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历

移除 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r>'''[[吴历]]'''生于1632年,卒于1718年,所处时代正是明朝被清朝推翻、天下由乱而治的时期。与大多数由明入清的汉族士人知识分子一样,[[吴历]]对满清政权也是持消极抵制的态度,尽管“甲申(1644 年)之变”那年他才十二岁。他的十一世先祖吴纳曾在明朝永宣时期官至[[南京]]左副都御史,九世、八世祖都曾经获得过明朝的进士功名,他的血液里流淌着骄傲和自豪,虽然后来家道败落也未曾消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他虽然明明知道混乱并且互相倾轧的南明小朝廷无望可寄,但是无可奈何,他不可能改变自己与身俱来的民族情感去奉谀满清政权,当然也没有勇气面对新朝去闹“革命”,唯一的选择便是不取功名。所以,寿高八十又七并且才名相当的吴历终其一生为一介布衣,而他的精神世界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先儒后佛(其实吴历没有[[皈依]]佛教,也不是居家[[礼佛]]意义上的[[居士]],只是与[[默容]]等[[和尚]]结为方外交,逃禅而已)再[[天主教]],为其生命划出了一条弧形轨迹。在他加入天主教时,当时[[康熙]]皇帝出于安抚其它民族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的需要,以达到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实行的是“怀柔政策”,而到了吴历去世前后,纷争多年的[[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祀祖敬孔即史书所谓“礼仪之争”的矛盾总爆发,[[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之后,这一禁令又得到后来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诸帝的继承和严格执行。吴历作为清代早期三名中国籍神父之一,尽管此时他已经去世,但对其身后不能不有所影响。就在他死后三、四年,即位不久的雍正皇帝再次下令严禁天主教,各地的教堂与教士墓地也被没籍入官,其中包括上海大南门外陆家浜南岸的教士墓地,从此墓地就荒芜了。这就是他的卒年不为人知以及各类史籍乃至笔记很少记载[[吴历]]生平事迹的原因。<br>
==绘画经历==
<br>[[吴历]]的绘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演进的。加入天主教[[耶稣]]会后,吴历全身心投入了教会的工作,大约有近 20 年的时间他很少绘画创作。所以,美术史上普遍认为吴历一生创作的高峰是在40~50岁这段时间,他的许多代表作就是作于这一时段内,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山中苦雨诗画卷》(1674年作,43岁)、《湖天春色图轴》(1676年作,45岁),[[北京]][[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兴福庵感旧图卷》(1674年作,43岁)等等。<br>
==艺术特色==
<br>'''吴历'''早年曾跟王鉴学画,同时做[[王时敏]]的学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鉴作风,皴染工细,清润秀丽。中年时期,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着重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形成自己风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较真实,安置得宜,还富有远近感,用笔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墨,山石富有立体感,风格浑朴厚润。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湖天春色图轴》作于45岁,是他中年时的代表佳作。平远景色中,近、中、远三处柳树渐,吴历还善画竹石,取法吴镇,亦具自己特色。如《竹石图轴》竹枝挺劲,枝叶全用浓墨,不取浓淡相间画法,显得更加雄浑苍劲。<br>
<br>《湖天春色图》取作者站在小山冈上俯视湖岸的角度,意境闲散柔和。画面近景使几株树干结疤古拙,枝条芽叶葱绿的柳树,树下为丛丛青草片片绿荫。近岸的湖面上白鹅凫动,燕雀争鸣。一片大地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顺着湖岸上参差错落的绿柳延伸着的是不断升高的坡地,一条小径蜿蜒盘桓,渐渐远去。画幅右上角的浓墨题记,不仅从布局角度弥补了空白,而且与远山的淡墨形成对比,与前景的浓重色彩形成呼应,增强了画面的构图效果。[[吴历]]用笔谨严朴厚,细密沉着,多用中锋。特别是他的“阳面皴”更是时常为人称道。他善用重墨、焦墨,层层皴染的积墨法更使他的作品墨彩焕发,郁郁苍苍。此图取江岸实景,皴染工致细丽,敷色淡雅华滋,实为其中年精心之品。<br>
==作品流传==
<br>[[吴历]]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仅[[上海]]博物馆收藏书画就达32幅,含五、六个大幅精品佳作,如《雨歇遥天图》《葑溪会琴图》《槐策堂图》等。[[北京]] 故宫博物院 ]] 更是收藏丰厚,如43岁时作的《松壑鸣琴图轴》取法王蒙,景色郁茂,布局深远,皴法细密,积墨厚重,阴面多用重墨,受光部分作“阳面皴”,增强了山石的立体感,反映了画家成熟后的典型风格。75岁作的《黄山晴蔼图卷》,仿王蒙,更具沉郁之气,山石用干笔织墨层层加皴,并用焦墨点擦,阴阳阴晴分明,苍郁滋润。75岁作的《泉声松色图轴》,是仿黄公望,皴法繁密,笔力雄浑。这些仿名家的晚年之笔,均具浑厚凝重之特色。<br>
<br>市场价格 吴历中年信奉[[天主教]],50岁去[[澳门]]入教修道,致力于宗教活动。故50至70岁这一阶段作品甚少,70岁以后的晚期作品,虽笔墨更趋苍劲凝炼,浑重拙朴,但在当时作品价格不及他中年时期。以至晚年生活清苦。<br>
<br>现今[[吴历]]作品流入欧美及港台市场的已不多,价格抬得较高,如1989年[[纽约]]佳士得公司拍卖的《古木竹石山水册》(32.5* 22.5公分)就达到35. 2万美元的高价。<br>
32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