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黎磊石

增加 51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出生日期 = 1926年10月26日
| 國籍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民族 = 汉族
| 出生地 = [[ 湖南省浏阳县 ]]
| 職業 = 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 = [[ 国立中正医学院 ]]
| 主要成就 = 首创应用大黄延缓慢性肾衰 首创IgA肾病分型诊断治疗法 首创霉酚酸酯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
| 代表作品 = 《中国肾脏病学》、《肾活检病理及免疫病理技术》
}}
 '''黎磊石'''(1926年10月26日-2010年3月16日),湖南省浏阳县人,肾脏病专家、中国肾脏治疗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南京大学医学院 ]] 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1948年黎磊石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1963年担任南京大学医学院副院长;1964年担任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4月作为客座教授前往 [[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 皇家医院;1986年担任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入选为 [[ 中国工程院 ]] 主席团成员;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称号;2009年获得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2010年3月16日黎磊石去世,享年84岁。 == 人物生平== 
黎磊石,(1926.10-2010.3),湖南浏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
1926年10月出生。
1937年,黎氏兄弟的父亲因心脏病辞世。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母亲只好带着正在读小学的老二黎介寿、老三黎磊石去长沙投奔他们当中学教员的伯父。可伯父有6个孩子,尽全力只能解决母子三人的吃饭问题。好在黎氏两兄弟学习十分刻苦,最终考上了优秀学生可以免费的长郡中学。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读完高中的 [[ 黎介寿 ]] 、黎磊石不忍心再拖累伯父与母亲,按照自己的志趣,分别考取了不收学费还管饭的机械化学校和东方语言学校。然而,两所学校均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上百元路费从何而来?无奈,兄弟俩只好写信向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当助教的哥哥黎鳌求助。
黎介寿、黎磊石接到哥哥的来信,便一起到了江西。黎鳌多方奔走,让他们当上了一家医院的检验练习生。白天,他们在医院里干一些洗瓶子之类的杂活,挣钱糊口;晚上,黎鳌则在昏黄的油灯下,指导他们复习功课。一年之后,介寿、磊石终于不负哥哥的苦心,双双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正医学院的大门。
1949年4月参加工作。
1963年4月入伍,1981年4月入党,技术1级,文职特级。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 [[ 南京大学医学院 ]] 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
1986.4-1986.9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皇家医院客座教授
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医药卫生部常委,并于1998年入选为中国工院主席团成员。
 
[[File:黎磊石三兄弟.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t015573a7a97165ebe3.jpg 原图链接]]]
 
1990-1997年任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开启了中国肾脏病走向世界的大门。他首创IgA 肾病分型治疗,革新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法,成功率达 99.7%:他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素治疗尿毒症,在肾脏病领域所进行的传统医学现代化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国际上首创霉盼酸醋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倡导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均为第一作者,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和二等奖九项,发表论文600多篇,主编专著12部。
2010年3月16日,一代医学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去世,享年84岁。
== 创新成就== 
黎教授从医60年,热爱病人,医技高超,医德高尚,他本人曾于2009年荣获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他所领导的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也被授予集体一等功。
=== 雷公藤成果=== 
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在国际上首创应用草药雷公藤治疗慢性肾炎获得成功,阐明了雷公藤的独特免疫抑制作用,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1980年首次发现雷公藤治疗肾炎的作用,阐明机理,其后的研究证实雷公藤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的作用,迅速在国内得到推广,现已被国家列入治疗肾炎的重要药物,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重视。在研究中还发现,雷公藤具有消除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及肾移植病例)蛋白尿的作用,价格低廉,深受欢迎。有关成果曾在1991年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1995年以后,对 [[ 雷公藤 ]] 的提取物雷公藤甲素(单体)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其作用特点与激素、环孢霉素等完全不相同,是一类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在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的治疗中有良好效应。 ===大黄治肾===
