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魏

增加 16,496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noteTA |1=zh-hans:尔朱; zh-hant:尒朱; }} {{expand|time=2010-09-09T14:42:00+00:00}} {{Infobox 朝代 |名称 = 魏 |开始年份 = 386年 |结束年份 = 535年…”
{{noteTA
|1=zh-hans:尔朱; zh-hant:尒朱;
}}
{{expand|time=2010-09-09T14:42:00+00:00}}
{{Infobox 朝代
|名称 = 魏
|开始年份 = 386年
|结束年份 = 535年2月
|前1 = 代 (十六国)
|前1文字 = 代
|前2 = 前秦
|前3 = 后燕
|前4 = 夏 (十六国)
|前4文字 = 夏
|前5 = 北燕
|前6 = 北凉
|后1 = 东魏
|后2 = 西魏
|地图 = 北魏・斉.PNG
|地图说明 = {{colorbox|orange}} 橙色部份为北魏疆域
|时期1-京城1 = [[盛乐]]([[代 (十六国)|代国]])
|时期1-京城1年份 = {{nowrap|386-398}}
|时期1-京城2 = [[平城 (北魏)|平城]]([[平城遗址|遗址]])
|时期1-京城2年份 = 398-494
|时期1-京城3 = 洛阳([[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时期1-京城3年份 = 494-534
|时期1-京城4 = [[长安]]([[汉长安城|遗址]])
|时期1-京城4年份 = 534-535
|时期1-君主数目 = 15
|时期1-君主1 = 道武帝[[拓跋珪]](开国)
|时期1-君主1年份 = 386-409
|时期1-君主2 = 孝武帝[[元脩]](亡国)
|时期1-君主2年份 = 532-535
|时期1-国君姓氏 = [[拓跋氏|拓跋]](后改为[[元姓]])
|时期1-事件1 = 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
|时期1-事件1年份 = {{nowrap|386年2月20日}}
|时期1-事件2 = 拓跋珪改元天兴,即皇帝位
|时期1-事件2年份 = 399年1月24日
|时期1-事件3 = 统一华北
|时期1-事件3年份 = 439年
|时期1-事件4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时期1-事件4年份 = 494年
|时期1-事件5 = [[河阴之变]]
|时期1-事件5年份 = {{nowrap|528年5月17日}}
|时期1-事件6 = 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时期1-事件6年份 = {{nowrap|534年11月8日}}
|时期1-事件7 = 孝武帝崩
|时期1-事件7年份 = 535年2月3日
|时期1-面积1 = 200万平方公里
|时期1-面积1年份 = 450年
|时期1-常用语 =
|时期1-通币 =
}}
'''北魏'''(386年-534年)是[[南北朝|北朝]]时期的第一个[[政权]]。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 (北魏)|平城]]([[平城遗址|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与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ref>{{cite book zh|author = 司马光 |title = 资治通鉴 |pages = 卷140 |url = https://zh.wikisource.org/zh/%E8%B3%87%E6%B2%BB%E9%80%9A%E9%91%91/%E5%8D%B7140}}</ref>534年,北魏分裂为被[[高欢]]掌控的[[东魏]](都[[邺城]])与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长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 (战国)|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数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ref>{{cite book zh|author = 徐俊 |title =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publisher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 湖北武昌 |pages = 152-155 |url = |doi = |id = |isbn = 7-5622-2277-0 }}</ref>。

== 历史 ==
=== 北魏立国 ===
{{中国历史|hidden=1}}
在公元[[四世纪]]初,拓跋鲜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内蒙古]]等地建立[[代 (十六国)|代国]]。376年被[[前秦]]所吞并。[[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398年(天兴元年)建都平城,次年称帝。即为[[拓跋珪|魏道武帝]]。

=== 兼并华北 ===
396年道武帝改元皇兴,率40万大军征讨后燕,一举攻下中山、信度、邺城,平定中原。经过明元帝时代的承平岁月,到[[拓跋焘|北魏太武帝]]时,于427年攻破[[夏 (十六国)|夏]]国首都统万城,428年占领安定,逐走赫连夏后主赫连定。436年攻破和龙,灭亡[[北燕]]冯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后吞并[[北凉]]赫连氏。442年西凉残余势力[[李宝 (敦煌公)|李宝]]投降北魏。443年仇池杨保炽投降北魏。至此北魏完成了兼并华北地区和北方,这时华南地区和南方早已是刘宋,南北各自为政,形成互不隶属的对峙之局。

=== 占领青齐 ===
在统一华北以前,北魏就有多次与南朝政权在黄淮下游交手的经验。显祖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北魏上党公、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攻下南朝宋所属的青州治所东阳城,至此以后,现今山东半岛,又属黄淮下游古称青齐的地区(《尚书‧禹贡》称「海岱之地」)就归北魏所管,并被割划为青州、齐州、济州、光州等区。

