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三世界

增加 7,795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original research|time=2014-01-13T06:57:15+00:00}} {{unreferenced|time=2014-01-13T06:57:15+00:00}} File:Cold_War_alliances_mid-1975.svg|right|350px|thumb|图中…”
{{original research|time=2014-01-13T06:57:15+00:00}}
{{unreferenced|time=2014-01-13T06:57:15+00:00}}
[[ File:Cold_War_alliances_mid-1975.svg|right|350px|thumb|图中三种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属于[[冷战时期]]「三个不同世界」的国家。 '''蓝色''':[[第一世界]]国家,'''红色''':[[第二世界]]国家,'''绿色''':'''第三世界'''国家]]

'''第三世界'''通常指[[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其所指涉的[[国家]]和区域,虽然没有绝对明确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大众文化中,因对三种世界定义缺乏认识,而任意泛用第三世界一词,去指称世界上发展落后、甚至是蛮荒状态(如传染病肆虐、巫觋与私刑犯滥)的地区,带有强烈的贬意。

传统观点是将世界诸国区分为第一世界:资本主义阵营的[[西方国家]]、第二世界:共产主义阵营的东方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发展中的南方国家。


== 不同观点下的第三世界定义 ==
=== 冷战下的意识形态区别 ===
「第三世界」的说法最先由[[经济学|经济学家]]Alfred Sauvy于1952年8月14日的法国杂志《[[新观察家]]》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时代的「[[第三阶级]]」;后被引申来描述[[冷战]]时期,一些在国际政治上倾向中立,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这种说法,系从冷战背景下的意识型态区别著眼。「三个世界」的概念逐渐流行之后,一般即以「[[第一世界]]」指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包括[[英国]]、[[西德]]、[[加拿大]]、[[法国]]及[[日本]]、等;而以「[[第二世界]]」指称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共产]][[东方集团|集团]]国家(主要集中在[[东欧]]),如[[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此外,几乎所有的[[不结盟运动]]成员国都自认属于「第三世界」──即使这些国家多数带有[[社会主义]]倾向,或对源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怀有疑虑;相反的,一些不结盟的已开发国家也属于「第三世界」,例如[[爱尔兰]],[[台湾]]。

此外,若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观点出发,因这类国家数量佔世界多数,故有称其为「'''主体世界(The Majority World)'''」的说法。

=== 毛泽东的全球战略观点 ===
[[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此一定义,与最先流行的──著眼于冷战框架下意识型态区别的说法──採取完全不同的观点,而后稍微做了修正。

毛泽东著眼于当时国际战略局势下的权力分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较低、相对弱势的大国──反对美苏「[[超级强权]]」的观点出发,对所谓的「前两个世界」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定义。在毛泽东的说法裡,「第一世界」是美、苏这两个称霸世界的超级强权;「第二世界」则是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业化国家。在1970年代初期的全球战略背景下,中国自居「第三世界」所传达出的政治讯息可以被解读为:「无论实行何种意识型态指导下的政经制度,中国不愿依附于任何超级强权之下」;这也成为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实行的国际战略路线。

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以及发端于19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集团意识成形的三大里程碑。亚非会议著重去[[殖民主义|殖民]]化,不结盟运动标榜政治[[中立]],七十七国集团旨在促进「南方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大致勾勒出「第三世界」概念的几个主要面向。

=== 现代的国家发展综合性指标 ===
今日流行的「第三世界」概念,大致上即为在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世界体系理论]]」当中,被归类为属于「半边陲地带(the semi-periphery)」或「边陲地带(the periphery)」的那些国家。这类国家在[[地理]]上大多处于「[[工业化国家]]」的南边,因此常被以「南方国家(The Southern Nations)」加以泛称。就[[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这类国家包括被称为「[[发展中国家|开发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最低度开发国家]]」的那些经济体──这是相对于「[[已开发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而言。

[[ File:HDImap.PNG|right|300px|thumb|图中为根据[[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列表|HDI]]分色表示三种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 绿色:[[第一世界]]国家,黄色:[[第二世界]]国家,红色:第三世界国家,灰色:不明]]

[[冷战]]后,「第三世界」主要指那些以综合发展程度评价的较落后的国家──例如依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名次较后的国家──不论他们採取何种意识型态或具有何等的战略重要性。

在一份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各区域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毛额]]佔『第一世界』同项数字的百分比」的统计报告中<ref>引用自Giovanni Arrighi论文,收录在Ino Rossi编,“Frontiers of Globalization Research”,将于2007年一月出版,页35。</ref>,所指涉的「第三世界」包括「除了[[南非]]以外的次[[撒哈拉]]非洲地区」、「[[拉丁美洲]]」、「[[西亚]]及[[北非]]」、「[[南亚]]」、「中国及日本以外的[[东亚]]」等区域;该报告对于俄罗斯进行了特别的划分<ref>报告中所指涉的「第一世界」,包括「[[北美洲]]」、「[[西欧]]」、「[[南欧]]」、「[[澳大利亚]]及[[纽西兰]]」,以及「日本」等区域或国家。虽未提及「第二世界」,然而[[俄罗斯]]──作为一个工业基础雄厚、经济规模庞大,但苦于社会混乱和转型症候的大国──以及其他同样面临转型压力的(前)共产国家,它们既不同于第一世界,也不属于第三世界;由此观之,本文所介绍的第一种定义中的「第二世界」实尚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方式与第一世界互动。若以全球战略地位或人类发展指标加以衡量,这类国家中大多数的状况,亦都介于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ref>。

此外,[[印度]]、[[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南非]]、[[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若干[[波斯湾]][[石油输出国家组织|产油国]]等,由于其较大的经济规模,或者较突出的出口成绩,在第三世界的发展竞赛中显得格外抢眼。

== 附注 ==
<references />

== 参见 ==
{{Commonscat|Third_World}}
* [[三个世界模式]]:[[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第四世界]]
* [[第三世界主义]]
* [[三个世界理论]]
* [[冷战]]
* [[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结盟运动]]
* [[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 [[七十七国集团]]
* [[世界体系理论]]
* [[南方国家]]
* [[工业化国家]]
* [[新兴工业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人类发展指标]]
*《[[第三世界季刊]]》

{{-}}
{{三个世界}}

[[Category:发展经济学]]
[[Category:国际政治]]
[[Category:国际政治经济]]
[[Category:三个世界]]
129,2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