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遼朝

移除 2,253 位元組, 5 年前
畜牧業
== 經濟 ==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畋[[魚]]以食、皮毛以衣、馬逐水草、人仰湩酩”。遊牧民族經濟上的弱點,在契丹立國之前大致上解決。以人為方式在遊牧地區內營造綠洲,再將農耕民族移居其中。契丹人從事[[農業]]、[[手工業]],都是由[[遼太祖]]的祖父、父親以及伯父等傳入契丹,又傳授紡織。遼在各地均設[[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r|中國文明史|page=64}}。
 
=== 畜牧業 ===
遼朝的畜牧業十分發達,[[契丹]]人的牧業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ref>{{Cite book|title=《遼史•食貨志上》|quote=“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縱馬於野,弛兵於民。有事而戰,彍騎介夫,卯命辰集。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糗糧芻茭,道在是矣”}}</ref>。牧業是契丹等部落民的生活來源,也是遼朝所以武力強盛、所向克捷的物質條件{{NoteTag|《契丹馬》詩:“邊城養馬逐萊蒿,棧阜都無出入勞。用力已過東野稷,相形不待九方皋。人知良禦鄉評貴,家有才駒事力豪。略問滋養有何術,風寒霜雪任蹄毛。”《北人牧羊》詩:“牧羊山下動成群,嚙草眠沙淺水濱。自免觸藩羸角困,應撫挾策讀書人。氈裘冬獵千皮富,湩酷各朝中百品珍。生計不贏衣食足,土風猶似茹毛純。”參見《蘇魏公集》卷13《後使遼詩•北人牧羊》、《契丹馬》詩及序。}}。當時[[陰山]]以北至[[臚朐河]],[[土河]]、[[潢水]]至[[撻魯河]]、[[額爾古納河]]流域,歷來有優良的牧場。契丹各部和屬部中的[[阻卜]]、[[烏古]]、[[敵烈]]、[[回鶻]]、[[黨項]]等,主要從事遊牧業。羊、馬是契丹等遊牧民的主要生活資料:乳肉是食品,[[皮毛]]為衣被,[[馬]]、[[駱駝]]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戰爭和射獵活動中馬匹又是不可缺少的裝備。因此,“蕃漢人戶亦以牧養多少為高下”。阿保機之妻述律氏曾自豪地說:“我有西樓羊馬之富,其樂不可勝窮也”<ref>{{Cite book|title=《資治通鑒》卷271,《後樑紀六》。}}</ref>。羊、馬也是遼朝向契丹諸部和西北、東北屬國、屬部徵收的賦稅和貢品,是遼朝的重要經濟來源,因而受到統治集團的重視。遊牧的契丹人,編入相應的部落和石烈,在部落首領的管理下,在部落的分地上從事牧業生產,承擔著部落和國家的賦役負擔,沒有朝廷和部落首領的允許,不能隨意脫離本部。他們是牧區的勞動者、牧業生產的主要承擔者,是部落貴族的屬民{{r|中國文明史|page=66}}。
=== 手工業 ===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