=== 改革 ===
{{main|孝文帝改革}}
早在[[冯太后]]掌政时代,冯太后已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国家规模,如在太和九年(485年)推行[[均田制]],把之前因为战乱而遗下的无主荒地按制度分给存活的农民,一部分可永久拥有,一部分则身死后交还[[公家]]。又施行[[租调制]],农民按制度上数字,定期向[[朝廷]]纳[[税]]。

[[北魏孝文帝|孝文帝]]亲政后更在文化上开始修整,在风雨飘摇之中的背景下为了维持和巩固[[政权]],进行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即后世之所谓[[孝文汉化]],其举措大略如下:

* 一、迁[[洛阳]]:孝文帝以旧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为'''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邑]]为历史名都,物富民丰,交通便利,便于经略海内,控制[[中原]],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南伐'''为名,进驻[[中原|河洛]],定为[[国都|京师]]。[[迁都]][[洛阳]]后,[[戎装]]以外,官民皆著[[汉服]]。
* 二、改[[汉姓]]:《魏书‧官氏志》记载了一百一十八个胡人改姓的例子,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步六孤]]改[[陆姓]]、[[贺赖氏]]改[[贺姓]]、[[独孤]]改姓[[刘]]。
* 三、断[[胡语]]:凡三十岁以下[[官员]]一律使用[[汉语]],如果仍用[[鲜卑语]],即降爵黜官。
* 四、通[[婚姻]]:鼓励与[[汉族]][[门阀|世家]]通婚,并从己身开始迎娶[[汉族]][[士族 (中国)|士族]]女子。
* 五、重[[教育]]:祀[[孔子]],尊[[儒教 (宗教)|儒教]],寻古书,设立[[太学]]、[[小学]]。

自此胡汉界线开始逐渐消弭,对当时和后世发展意义非凡。

=== 北魏分裂 ===
第八任皇帝[[魏宣武帝]][[元恪]]立他的儿子[[元诩]]当太子时,没有按旧制处死太子的母亲[[宣武灵皇后|胡贵嫔]],导致[[外戚]]及士族掌权。元诩即位后,胡贵嫔为皇太后,后[[六镇之乱]]爆发。胡党毒死元诩,立[[元钊]],大将[[尔朱荣]]趁势讨伐,立[[元子攸]],在[[河阴之变]]之后掌控朝政。

孝庄帝[[元子攸]]不能容忍,铲除了尔朱荣,但不久后就被尔朱家族所杀害。

[[高欢]]讨伐尔朱家族,并取得胜利。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元修不能容忍高欢掌握朝政,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而宇文泰杀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北魏就此灭亡及分裂<ref>[http://www.nationalmuseum.cn/gb/exhibition/art_history/12_09.htm 东魏、西魏及北齐、北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 政治制度 ==
===子贵母死制度===
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但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因此就有所谓的''保太后'',即以太子的保母在太子继位后成为皇太后<ref>[[赵翼]]《[[二十二史劄记]]》卷14 保太后:「后魏自道武创例,立太子则先杀其母,以防母后预政,自是遂著为令,而帝即位皆无太后,于是转奉保母为太后。」</ref>。北魏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保姆,还有一种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皇子因而存活的皇后。如[[北魏献文帝]]乃由汉人女子[[李贵人 (北魏文成帝)|李贵人]]所生,然李贵人在生下献文帝以后即被赐死,由身为太后的[[冯有|冯氏]]所养大。献文帝曾求当时当权的冯太后废除旧法,但被拒绝。后来直到笃信佛教的[[北魏宣武帝]],才终于取消子贵母死,但他却导致北魏的外戚争权,最终导致北魏灭亡及分裂。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是[[北魏太武帝]]的孙子,其父[[拓跋晃]]没有做过皇帝,文成帝也并非以储君身份登基,故其生母[[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未曾被赐死,在文成帝登基之初尚在人世,但不久后,身为在位皇帝之母的她也因“子贵母死”制度所累而死。<ref>李凭《北魏文成帝初年的三后之争》</ref>

== 经济发展 ==
=== 赋役制度 ===
[[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税收由部落贡纳、牧民的畜牧税为以及一般农民的租调为主<ref>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182页,九州出版社,2009年</ref>,其中农民的租调为最大收入。北魏规定租调税收为“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ref>《魏书》食货志</ref>。不过这是个一般办法,政府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征收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租调是按户收取的,户的大小没有限制,孝文帝改革之前,三五十家组成一户的情形很普遍。除了这种一般性税收外,政府经常因为战争而加开新税,官吏因为没有官俸,也常常以各种借口征税,给百姓带来很大的负担。

徭役方面,兵役方面由鲜卑人担任,因而兵役较轻。而力役的情况因为缺少史料,无法得知。只知道,为政府工作的工、杂役非常多。他们被编为隶户、军户、营户、府户、绫罗户、乐户等等。