大黄治肾
首创应用大黄延缓慢性肾衰取得成功,阐明了大黄抑制残余肾高代谢状态的作用,在慢性肾衰及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后又进一步证实大黄酸(大黄蒽醌中提取)能抑制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发展,抑制糖尿病肾病的细胞肥大,在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途径,获得了国家专利。
=== 肾病机理=== 
探索我国IgA肾病的发病机理, 首创分型诊断治疗, 大大提高了IgA肾病的疗效。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炎(占1/3), 黎磊石在国际上首次从动物实验及免疫病理中研究论证了肠道感染诱发的粘膜免疫异常可以引起IgA肾病;而IgG、IgM的继发沉积是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并对IgG、IgM沉积导致肾小球损伤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根据数千例IgA肾病的临床试验及免疫病理资料提出了IgA肾病临床分型治疗方案,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证实了其应用价值,大大提高了IgA肾病的治疗效果。此项成果获1992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及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推选为国际IgA肾病研究组成员。近年来又倡导应用双倍剂量雷公藤联合ACEI及大黄素治疗IgA肾病获得良好效果。
=== 狼疮肾病=== 
在重症狼疮性肾炎治疗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发现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提出了"多靶点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在国内外推广。
黎磊石于1980年开始从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治疗研究,深入探索国内外各种抗狼疮性肾炎治疗方法的利与弊。于1997年在国内外首次使用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治疗对现有各种免疫抑制剂无效的重型病例,不仅挽救了一些重危病例,而且开辟了一项新疗法。首次奠定了MMF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理论基础,课题组的系列临床观察,证明MMF疗法较传统的疗效为优而副作用明显减少,此一新疗法迅速在国内外推广。其后于2005年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针对导致不同组织损伤的多种免疫反应途径施用具有不同免疫抑制剂效应的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思维--多靶点疗法(Multi-target therapy),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较传统疗法疗效提高2倍以上,解决了目前国际上的一大难题。被美国肾脏病学会评价为"推动当代肾脏病学发展的一项杰出贡献"。
=== 革新实验=== 
革新引进现代肾脏病实验诊断方法,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促进了我国肾脏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为我国肾脏病进入国际学术领域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推广并改进国际上先进的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创造了尿C3检查、应用溶菌酶测定诊断肾小球、小管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积极倡导肾活检病理诊断,创造了一秒钟快速操作及斜位穿刺诊断技术,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先后穿刺3万余例,无一发生意外,数量和质量均在国内外领先。带动了国内肾活检免疫病理诊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肾脏病诊断从临床症状跨越到病理组织诊断,与国际接轨。被国际上称为"肾活检之王",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File:江泽民接见黎磊石.jpg|缩略图|中|[https://p1.ssl.qhmsg.com/t01e5f57b83de70f2cf.jpg 原图链接]]]
黎教授多年来培养了大批肾脏病专业的尖端人才,遍布国内外,为中国肾脏病学界输送了大批骨干,为培养后进作出了突出贡献。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接见黎磊石等医学泰斗。
黎磊石教授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大部分已成为各地肾脏病专业的骨干。
== 著作== 
著书十二本,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为推动我国肾脏病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编著有《肾脏病学》;主编有《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现代肾脏病学》等;撰有《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等论文 400多篇。
创办并主编《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按影响因子统计在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名列前20名。
== 人物其他== === 培养人才=== 
的确,我们研究室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科室,发展今天这个全国最大、实力最强的肾脏病研究所,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40年的道路,西方1960年组建这个专业,我们1980年才开始,到今天,我们与世界肾脏病发展的脚步相合拍。秘决在哪里?90年代初期,部队卫生系统一些老的首长,总后卫生部部长张立平等,到南京来看了,说我们有个研究所现象,主要的是我们有研究所的精神,包括:
都是不停地往前走,为什么?我们没有停下来的可能,我们永远有压力,病人的眼光、病人的痛苦,始终在我们心里拂不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伤病员服务。
 
