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郑伯奇

增加 4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郑伯奇'''
{{BD|1895年|6月11日|1979年|1月25日|catIdx=Zheng郑伯奇}},中国现代[[作家]],[[陕西省]][[长安县]]瓜洲堡村人,原名[[ ''' 郑隆谨]] ''' ,字伯奇,笔名东山、虚舟、何大白、方钧、郑君平、席耐芳、华尚文、乐游、郑平子、苏萍等。 中国 [[ 电影 ]][[ 剧作家 ]] 、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
<ref>[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61064/ 郑伯奇]豆瓣电影</ref>
== 生平简介 ==
1910年参加[[同盟会]],1917年赴[[日本]],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留学生预科班、[[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帝国大学]]等校学习 。1921年在日本与 [[ 郭沫若 ]] [[ 成仿吾 ]] [[ 张资平 ]] [[ 田汉 ]] 发起成立创造社。1926年回国,到 [[ 广州 ]][[ 中山大学 ]] 任教,并在 [[ 黄埔军官学校 ]] 任政治教官兼入伍生部政治教官 。1927  1927 年到[[上海]],后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上海艺术剧社]]社长,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左联常委,主编《[[文艺生活]]》。后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主编《[[电影画报]]》、《[[新小说]]》等刊。又与[[夏衍]]、[[阿英]]等从事电影工作,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1937年到[[西安]],1938年到重庆,在[[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中任委员。1943年回西安,主编《[[每周文艺]]》。1944年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后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陕西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ref>{{Cite book |title=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 |publisher=四川人民出版社 |year=1979 |unified=17118·16 |pages=336-338}}</ref>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1951~1952年创作秦腔剧本《血训图》和《史惠贞劝夫》,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 中国作家协会 ]] 西安分会副主席等。他还创作有小说剧本集《抗争》、《轨道》、《哈尔滨的暗影》,短篇小说集《打火机》,散文集《参差集》,回忆录《创造社及其他》等文学作品;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
<ref>[http://www.cinepedia.cn/w/%E9%83%91%E4%BC%AF%E5%A5%87/ 郑伯奇]中文电影百科</ref>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