孝文帝改革后,为了给官僚机构提供俸禄,以减少官吏欺压百姓。提高了税率,魏孝文帝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ref>《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六卷</ref>。又在太和九年(485年)实行[[均田制]],办法大致有四项:

# 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和妇人均可授田,男丁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如果有牛一头则授田三十亩,最多四头牛,多出的不授田。老少病残或者缺乏男丁的家庭十一岁以上和有病者均授予半夫之田。奴婢一样按照男丁和妇人的标准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但七十以上授田者不必归还。
# 男丁授桑田20亩。桑田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也可以可卖出多于20亩的部分,也可买桑田补足20亩。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 多余土地可以借给农民耕种,政府严格控制农民迁徙,只允许迁往空荒地区。
# 规定驻地长官在所在地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不许买卖。

政府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重新规定了税收制度,一夫一妻应缴纳的租调为:“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织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ref>《魏书》食货志</ref>

==军事==
北魏兵民分开,<ref>[[万绳楠]](2006)《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贵州人民出版社,232页</ref>兵用于打仗,民从事耕桑<ref>《魏书》二八《刘洁传》:“郡国之民虽不征讨,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实经世之大本,府库之所资。”</ref>。而兵主要由鲜卑及其他少数民族组成,农业主要由汉人从事。兵民之分也就是胡汉之分,也是胡汉分治的体现。

而士兵里面也分两种,一种是鲜卑兵,另外一种是非鲜卑兵。

鲜卑兵由代北部落的鲜卑人组成,主要担任北魏的禁旅和边防六镇的士兵。这种兵带贵族性质,地位颇高<ref>万绳楠(2006)《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贵州人民出版社,230页</ref>,但在魏文帝汉化之后有所改变。

非鲜卑兵中,以[[高车]]兵最为重要,禁军和六镇边兵都有高车人。此外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和汉人军队。

== 文化、艺术和宗教 ==
[[File:NorthernWeiMaitreya.jpg|thumb|left|200px|北魏时期的[[弥勒]][[佛]]像,铸于443年。]]
{{小章节}}
北魏经历了游牧部落联盟而迅速转移到国家的历史,拓跋鲜卑人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北魏时期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僧尼的人数曾发展到二百多万。北魏道教,主要是经过[[寇谦之]]改良的天师道。当时佛道两家的斗争十分激烈,太武帝[[拓跋焘]]曾经大举灭佛。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称为[[祆教]]或[[拜火教]],主神被称为“胡天”,主要在入华的[[粟特]]人当中传播。孝文帝在平城(大同)开凿了云岗石窟。

{{-}}
北魏大部分时期,由于国家及私人赞助,佛教艺术十分兴盛。云岗佛教石窟约兴建于西元四六〇年,由上千位工匠历时约三十五年后完工,洞窟内有雕塑及与绘画。之后,北魏孝文帝亦于龙门兴建石窟。云岗石窟的佛像属较静态的罽宾风格,龙门的造像形式则较流线飘逸,开始展现中国风格的影响。北魏的陪葬陶器亦受到佛教影响,强调「正面性」(frontality) 及对称。<ref>[http://db1x.sinica.edu.tw/caat/caat_rptcaatc.php?_op=?SUBJECT_ID:300018409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北魏]{{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于2011 年4 月1 日查阅</ref>

== 君主 ==
{{main|元魏君主列表|元魏皇帝世系图}}
{{中国君主列表/南北朝/北朝/北魏}}

== 藩王 ==
{{main|元魏藩王列表}}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2}}

=== 来源 ===
; 书籍
* 《[[中国大百科全书]]》:[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C0%FA%CA%B7%B9%A4%BE%DF%C0%E0/%D6%D0%B9%FA%B4%F3%B0%D9%BF%C6%C8%AB%CA%E9%D6%D0%B9%FA%C0%FA%CA%B7/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96/0085_ts011096.htm 北魏]

== 研究书目 ==
* 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
* 前田正名 著,孙耀 等 译:《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洼添庆文:〈[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681488 关于北魏的太子监国制度]〉。
{{start box}}
{{s-off|'''[[中国朝代]]:中国北方地区政权'''}}
{{Dynasty|[[五胡十六国]] | [[南北朝|北朝]] · [[北魏|魏]]<br/> (独立自[[前秦]],继承[[代 (十六国)|代国]])<br/><small>386年2月20日—534年11月8日</small>|[[南北朝|北朝]] · [[东魏]]<br/>[[南北朝|北朝]] · [[西魏]]}}
{{end box}}





{{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历史事件}}
{{Wei Jin Southern Northern Dynasties}}

[[Category:北朝]]
[[Category:北魏| ]]
[[Category:386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
[[Category:中国历史政权]]
129,2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