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米制公约

增加 18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米制公约.jpg|350px|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16/74960a699dd24e9e846ccba792c5eb23.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28404901_22483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米制公约 ''' 》( [[ 法语 ]] :Convention du Mètre, [[ 英语 ]] :Metre Convention),为法、俄、德等17个国家于1875年5月20日签署的一项 [[ 国际公约 ]] 。依该公约成立了旨在协调国际计量和协调米制发展的国际计量组织,同时也设立了监督该 [[ 组织 ]] 运行的机构体系。最初,米制仅涉及 [[ 质量 ]] 和长度单位,但1921年的第6届国际计量大会对其进行了修订,将任务扩展到所有 [[ 物理量 ]] 的测量。在1960年的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更新了米制公约框架下旧有的单位制体系,改为“ [[ 国际单位制 ]] ”(SI)。
依米制公约, [[ 国际 ]][[ 计量 ]] 组织包含3个层次的机构设置:
[[ 国际计量大会 ]] (法语:Conférence générale des poids et mesures,简称CGPM):是米制公约的最高组织形式,通常每4年在 [[ 巴黎 ]] 召开一次 [[ 会议 ]] ,由米制公约各成员国和附属成员代表参加。
国际计量委员会(法语:Comité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简称CIPM):是该组织的领导和监督机构,由来自18个不同成员国的18名计量专家组成。
[[ 国际计量局 ]] (法语: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简称BIPM):广义指米制公约所建立的国际计量组织;狭义指该 [[ 国际组织 ]] 的局址或秘书处,坐落于法国塞夫勒,保存着 [[ 国际千克原器 ]] ,负责国际计量组织的日常运行。国际计量局的组织结构包括:局长,物理计量、 [[ 时间 ]] [[ 电离辐射 ]] 、化学四个科研处,以及局长办公室、国际联络与合作部、综合服务部三个职能部门,2017年拥有来自多个国家的70余名工作人员。来自 [[ 英国 ]] 国家物理研究院(NPL)的马丁·米尔顿(Martin J.T. Milton) [[ 博士 ]] 自2013年1月1日起任国际计量局局长。
该公约的成员国被限定为法国的邦交国,但是1999年,为那些希望参与CIPM互认协议(CIPM-MRA)而无法以成员国身份加入国际计量局的国家和 [[ 经济 ]] 体设立了附属成员的类别。
==背景==
[[ 法国大革命 ]] 前,虽然有 [[ 俄罗斯 ]] 等少数国家使用他国的计量系统,但其他的 [[ 欧洲 ]] 各国都使用着不同的计量单位。法国大革命初期,法国 [[ 国民制宪议会 ]] 决定统一法国的 [[ 度量衡 ]] ,而且他们决定放弃标准化既有计量系统,而是利用 [[ 自然界 ]] 的量创造一套全新计量单位。1795年4月7日,法国通过的相关法案对新的计量体系进行了定义,米制单位诞生。1799年,法国政府公告使用米制系统。
19世纪初开始,米制被欧洲各国和 [[ 天文 ]] [[ 物理 ]] 等国际组织相继采用或推荐采用,米制在世界上的影响迅速扩大。1817年, [[ 荷兰 ]] 开始采用米制单位,1850年至1870年间,又有一些国家陆续接受了米制单位,包括 [[ 西班牙 ]] 、很多 [[ 南美洲 ]] 共和国、 [[ 意大利 ]] [[ 德国 ]] 等。1863年, [[ 万国邮政联盟 ]] 开始使用克来表示信件 [[ 重量 ]] 。法国政府于1870年8月、1872年9月两次召开由采用 [[ 米制 ]] 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米制委员会”会议。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27,2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