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嵩山

移除 22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嵩山1.gif||有框|右|<big>嵩山</big>[http://h2.bytravel.cn/www/2/head/2306.gif 原图链接][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2/shan.html 来自登封旅游 的图片]]]
'''嵩山'''古名又称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最高峰连天峰高达1512米,峻极峰海拔1491米,古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中岳嵩山无论从自然地质还是文化遗存上,都堪称五岳之尊、万山之祖<ref>[http://www.dili360.com/ch/article/p5350c3d9c257f34.htm 嵩山该如何申遗?], 文章出自: 中华遗产 2010年第03期 作者: 薛玳瑗</ref>。
1982年,嵩山被中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5月8日,[[嵩山少林景区]]又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嵩山是儒释道共处的圣地之一,不仅是中国道教圣地,汉传佛教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新儒教的诞生地。
</gallery>
2012年,嵩山植被覆盖率达65%,嵩山共有[[维管植物]]147科、643属、1540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36属、70种;[[裸子植物]]5科、9属、10种;[[被子植物]]121科、598属、1460种。含30种以上的大科有[[菊科]](50属、121种)、禾本科(61属、108种)、[[蔷薇]]科(27属、101种)、豆科(28属、72种)、十字花科(23属、44种)、毛莨科(11属、38种)、莎草科(9属、36种)、蓼科(4属、34种)等10科,约占本区植物总属数的40%,总种数的42%,是嵩山植物区系组成的优势科<ref>[http://travel.shangdu.com/c_news_V8TBao.html 亘古嵩山,美丽依然,如今她还有这场演出!],商都网,2019-11-15 10:37</ref>。
====用材植物====
===“五世同堂”===
嵩山岩石演变完整,[[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朵岩”。在嵩山既有[[海相生物化石]],也有[[陆相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数据<ref>[http://cn.globalgeopark.org/gyzt/one/songshan/kpyd/5156.htm 嵩山五世同堂指的是什么],请输入关键词 搜索世界地质公园网</ref>
===三次运动===
===中岳庙===
中岳庙是道教胜地,历代名道士曾在此著书讲经。位于太室山东麓的[[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汉武帝]]时增修“太室祠”,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唐宋时多次扩建,规模宏大;明[[崇祯]]十七年毁于大火,[[清朝]]多次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庙院南北长650多米,东西宽160多米。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ref>[http://www.sohu.com/a/320678507_355267 【“天地之中”建筑群】之四:嵩山脚下的“小故宫”——中岳庙],搜狐,2019-06-14 12:15</ref>。
中岳大殿:又叫[[峻极殿]],是中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大殿内吊游龙天花板,下铺磨光青石地面。殿内正座为五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殷朝“闻骋”,经历代帝王加封为“祟圣大帝天中王”。塑像两边有使臣侍者和镇殿将军[[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执斧荷钺,威风凛凛。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毁于火。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
249,3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