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下大甲溪橋

增加 1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沿革和設計 ==
=== 第一代橋 ===
[[台灣日治時期]] (臺鐵)海線鐵路[[大甲車站]]至甲南站(今[[台中港車站]])間「'''下大甲溪橋'''」為[[公路铁路两用桥|鐵公路共用橋]],上游橋樑於大甲溪橋( [[ 國道3號 ]] ),下游橋樑於大甲溪橋( [[ 台1線 ]] )全長1,214.5公尺,計61橋孔,每孔跨度19.2公尺,上部結構採上承式鋼鈑梁,下部橋墩為混凝土與砌石,工程中數度遭遇洪水,終在1921年7月10完工,後續辦理鐵路橋鋼鈑梁架設工程,並隨[[海岸線 (臺鐵)|海線鐵路]]於隔年(1922年)10月11日全線通車一併啟用。而緊鄰鐵路橋西側(下游側)的公路橋橋面則在1933年完成,路寬5.5公尺。
==溪橋特性==
戰後中華民國時期,於1956年3月14日至15日止,每日8時30分至12時封鎖本橋,抽換第59孔與第60孔鋼鈑梁。
另於1963年11月17日至19日,每日7時至10時20分封鎖本橋,將舊鋼鈑梁汰換為KS-15級新鋼鈑梁,封鎖時段內列車於兩端車站折返行駛。<ref>〈大甲溪橋需抽換鋼樑 鐵路 [[ 大甲 ]] 甲南段 明定時封鎖三天〉,《[[中國時報|徵信新聞報]]》,1963年11月16日2版。</ref>。
==電氣化==
==斷橋==
1982年8月10日清晨,西仕颱風過境,山洪暴發,6時45分北上3002次柴油對號特快(DR2700型,[[台中]]往[[花蓮]])行經本橋時,司機員劉邦松發現列車有跳動不穩現象,於駛抵大甲站時立即通報;另7時20分本橋西正線已略傾,但北上306次 [[ 普通車 ]] 於橋上東正線一度停車後,以極慢車速冒險通過,至8時15分本橋第45號橋墩遭洪水沖垮,鋼梁落水,交通中斷。斷橋後除了台中工務段與台中運務段人員至現場勘查以外,台鐵局局長董萍亦率領工務處處長張金波及橋隧科科長抵現場勘災。本橋經台鐵局搶修,於當年9月21日下午3時起恢復通車。
1985年8月23日,因[[尼爾森颱風]]過境帶來豪雨致洪水來襲,下午5時30分本橋第47、48號橋墩傾斜,被道班工許金爐、黃秋霖發現,即通報封鎖路線,下午6時50分該二橋墩遭洪水沖倒,4座鋼梁落橋,交通中斷。斷橋後台鐵局局長卜元禮由台中工務段段長莊永和陪同至現場勘災。本橋之後由[[台鐵局]]與榮工處搶修,於同年9月15日恢復行車。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