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郭芝苑

增加 66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fimprove|time=2019-12-12T11:53:31+00:00}}
[[File:郭芝苑.jpg|200px|thumb|左|郭芝苑[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598 照片網址]]]
'''郭芝苑'''(1921 年12月5日 -2013 年4月12日 ,出生於新竹州苗栗郡苑裡庄 ,台灣音樂作曲 家、口琴演奏 家。 他所創作的《交響變奏曲-以土風為主題》是第一首臺灣人創作、並在國內首演的交響曲。1966年再度赴國立東京藝術大學深造三年。1973年專職於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研究部,至退休。曾獲國家文藝獎(二次)、吳三連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總統二等景星勳章等,並獲私立靜宜大學頒贈榮譽博士。代表作有臺語藝術歌曲《紅薔薇》(1971)、《小協奏曲─為鋼琴與絃樂隊》(1987)、管弦樂組曲《天人師-釋迦傳上、下集》(1988)、等。<ref>[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12&c= 郭芝苑]</ref>   郭芝苑的祖先從[[福建省]]同安縣石洋石與崎腳九斗內的貧瘠農村來到[[臺灣]]。經過六代辛勤耕耘,生活安定富足。郭芝苑 出生於苗栗縣苑裡鎮, 顯赫的家世及高尚的文化層次生活,讓他比一般小孩更早接觸西式音樂藝術,自幼即立志要成為音樂家;優渥的環境更讓他無後顧之憂地追求自己的音樂理想。 
自公學校畢業後,郭芝苑於1934年考進臺南長榮中學,在此郭芝苑開始接觸宗教詩歌,也參加了學校的口琴隊。一年後,他離開家園與父母,考入東京神田區錦城學園中學,就讀二年級。這兒的音樂老師是知名口琴家福島常雄(Fukushima Tsuneo),郭芝苑從此跟隨著他學習,音樂人生有了第一道曙光。他也隨知名理論權威菅原明朗學習作曲,因而接觸許多日本現代民族樂派的作品。此外;他更常常欣賞「現代日本作曲家聯盟」成員的作品。除了上述兩位外,影響他創作風格的音樂家尚有伊福部昭、早坂文雄,以及做為他心中「象徵」與「指標」性人物的江文也。
 
二次戰後,郭芝苑回到臺灣,他雖曾短暫受聘於省立新竹師範學院,但因無法用流利國語教學,最後萌生去意。即使擁有日本學歷,但反而成為包袱。他所寫的臺語歌曲,被迫改為國語,更被譏為「不會說國語」的作曲家,加上當時隨政府來臺的音樂家人才濟濟,一點也容不下擁有日本學歷的臺籍音樂家,讓個性內向的他,不免產生了「出世」的想法。幸好,除了作曲,他尚擁有精湛的口琴演奏技巧,每個月除了固定在中廣吹奏,他也和親友將苑裡庄內軍中康樂隊組織起來,成立了「TSU」樂團至各地演出,頗受好評。過程中為了演奏而編曲、作曲,郭芝苑藉此機會也繼續磨練創作能力。
 
臺灣光復後的二十年是被郭芝苑形容為「沙漠」的現代作曲空巢期。在[[江文也]]回歸中國、[[許常惠]]等第二代作曲家尚未學成歸國之前,只有[[陳泗治]]、[[呂泉生]]與郭芝苑三人從事作曲且數量較豐。貧瘠的音樂環境中,三位作曲家篳路藍縷,互相提攜,才能將今日的臺灣音樂帶往不同的境界。陳、呂兩人因年紀稍長,時常鼓舞郭芝苑並推薦他的作品。在多年的默默努力下,靠著赴日所學以及自學摸索的精神,他完成了管絃樂曲《交響變奏曲─臺灣土風為主題》,這也是繼江文也之後,由臺灣人創作的第一首管絃樂曲。此外,郭芝苑也不排斥通俗音樂的創作,他對電影有著童年中的喜悅回憶,留日時也對黑澤明導演鍾愛的配樂作曲家早坂文雄敬愛不已,因此當以《閹雞》一劇聞名的林搏秋要請他擔任「玉峰影業公司」的音樂製作時,郭芝苑欣然答應;之後並陸續為多部電影撰寫配樂。
 
1959年,許常惠自法國學成歸國,之後便展開一連串的現代音樂運動。他與郭芝苑在中廣透過友人結識後,彼此相互觀摩、分享音樂心得,兩人成為知己,惺惺相惜。後者又在參與前者創辦的「製樂小集」後,感受到自己能力不足,因此決定再度留學日本。時正1966年,當時的他已45歲。首先,他進入國際音樂學校,隨後再如願地考入[[國立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作曲科。
 1973年6月,郭芝苑接受史惟亮邀請,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研究部,持續至1987年才退休。十四年的省交生涯,讓郭芝苑無論於生活及心情層面,皆安定平穩,堅持創作之路毫不動搖。退休後宛如除去枷鎖般,作品年年獲獎,並開始有被演出的機會,如1987年以《小協奏曲─為鋼琴與絃樂隊》榮獲金鼎獎作曲獎、1994年以管弦樂組曲《天人師》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音樂類獎項、1999年完成創作時間達十五年之久的歌劇《許先與白娘娘》於臺北社教館舉行首演。1970至1990年約二十年之間,郭芝苑幾乎沒有作臺語歌曲。1990年代以後,他仍致力於創作,而再從紐約深造回臺的同鄉聲樂家阮文池的鼓勵下,郭芝苑創作出更多的歌曲。他回歸歌樂的寫作,並以最熟悉的母語—臺語來譜曲,這是他在過去想做而未完成的工作。這些臺語歌詞來源,內容多是與臺灣生活背景、人民情感、或社會現象相關,是臺灣的生活寫照,試圖讓音樂更貼近人民的生活,更增添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認同。 並且在2006  2006 年,行政院文建會為郭芝苑出版了《郭芝苑臺語歌謠曲集》、《郭芝苑歌曲集》(包含華語、臺灣原住民語、日語、客語、華語兒童歌曲)以及《郭芝苑臺語兒童歌曲集》。郭芝苑曾發表一篇〈我寫臺語愛國歌曲〉,描述這幾年他為臺灣這塊土地書寫音樂的心路歷程,這也是他身為一位本土音樂家對臺灣文化的使命感。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郭芝苑的創作之路走得並不平步青雲,如困獸猶鬥,但為了所熱愛的藝術,他始終堅持創作,即使有所犧牲也在所不惜。他的默默耕耘,在臺灣近代音樂史上,已留下不可忽略的地位。
<ref>[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12&c=&t=1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_郭芝苑]</ref>
2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