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造山运动

增加 7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造山运动.jpg|350px|缩略图|右|<big>造山运动行成独特景观</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61212/cba00b7b09e14055b0e1dd3ab608ea87_th.jp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21306426_440940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造山运动 ''' (Orogeny)是指 [[ 地壳 ]] 结构因为板块运动产生剧烈变化,属地壳变动的一种。这种作用会产生 [[ 岩石 ]] 高度变形的带状区域,称为造山带(Orogens或Orogenic belts)。“Orogeny”来自希腊语,“oro”是山,“geny”是“genesis”的略语,诞生或起源的意思。造山运动是造成各大陆山地的主要机制;当大陆地壳因为造山运动产生褶皱和厚度增加时就形成 [[ 山脉 ]] 。涉及大范围的地质作用统称造山运动。
==地形学==
造山带的形成是板块隐没作用过程的一部分,出现在海洋地壳潜入大陆地壳以下(非碰撞造山带)或者两个甚至更多大陆地壳碰撞的地区(碰撞造山带)。
造山带的形成是板块隐没作用过程的一部分,出现在[[海洋]]地壳潜入大陆地壳以下(非碰撞造山带)或者两个甚至更多大陆地壳碰撞的地区(碰撞造山带)。 造山运动通常会造成长弧状结构,即造山带(Orogenic belts)。 一般来说造山带会有许多相当长的平行带状岩石构造,而且这些构造都有类似的地质特征。造山带与隐没带一起出现。隐没带地壳进入 [[ 地幔 ]] 熔融后产生火山,并形成岛弧的区域。弧状结构可以归因于板块的刚性和岛弧的尖端与下沉 [[ 岩石圈 ]] 的裂缝有密切关系。这些岛弧可能在造山运动中与大陆合并。
造山运动的过程需要经过至少数千万年才能将平原或海床变成山地。造山运动产生的山脉高度与地壳均衡原理有关;就是由较轻的大陆地壳组成的山脉的向下重力和较重的地幔对山脉施加的向上浮力的平衡。
造山运动下形成的岩石经常是严重扭曲和重度的变质作用。造山运动期间深埋的岩石可能会被推升到地表;海底和接近海岸的 [[ 物质 ]] 会盖住部分或全部造山带区域。如果造山运动是因为两个大陆版块碰撞,可能会产生极高的山脉(例如 [[ 喜马拉雅山脉 ]] )。
造山运动的研究可能分成以下部分:
*板块构造事件
 * [[ 地理 ]] 事件 
*年代排列事件
 
造山运动事件可能:
*产生与板块运动有关的特殊结构
 
*在特定区域影响岩石和地壳
 *在特定时期发生[[地震]]
==造山循环==
除了造山运动以外,山的形成也有其他的作用;例如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这些作用是沉积和侵蚀作用多次重复的循环,以及接下来的掩埋和变质作用,和之后的 [[ 花岗岩 ]] 岩基形成与构造上升,最终形成山脉,称为造山循环。
==侵蚀作用==
[[ 侵蚀作用 ]] 会大量移除山的物质,露出山脉的根部(原本地表下数公里的变质岩出现在地表)。这样的作用可以被发展中造山带地壳均衡的浮力平衡加速进行。对于侵蚀作用对板块变形的程度至今仍有争议;因此,最终形成的主要较老的造山代是一个长弧形的结晶 [[ 变质岩 ]] 区,而变质岩区位于远离造山带核心的较年轻沉积物之下。
造山带可能会因为侵蚀作用完全消失,因此只能研究岩石上造山运动造成的痕迹来判定造山带。造山带通常是细长的弧形岩石区,而且可以看到因为地体或地块岩石的变形所造成的明显线型结构;造山带的分离通常是因为缝合线或逆断层。这些断层有相对较细的,称为推覆体(nappe)或推覆岩席(thrust sheets)的片状岩石;而这些 [[ 岩石 ]] 是来自从核心到边缘被缩短的造山带,并且与 [[ 褶皱 ]] 运动和变质作用有密切关系。
58,57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