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西风带

增加 7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西风带''' (英语:Westerlies) 是位处于南北纬30至60度中 [[ 纬度 ]] 地区由西向东的盛行风。由于 [[ 副热带 ]] 高压把 [[ 空气 ]] 吹向南北两极,加上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致使在 [[ 北半球 ]] 出现西南风而在南半球出现西北风。 [[ 温带 ]] 气旋在此区经常出现;而如果热带气旋越过移入此区,会因为受西风影响出现温带变性并转为温带气旋。
==气候形成==
 北纬40~60°N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季不冷,夏季不热,形成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欧洲大西洋、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都属于这种气候。西风带是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大致在南北纬30至60度之间)的行星风带。副高向副极地低压散发出来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风(北半球为西南风, [[ 南半球 ]] 为西北风),因此西风是在西风带的盛行风。在其控制地区,西风一般比较强劲,海洋上风浪较大,陆地迎风坡地带温和多雨(wikipedia) 
==性质波动==
 南、北半球 [[ 对流 ]] 层中上层环绕中高纬度的西风气流。因不同尺度的波动和各种涡旋的叠加,通常呈波动状态。
主要存在3种性质不同的波动:
 
===短波===
 
波长1000公里左右,短波槽线和脊线位置随高度向西倾斜较大,强度随高度减弱;
 
===超长波===
 波长8000公里,在5天平均或月平均图上最明显,其生成与海陆分布及地形有关。西风带中的各种涡旋,如阻塞高压, [[ 高压脊 ]] [[ 低压槽 ]] ,切断低压的生成,发展,都与波动有密切关系。 
===长波或称行星波===
 波长3000~8000 ~8000 公里左右,具有暖脊冷槽结构,有明显季节变化。如北半球冬季平均有3个明显的槽位,分别位于 [[ 亚洲 ]] 东岸、 [[ 美洲 ]] 东岸和东北亚与 [[ 北美洲 ]] 间的白令海。各槽之间有3个较弱的高压脊,它们构成西风带的3个驻波形势。夏季西风带显著北移,波动以4个槽位,4个脊位为主,其强度比冬季显著减弱,西风带成为4个驻波形势。 
==形成特征==
 
===经向环流型===
 由大振幅的波动,甚至有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等组成的环流形势。其冷暖空气之间交汇激烈,易产生大范围异常天气。阻塞高 压崩溃时,往往 [[ 天气 ]] 发生激烈变化,寒潮爆发。故西风带环流特征对中、高纬度的天气有重要意义。为了定量描述其特征,一般采用一定范围或整个半球的两个纬度(如35~55°N)间的高度差计算西风指数。西风强烈的纬向环流盛行时称高指数,经向环流盛行时称低指数。西风指数有3~6周的循环,称为指数循环。也有人认为循环的平均长度为24~28天。寒潮爆发一般均出现在低指效期。 
===纬向环流型===
 由振幅不大,移动缓慢的长波组成,以平直西风为主的环流形势。盛行这种环流型时,西风带一般受短波影响,天气多变,不 易产生寒潮天气。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715,9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