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公

增加 12 位元組, 4 年前
东汉
首先,对于汉朝之前的[[秦朝]],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太尉执掌兵马,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到了西汉初期,沿袭秦制,依然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不过,在西汉时期,太尉并不常设,实际存在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对于皇帝来说,显然不放心将兵权交给某一个大臣手中。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丞相权力过大,所以通过大司马大将军这一[[官职]],以此来限制丞相的[[权力]]。
由此,在汉武帝在位时期,三公实际上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或者大将军,也即用大司马取代了太尉这一官职。比如霍光、[[卫青]]等人都曾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汉武帝之后,汉成帝即位后选择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升到与丞相相等。由此,在汉成帝在位时,“三公”分别指大司马、大司空、丞相这三个官职。到了 [[ 汉哀帝 ]] 在位时,又改丞相为大司徒。那么,这一时期的“三公”,也就变成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总体而言,在西汉中后期,“三公”虽然鼎足而立,但是,在权力上,还是要数掌握兵权的大司马最大。并且,对于这一时期的大司马,往往还兼任着大将军一职,并且可以参与到朝廷事务的处理中,所以在权力上远超丞相一职。到了东汉时期,汉光武刘秀这位皇帝在位时,依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不久之后,[[汉光武]][[刘秀]]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由此,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 王允 ]] [[ 王朗 ]] 等人只能称之为司徒,而不是大司徒。此外,东汉时期,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最后,在东汉时期,太尉、司徒、司空成为“三公”,在这三公之中,依然以掌握兵权的太尉居首位。不过,到了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汉和帝之后,大将军地位提升到三公之上。特别是[[东汉]]末年,三公已经是有名无实了。比如[[董卓]]自为[[相国]],居三公之上。也即在这一[[历史]]阶段,往往是拥有兵马的[[将军]]位居三公之上,并且执掌了朝廷的大权。对于汉朝的“三公”,最终被[[曹操]]所中止。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背景下,曹操罢去三公复置丞相,也即以丞相这一官职掌握了东汉朝廷的大权,促使[[汉献帝]]刘协成为了傀儡。
110,0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