現代化學校。昭和8年(1933) 臺中家政女學校成立(今臺中家商),是日後臺中女性經濟獨立、社會地位提升的重要推手與里程碑。

1940年,因侵華戰爭陷於泥淖,日本本土通膨嚴重,人力與物資極為短缺,乃加速推行台灣的皇民化運動。臺灣婦女、學生也開始被迫參與軍事服務,公、教員亦須改日本姓名。

  • 戰後迄今

民國34年(1945),盟軍開始猛烈轟炸臺灣,因干城兵站、火車站、臺中製糖所之故,東區亦遭戰火殃及。同年,日本投降接受盟國菠次坦宣言之要求,滿州、臺灣與澎湖主權歸還中華民國。原台中州下台中市的曙町、花園町、楠町、櫻町、高砂町、干城町以及大字東勢子、旱溪、頂橋子頭的部份區域,合併成立「東區」。

民國35年(1946)10月26日,全省舉行鄉長與區長選舉,以區代會間接選舉之,各區公所正式開始運作。民國39年(1950),區代會取消,區長改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林益彰先生當選東區首屆直選區長並蟬聯三屆。民國41年,臺中首任民選市長楊基先就任。

民國45年(1965)市府公佈「臺中市都市計畫」計畫年期20年,東區糖廠一帶因處在下風處,被規劃為市區內僅有的兩處工業區之一。

民國53年(1964),在聯合國專家孟森(DonaldMonson)協助下,民國60年(1971)完成之「臺中市綱要計畫」與「臺中區域計畫」,確立了東區工業在臺中市的重要地位,知名的「黑手堀」鐵工廠聚落也從此時期開始興起。民國54年(1965),臺中市第一期重劃區亦從本區大智路末端開始,以抵費地所得經費闢建了大智國中小學、東區圖書館與諸多綠地,市地重劃也成為臺中市此後50年的發展主軸之一。民國61年(1972)落成的建國市場約有 700多個攤商,加上建國臨時市場與周邊衍生市集,約莫有近 2,000個攤位聚集,是全國最大公有零售市場。

至民國70年代末,東區內有省立高農、家商、教師會館、後站、公路南站等機關學校外,更是臺中市區內工廠最多之區,全市約三分之一的工廠集中於此,以糖廠、窯場、橡膠廠、鐵工廠、紡織廠、食品工廠居多。民國80年之後,國內都市發展方向丕變,環保意識抬頭,區內許多工廠開始外移他處或結束營業。本區一度面臨人口成長停滯、環境與產業轉型困難等問題。但民國90年代後,居民也開始轉向更多藝文活動、文創產業、社區活動等。[2]

旅遊觀光景點

  • 樂成宮:又稱「旱溪媽祖廟」,溯自乾隆初年,林大發之十五世祖渡台拓墾,為冀求一帆風順及其墾業順利,遂恭迎湄洲天后宮之「老二媽」金尊一道來台,林氏一行人,行經至本宮現址,因神靈顯異,乃擇定聖地,暫奉祀神祇於此。
  • 東光園道:東光園道自行車道總共有3,400公尺長,北起東光園道446-1號前,南至忠明南路,自行車道有經過設計的太極廣場、12生肖廣場、象棋廣場、忠明廣場等,適合親子活動以及喜好休閒騎單車的民眾來這裡遊憩。
  • 20號倉庫:前省文化處(目前為文化部)在1998年的夏天向臺鐵租下臺 中站20至26號倉庫,經活化再利用後成為「20號倉庫—鐵道藝術網站臺中站」,22至26號提供給藝術家免費的創作空間,20及21號倉庫則為展演、咖啡館、劇場等。20號倉庫的誕生使得這塊土地成為了文化與藝術交流的優良場域。
  • 228紀念公園:1984年完成興建,佔地約4217坪,緊鄰東峰國中,栽種三十種棕櫚科植物,成為這座公園的特色。公園內並設置一處二二八和平紀念碑,用意在於紀念二二八事件,撫慰受難者及其家屬。
  • 台糖湖濱生態園區 :台糖用地規劃將大水池併同周邊土地劃設一處6公頃公園用地,保留湖岸全貌及歷史建物台糖館,結合建設局開發完成的公園(公123),形成台中市東南區最大片的綠地台糖湖濱生態園區總休憩空間,湖濱配置高強度商業區,並創造湖濱商業活動及住商生活機能。
  • 臺中產業故事館:原歷史建築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於108年12月中旬正式開幕,轉型為「產業故事館」,透過OT 方式委外經營,以過去製糖產業為主軸,結合周邊舊酒廠文化園區,成為外界了解大臺中產業文化的第一站。
  • 旱溪自行車道:沿旱溪東路設置,路線從最南端的六順路起,經過東門橋往北行至終點嘉新橋。
  • 旱溪夜市:位在旱溪東路與振興路口,每週二、四、五、六晚上都可湧入2至3萬人次,裡頭約有300多個攤位,吃喝玩樂應有盡有。[3]
  • 新天地西洋博物館:「新天地」前身主要規劃為婚宴會館,如今重新打造成新天地西洋博物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