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光岳楼

增加 3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粗体文字''''''光岳楼''',亦称“余木楼”、“鼓楼”、“东昌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光岳楼位于 [[ 山东 ]] 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全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古老、最雄伟的木构楼阁之一。当时的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为了报时报警,用修城余木,建造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名“余木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工员外郎 [[ 李赞 ]] 与太守 [[ 金天锡 ]] 共登此楼,命名为“光岳楼”。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总占地1185.42平方米。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光岳楼虽几经重修,其构件大部分是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明清两代,许多过往的[[历史]]名人登临此楼,据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5次登光岳楼,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
在《 [[ 中国名楼 ]] 》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光岳楼为中国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中文名 光岳楼
 
别 称 鼓楼、余木楼、东昌楼
 
所属地区 山东聊城
 
地理位置 东昌府区古城中央
 
始建时间 1374年
 
附属文物 共登青云梯 泰岱东来作翠屏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
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4棱台,高9.38米。底边边长34.43米,上缘边长31.93米,总占地1185.42平方米,向上渐有收分。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门相同,均面宽5.76米,拱脚直高2.90米,矢高2.88米,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台顶边砌叠涩出檐砖三皮,上筑女墙,墙高1.12米,厚0.45米,楼以南向为尊。南向拱门两侧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 “阆苑瀛洲”,分别由安跃拨和朱续罩题写。据史料记载, [[ 安跃拨 ]] [[ 朱续罩 ]] 均为清代人士,由此可知,此二匾额均为后来维修光岳楼时所加刻。西门为假门,只存形式,以求和东门相称。东门则是登楼的唯一通道,门宽3.14米,拱角直高1.75米,矢高1.57米。拱门内又另砌小券,门洞宽1.86米。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跺,升4级至梯台。楼台南壁设有一小窗,供通风采光之用,北转升37级至平台,再升15级达台面,共计56级。梯井口上筑一敞轩,以防雨水侵入。其建筑年代,似为清[[乾隆]]年间。其位置恰在楼东之中轴线上,由于东门为主要大道,增其建筑以为标志。敞轩面阔5间,进深3间。明间、次间面阔皆2.30米,梢间仅0.67米。梯井口占明、次3间。梢间形成一周敞廊,柱间设槛墙,安吴王靠,可供登楼时休息之用。敞轩不施斗拱,单檐歇山卷棚顶,轻巧明快。在敞轩梯口处挂有当代书法名家启功所题写的“共登青云梯”木刻匾额,字体清秀,笔力遒劲。台面墁砌,绕以女墙,东西两侧设有排水道。
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高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第一层楼,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7间,明间面阔特大,为4.05米,次间、梢间较明间为小,自2.79米到2.90米不等。尽间面阔最小,自1.75米到1.89米不等,系楼身之回廊。楼本身平面面阔进深皆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楼身檐柱一周共20根,直径0.60米,全部包于厚达1.34米的砖墙内。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露清水砖墙。每面明间设板门两扇,无门饰。冠门簪4个,中为菱形,两侧为圆形。楼面两次间开窗。内槽金柱共计12根,直径亦0.60米,髹黑漆。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鲁班]]神龛。 龛内设塑 [[ 鲁班 ]] 神像,左右设小梯可供升降。龛上方悬挂一“巧夺天工”木质匾额。白底黑字,为[[溥杰]]所题,龛左右金柱上,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蒋维崧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 [[ 黄河 ]] 西临,岳色涛色,凭栏把酒无限好,丛台射书,微分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在一楼的东南门额上,各悬有木刻横匾一方,东为“泰岱东来做翠屏”,南为“宇宙文衡”。
第二层面阔进深仍为7间,而尽间尺寸更小,自1.16米至1.26米不等,实际上尽间系回廊,亦即平座部分。该层于4面明间辟门,为直3道格门,两侧为方眼格窗,东西两次间为梯井通上下层。金柱一周内以板壁围成一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4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据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因此文昌阁也名“乾隆行宫”。文昌阁门两侧,有著名史学家、书法家[[丰子恺]]题写的藏头楹联一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二楼四面檐下各悬挂四方木质长3米,高1.4米的匾额。南面檐下悬有:“神光钟暎”匾,为清[[康熙]]皇帝所题,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北檐下悬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题写的“光岳楼”匾,白底黑字,气势磅礴。东面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在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由二楼两侧梯道升16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楼面。
第三层系暗层,实际是楼的结构层。利用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将自下直贯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从上端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故三层也是楼的主要框架。该层面阔进深皆5间。金柱与檐柱之间上端是梁架,与第二层贯通,所以暗层实仅3间。“当心间”即楼之正中为空井,四周置栏杆。柱顶设有显著卷刹。此例与宋《 [[ 营造法式 ]] 》相符。外檐拱科相连、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结构紧凑而疏密得体,使建筑学、美学、力学、工艺学等在这座楼上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层东次间由北向南上13级台阶抵第四层。 
第四层为楼的最高层,共有柱28根,面阔进深皆3间,平面正方形,较其下诸层骤然缩小。明间面阔5.66米,大于其它各层明间,目的是为十字脊加长,提高光岳楼的重心,使之在外观上更加雄伟。明间设窗6扇,次间装冰纹圆窗。中间为空井,四周设栏杆。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有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
光岳楼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清[[康熙]]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并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ref>[http://tour.dzwww.com/lyzt/lcxbj/gylc/201905/t20190517_18734533.htm 光岳楼],大众网 2019-5-17</ref>。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岳楼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罗哲文]]、[[陈从周]]、[[郑孝燮]]、[[祁英涛]]等古建专家多次来聊考察,给予很高评价,[[舒同]]、[[启功]]、[[溥杰]]、[[郭沫若]]等许多名家先后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和楹联。光岳楼至今流传着关于[[鲁班]]帮忙建楼的传说。光岳楼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的瑰宝。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视频==
==视频==
===<center> 光岳楼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聊城光岳楼荣登央视《国宝档案》 </center>
 
<center>{{#iDisplay:b0655rr99f7|560|390|qq}}</center>
 
<center> 聊城市光岳楼 </center>
 
<center>{{#iDisplay:x08560whdqc|560|390|qq}}</center>
 
<center>600多年光岳楼,与黄鹤楼岳阳楼统称中国三大名楼</center>
 
<center>{{#iDisplay:k0906c05umt|560|390|qq}}</center>
 
<center> 1986年聊城的不逊色于黄鹤楼和岳阳楼的光岳楼 </center>
 
<center>{{#iDisplay:g0500jktqz3|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251,2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