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汪野亭

增加 2,59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通景山水”自问世至今,已跨越近一个世纪,在景德镇一直为同仁们所沿用。 汪野亭粉彩工艺的成就,还表现于他致力于墨彩山水的工艺变革。传统的墨彩山水,一般用“艳墨”作画,汪野亭另辟蹊径,选用珠明料作画,再加盖雪白。可工细、可奔放、可纯以线描、可多种皴法并用、可染擦浓淡,随心所欲。烧成后,乃见一层淡雅的紫色保护着画面,使画面特别柔和清雅,层次丰富,韵味盎然。汪野亭的粉彩工艺变革,丰富了景德镇粉彩山水的时代风格。日寇入侵中国的年月里,景德镇的瓷业日益萧条。无奈于生计,汪野亭只有放下瓷画笔拿起纸画笔,卖画湖口。岂料其改弦易辙日夜兼作,却造就其雨景、雪景山水之功底。他画的雪景笔筒意深,雨景水墨淋漓,气势宏大。纸画面世后,登门求画者不断,在乐平、景德镇、南昌、上海等地流传甚广。<ref>[https://www.sohu.com/a/316646081_488411 “珠山八友”汪野亭瓷画怎么鉴定! ,搜狐网 2019-05-26 ] </ref>
 
== 作 品 欣 赏 ==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50">
 
File:粉彩山水画瓷板.jpg|粉彩山水画瓷板 [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84810062/ 原圖鏈接]
File: 粉彩山水图瓷板.jpg| 粉彩山水图瓷板 [http://www.yidulive.com/auctionend/jgdetail.php?sid=1522&aid=485489&page=11 原圖鏈接]
File:竹篱茅舍风光好 粉彩瓷板.jpg|竹篱茅舍风光好 粉彩瓷板 [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24875017/ 原圖鏈接]
File:山水人物倭角笔筒.jpg|山水人物倭角笔筒 [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058083305 原圖鏈接]
File:汪野亭作品.jpg|汪野亭作品[https://m.baike.so.com/doc/5821574-6034392.html 原圖鏈接]
File:汪野亭作品1.jpg|汪野亭作品[http://www.zk71.com/shidaiguoji_1618/products/shidaiguoji_1618_69324194.html 原圖鏈接]
File:山水笔筒.jpg|山水笔筒[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72320285/ 原圖鏈接]
File:粉彩深山访友圆盘.jpg|粉彩深山访友圆盘[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0008510717 原圖鏈接]
</gallery>
 
== 瓷 画 鉴 定 ==
<p style="text-indent:2em;">汪野亭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艺术家。他的山水画,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他从艺30多年从未离开过景德镇,创作了许多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美作品,受到了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并争相收藏。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32/a8i51tle7k.html 汪野亭,名人简历网 日期] </ref>
长孙--汪平孙,"汪派山水"第三代传人的代表是汪平孙,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他是汪野亭之长孙,小亭之长子自幼受家庭熏陶,1951年考入"江西省陶专"艺术系,但后来却做了一辈子中学语文教师,也正是这阴差阳错,给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使他日后的"回归"产生了"井喷"。1991年汪平孙退休后在景德镇建立画室,正式下海从事瓷画创作,继承了祖父的艺术流派。经过多年的刻苦探索,其作品构图不拘一格,笔触枯润兼施,设色雅致清秀,意境含韵深婉,既有其祖的传统,又有创新的清新。他的创作意境,正如他诗中所云:"千形万象入双瞳,默化潜移俱贯通。淘尽平庸天巧现,风光出自性情中。"
 
项丹--汪平孙关门弟子,汪派山水第四代传人。自幼跟随"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长孙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汪平孙先生习画,作为其关门弟子。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市中青年陶瓷美术协会会员其作品格调高雅、构图新奇,继承了汪派山水所具有的特色及优良传统。
作品《三顾茅庐》荣获中国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溪山饶村图》荣获景德镇市美术书法摄影陶瓷艺展银奖;《溪山秋韵》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各地参展,其中数十件精品被中海外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收藏
== 参考来源 ==
4,0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