[[File:江泽民接见黎磊石12.jpg|缩略图|中|[https://p1.ssl.qhmsg.com/t01557ef140aeca1c61.jpg 原图链接]]]
第二,我们的发展得很快,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我们是借了改革的东风,我们研究所创立的时候,正好是1979年,改革的思想带领我们走出去,请进来,与我们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也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当时的家底是 1万块钱,现在几个亿没有问题,还有那些无形的资产,像人才,一个院士值多少钱?一万块20多年后可以变成上亿,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绝对不可能。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从物质上来讲,我们可以引进西方的好的技术,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还给我们提供了解放思想,给我们敢于做前人没有能的事。现在研究所有好多个世界第一,这个在过去就不可能出现,现在出现了。比如说,我们研究所在国内第一个成立了移植中心。1993年刚搞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没有技术,什么也没有,总后来检查工作,王局长带着专家检查,说我们总院肾脏病科做肾移植,那是狗拿耗子?没有小平同志的思想,我们也不敢做,现在成功了,全国都在向我们学习。肾脏病研究所发展到今天,上级提供给我们的投入很少。机器从哪里来,人家不要的东西,我们拿过来修修补补,派上了大用场,这些东西,一批从美国来,一批从澳大利亚来,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向人家要来的。一批我们出了运费,一批我们连运费都没出。这些机器到我们这里后,我们就马上应用到病人身上,就获取了经济收益。我们没有要上级拔钱,而且我们给上面创造价值。
现在,我采取保守治疗,好象觉得没有生病这回事一样。今年,我已经出了四趟国了,有时,坐飞机10几个小时,年轻人都吃不消,我觉得还可以。
=== 黎氏三院=== 
在中国医学界,提起"黎氏三兄弟"的名字,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黎氏三院士的老家在湖南省浏阳县(浏阳市),距省会长沙市仅二百余里。
黎鳌是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副校长,于1999年病故。老二黎介寿是普通外科著名专家,任 [[ 南京军区总医院 ]] 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老三黎磊石去世前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1982年,黎磊石赴 [[ 澳大利亚 ]] 参加第二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术会议。由于当时中国肾脏病研究水平较低,他作为会议代表却没有登台发言的资格。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中国人一定要在世界肾脏病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时,中国医院科研条件十分简陋。没有荧光显微镜,他就将荧光灯和普通显微镜组装在一起,替代昂贵的荧光显微镜做实验;没有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他就找来水浴锅,人工操作,获取分子生物学数据。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黎磊石和助手们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取得了一个个试验数据,推出一项项医疗科研成果。
在80年代的中国,急性胰腺炎死亡率高达60%以上。黎磊石在研究中发现,这种病主要是血液里会快速产生毒素。他从连续性血液净化入手,采用体外循环治疗技术,连续不断地清除患者机体内的有害物质,获得了成功。随后,他又将这一技术用于严重感染、创伤及中毒病例的救治,并在国际上首次将血浆免疫吸附用于脂蛋白肾病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接着,他又将这项技术成功运用于狼疮性肾炎治疗等领域。
在肾脏病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1977年首创用中药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首创蛋白尿免疫化学分析方法,促进了中国肾脏疾病的诊断水平的提高,对中国IgA肾病免疫病理特点及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IgA肾病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案,其中扁挑体切除术治疗肉眼血尿型IgA肾病成功率达90%以上,创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使重型病例的5年存活率提高到90%以上,达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临床实验研究,发现大黄具有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作用,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推广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首次证实了中药冬虫夏草防治药物性肾毒性作用,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首创一秒种肾活检快速穿刺法,推动了中国肾小球疾病免疫病理的研究工作。
=== 巨星陨落=== 
南京军区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于2010年3月16日上午从位于南京市北京西路14层的家中跳楼身亡,享年84岁。知情人透露,使无数患者脱离病痛的他,最终没能摆脱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 。
黎磊石逝世后, [[ 温家宝 ]] [[ 习近平 ]] [[ 李克强 ]] [[ 刘延东 ]] [[ 李源潮 ]] [[ 徐才厚 ]] [[ 蒋树声 ]] [[ 桑国卫 ]] [[ 梁光烈 ]]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来唁电、唁函或敬献花圈和花篮。
黎磊石遗体告别仪式2010年3月21日在南京市殡仪馆举行。在送行仪式上,黎磊石院士安卧于鲜花和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灵堂正后方墙上挂着写有"沉痛悼念黎磊石院士"的挽幛,挽幛下方正中位置是黎老的遗像。当日13时,根据黎磊石院士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安撒长江,与他魂牵梦绕的事业与追求融为一体 。
5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