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增加 11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jpg|350px|缩略图|右|<big>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big>[http://www.cas.cn/zz/yq/200910/W02009102152977954744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as.cn/zz/yq/200910/t20091021_2585874.shtml 来自 中国科学院 的图片]]]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英语: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中国科学院 ]] 早期成立的研究所之一,是“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 [[ 生态环境 ]] 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现有在职员工367人,科研人员292人。
该所前身为1930年成立于 [[ 南京 ]] 的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7月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动植物研究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动植物研究所多次迁移,先后移至 [[ 湖南 ]] 衡山、广西 [[ 阳朔 县|阳朔]] [[ 重庆 ]] 北碚。1944年5月,动植物研究所分建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侵华战争结束后又迁入 [[ 上海 ]] 。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动植物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在上海合建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水生生物研究所迁至 [[ 武汉 ]]
近年来研究所着力于水环境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亦主办《水生生物学报》期刊,是国家 [[ 斑马鱼 ]] 资源中心<ref>[http://www.zfish.cn/Society.html 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简介],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 </ref>的依托机构。
==发展历史==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的前身是成立于1930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 [[ 钱天鹤 ]] ,馆址南京。
1934年7月1日,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 [[ 抗日战争 ]] 爆发后,动植物研究所于1937年9月由南京开始迁往 [[ 长沙 ]] ,后到南岳,又迁到广西阳朔,1939年初到达四川重庆北碚。
1944年5月,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作出决定,动植物研究所分建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 [[ 王家楫 ]] 任动物研究所所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动物研究所由北碚迁至上海。
[[ 中国科学院 ]] 成立后,于1950年将原中央研究院动物所的主体、植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以及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组建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
1950年5月19日,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 周恩来 ]] 总理签署了任命王家楫、伍献文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的通知书。6月20日, [[ 竺可桢 ]] 副院长在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上宣布首批15个研究机构成立,其中水生所研究有关水生生物的基本学理,以配合水生动植物生产的需要。主要任务包括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养殖与育种实验。下设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室址江苏无锡蠡园,主任伍献文;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室址山东 [[ 青岛 ]] ,主任童第周。
1951年2月,增设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 [[ 沈嘉瑞 ]] ,1953年1月撤销。 [[ 农业部 ]] 水产总局根据我国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状况,与中国科学院会商,建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从上海迁至湖北武汉。
1952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42次院长会议同意水生所及 [[ 太湖 ]] 淡水生物研究室迁武汉。
1954年1月,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独立,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ref>[http://www.qdio.cas.cn/2019Ver/Overview/History/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ref>(现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
1954年9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迁往湖北武汉,成为我国以淡水 [[ 生态学 ]] 为主的水生生物学研究中心。
197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放 [[ 湖北省 ]] ,改称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
1978年,研究所回归中国科学院直属建制,恢复现名。
245,8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