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9K34便携式防空导弹

增加 14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9K34便携式防空导弹.jpeg|有框|右|<big>9K34便携式防空导弹</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28/9fca6e19145d4cf8bd0c867b4677ff05.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78409094_10024591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9K34便携式防空导弹 ''' (英语:9K34 Strela-3;俄语:9К34 «Стрела-3»;以下简称为“箭-3”)是一款由 [[ 苏联 ]] 科洛姆纳机械设计局所研制及生产的便携式 [[ 地对空导弹 ]] (SAM)系统,用以取代性能不佳的9K32“箭-2”(北约代号:SA-7“圣杯”)。9K34是 [[ 俄罗斯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 ]] (GRAU)的代号;而北约代号为SA-14“小魔怪”(英语:SA-14 Gremlin)。其导弹本身被称为9M36 。
该导弹主要是以早期的9K32“箭-2”为蓝本并且大幅度改良,因此发展迅速。
==研发背景==
“箭-3”的前型,“箭-2”(SA-7)的前期工作虽然在1967年开始大规模 [[ 生产 ]] 和实际部署,但在导弹末端装备的红外制导头有着诸如“无法从目标背后发射”、“误将 [[ 太阳能 ]] 和被加热的 [[ 岩石 ]] 表面视为目标并追踪它”、“对低空或高速飞行的 [[ 直升机 ]] [[ 战斗机 ]] 的命中率非常差劣”等众多缺失,只可说是不可靠的武器(虽然同期的红外制导导弹也有着类似的缺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1970年开始,科洛姆纳机械设计局研发“箭-3”。1974年1月,该导弹于苏联武装部队接受服役。
1983年起,9K38“针”( [[ 北约 ]] 代号:SA-18“松鸡”)已经取代了苏联的“箭”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但仍在许多出口 [[ 国家 ]] 当中服役。
==描述==
苏联研发“箭-3”旨在取代“箭-2”,因为他們很早就清楚,“箭-2”的弱点在于它們的制导系统和对反制措施的敏感度。因此,从1970年开始,科洛姆纳机械设计局研制并于1974年向苏联武装部队推出“箭-3”。“箭-3”被地面部队用于迎击直升机和 [[ 攻击机 ]] 。它由两名士兵(射手、击发队长)操作,并借由红外寻的制导器追踪目标。
作为便携式防空导弹,“箭-3”由以下三个主要部件组成:
*9P58—扳机组件
 *9P59— [[ 玻璃钢 ]] 强化塑料制发射器和目标寻获系统 (导弹容器兼发射装置) *9P51—热电池和储气罐(用于驱动及冷却 [[ 火箭 ]] 制导头以寻获目标) 
*9M36—导弹弹体
此外还有“箭-3”的配件。配件通常不是由射手使用,而是装在飞行器以上或是由观察手使用:
此外还有“箭-3”的配件。配件通常不是由射手使用,而是装在[[飞行器]]以上或是由观察手使用: *9S13—头盔式 [[ 无线电导航 ]] 器 
*1RL247—敌友识别系统接收机
*R-147—用于防空信息的无线电接收机
“箭-3”是一种被动式红外导弹:以导弹的氮气冷却制导头探测热源,如排气管、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机,并将导弹引导至热源和目标。“箭-3”在“箭-2”以上所作出的重大改进,在于导入了一种全新的红外寻的制导战斗部,这保证了更好的目标寻获和追踪,并将前型的弱点最小化。这款新型的制导器以FM调变(针点扫描,Con-scan)原理操作,与早期的AM(旋转扫描,spin-scan)制导器相比,它较为不容易受到干扰和受热诱饵弹所引诱而影响效果,而后者的制导器则很容易被发焰筒甚至最原始的红外干扰器所迷惑。新型的制导器还导入了制导元件冷却装置,而该装置以连接到发射装置的加压氮气瓶的形式进行冷却。
*R-147—用于防空信息的[[无线电]]接收机 “箭-3”是一种被动式红外导弹:以导弹的氮气冷却制导头探测热源,如排气管、[[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机,并将导弹引导至热源和目标。“箭-3”在“箭-2”以上所作出的重大改进,在于导入了一种全新的红外寻的制导战斗部,这保证了更好的目标寻获和追踪,并将前型的弱点最小化。这款新型的制导器以FM调变(针点扫描,Con-scan)原理操作,与早期的AM(旋转扫描,spin-scan)制导器相比,它较为不容易受到干扰和受热诱饵弹所引诱而影响效果,而后者的制导器则很容易被发焰筒甚至最原始的红外干扰器所迷惑。新型的制导器还导入了制导元件冷却装置,而该装置以连接到发射装置的加压氮气瓶的形式进行冷却。 因此,“箭-3”以及其后继型号9K38“针”(SA-18)的是 [[ 攻击直升机 ]] (如AH-1“眼镜蛇”或米-28“浩劫”)和攻击机(如A-10“雷霆二式”或苏-25“蛙足”)的最大威胁之一,因为它可被任何 [[ 士兵 ]] 轻松 [[ 运输 ]] 并且发射,导致他們的战斗更为困难。
冷却的效果是将制导头的硫化铅(PbS)制导器元件的灵敏度范围扩大至更长的波长(稍大于4微米,相对于非制冷PbS元件的2.8微米)。事实上,这使得在较远距离的范围内追踪较冷的目标也成为可能,而且在有利的 [[ 环境 ]] 以下能够实现前半球内对 [[ 喷气式战斗机 ]] 的打击。这类制导头亦具有追踪速度更快的好处,使导弹可机动性追踪并且快速逼近目标。
可上述改进带来的缺点是导弹 [[ 重量 ]] 增加,导致“箭-3”的运动性能比原型“箭-2”略有下降。但针对相对地较为缓慢的战场上低空的空中威胁时,整体效能已经了大幅的提升了。
“箭-3”已出口到30多个 [[ 国家 ]]
这种导弹的海军版本的北约代号为SA-N-8。
==参考文献==
 
[[Category:470 製造總論]]
244,6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