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增加 3,85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g>伊斯雷尔·爱泼斯坦</big>'''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ref>[https://www.toutiao.com/i6631695112512471565/ 「精神丰碑」—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今日头条,2018-12-06(Israel Epstein)又名艾培,1915年出生于波兰,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1931年起在《京津泰晤士报》任新闻工作。1937年任美国联合社记者。1939年在香港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努力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解放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日本投降后,他在美国积极参加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1951年应宋庆龄之邀,回中国参与《中国建设》杂志创刊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人物简介 ==
== 中国生涯 ==
爱泼斯坦与宋庆龄有着长期交往的经历,是宋最信赖的朋友之一。因此,宋生前曾谢绝了许多人为她作传的请求,而独将作传之事授权于他。<ref>[https://www.toutiao.com/i6632502406858932744/ 宋庆龄为什么不选择与孙中山合葬?  ],今日头条,2018-12-08
'''相关连接:'''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见我就笑了。他说,你的文章我读了,很好,但是开篇的那一段里描写的头戴黑礼帽、身穿系着长带子黑长袍的犹太人,是凭想像写的,那样装束的犹太人只是一个教派,人很少,我在天津18年,18年里从未看见过。他还指着配文发表的天津第一饭店的照片说,这个地方我也住过,1937年我帮助邓颖超同志去延安,她也在这里住过一夜。
1931年,伊斯雷尔15岁了,长成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翩翩美少年。他中学毕业后便进入京津泰晤士报社当了一名记者。
[[File:伊斯雷尔·爱泼斯坦2.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6a401d493ea5480a.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805667-2961253.html 来自360百科]]]
<big>天津犹太人的昔日生活</big>
[[File:伊斯雷尔·爱泼斯坦2.jpg|缩略图|右|[https://p1.ssl.qhmsg.com/t016a401d493ea5480a.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805667-2961253.html 来自360百科]]]
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在中国的犹太人”研讨会上,爱泼斯坦这样描述1920年至1937年的天津犹太人生活: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1年他们应宋庆龄之邀回到中国,参与创办了对外英文刊物《中国建设》杂志(今更名为《今日中国》),为执行编辑。后于1979年被任命为杂志社的总编辑,至今还是刊物的名誉总编辑。几十年来,《今日中国》已发展成为有中、英、法、西、阿等多语种文版的综合性月刊,他为这本杂志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文革”动乱期间,也蒙受过冤屈,被囚禁狱中五年,但他没有动摇过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1973年初,获平反回到工作岗位后,他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作为记者,他仍然追踪与记录新中国和世界的变迁。
 
<big>中国就是我的家</big>
[[File:伊斯雷尔·爱泼斯坦5.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t015198e1f9fc1b7d3a.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2805667-2961253.html 来自360百科]]]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参与了参政议政活动。他珍重友谊,积极开展国际友好交往活动。特别是1981年宋庆龄逝世后,他更致力于传承宋庆龄的精神与事业,热情支持中国福利会(前身是保卫中国同盟)及宋庆龄基金会的工作。他受宋庆龄生前的嘱托,于1992年完成传记《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1985年4月20日,为祝贺爱泼斯坦70大寿和在中国工作半个世纪,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办了庆祝活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亲临祝贺。1995年,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也亲临祝贺他80寿辰。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亲切地问候他。
 
2004年,高龄的爱泼斯坦以惊人的勤奋与毅力完成了《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他说:“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2005年4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爱泼斯坦的家中看望他 。同年5月26日,爱泼斯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 家庭成员 ==
夫人:邱茉莉(已故),黄浣碧。有两个养子,女儿艾颂雅,儿子艾颂平。
 
== 主要作品 ==
《人民战争》,1939年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沈苏儒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415页,ISBN 780187241X
 
《历史不应忘记》(沈苏儒,贾宗谊等译)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230页,ISBN 7508506936
 
《见证中国:一个中国籍犹太人的诉说》,2005年首先以英文出版的作品
 
《中国尚未结束的革命》,力图布朗公司(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47年),精装442页首先以中文出版,后翻译成英文的作品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56年),精装146页
 
《 西藏的转变》,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3年),平装563页,ISBN 0835110877
 
《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新世界出版社(北京,1993年),精装本,ISBN 7800051617
 
== 评价中国 ==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参与了参政议政活动。他珍重友谊,积极开展国际友好交往活动。特别是1981年宋庆龄逝世后,他更致力于传承宋庆龄的精神与事业,热情支持中国福利会(前身是保卫中国同盟)及宋庆龄基金会的工作。他受宋庆龄生前的嘱托,于1992年完成传记《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1985年4月20日,为祝贺爱泼斯坦70大寿和在中国工作半个世纪,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办了庆祝活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亲临祝贺。1995年,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也亲临祝贺他80寿辰。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亲切地问候他。
 
2004年,高龄的爱泼斯坦以惊人的勤奋与毅力完成了<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他说:“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参考资料:'''
2,0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