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巫昂

增加 11,93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巫昂,于199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攻读现当代文学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曾为《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后辞职,成为自由作家。在《南方周末》、《新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开设专栏,并持续创作诗歌与小说。旅行各地,时居北京。2007年,巫昂回归诗坛,以《犹太人》等一系列诗歌作品,赢得了新的创作高度,和广泛关注。2010年底,创办手工品牌SHU。
 
| 姓名 = 巫昂
 
[[File:巫昂.jpg|缩略图]]
 
| 出生地点 = 中国福建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记者、作家、专栏作家
 
| 知名作品 = 《正午的巫昂》<br> 《从亲人开始糟蹋》 <br> 《爱情备胎》<br> 《什么把我弄醒》
 
 
==人物经历==
巫昂,1974-,祖籍福建,记者、作家、专栏作家、中国现代诗人。
 
巫昂199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中文系,1997年以后在北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
 
研究所现当代文学硕士。有个人诗集《什么把我弄醒》,小说集《春药》等。为同仁刊物《下半身》成员。巫昂曾就职《三联生活周刊》,任社会新闻记者。后辞职,成为自由作家。在《南方周末》、《新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开设专栏,并持续创作诗歌与小说。旅行各地,时居北京。 她的创作包括诗歌、小说、专栏、评论、剧本和新闻报道。以其特出才能和独立、自由的精神,深得人心。 2007年,巫昂回归诗坛,以《犹太人》等一系列诗歌作品,赢得了新的创作高度,和广泛关注。
[[File:巫昂5.jpg|缩略图]]
 
==主要作品==
 
* 《正午的巫昂》(随笔集)
 
* 《从亲人开始糟蹋》(随笔集)
 
* 《春药》(短篇小说集)
 
*《爱情备胎》 (随笔集)
 
* 《什么把我弄醒》 (诗集)
 
2008年出版新书:
 
《厨房中术》
 
《谁都是情圣》
 
2010年出版新书:
 
《星期一是礼拜几》
 
2011年出版新书:
 
《极品》
 
2012年出版新书:
 
《多情是犯罪》
 
==媒体报道==
 
爱是这世间最大的事
 
70后巫昂的生活轨迹该是很多文艺青年的生活样本。她是前记者,后辞职赋闲,坐家卖文。其间,她间歇性由着性子做事若干。譬如搞笔迹分析、梦境研究……当然,她还写诗,写小说,写情感专栏。
 
修炼情感,很多人会倾向选择技法派。巫昂显然不在此列,她是“内功派”。
 
[[File:巫昂4.jpg|缩略图]]
 
在写情感专栏的作家里,她喜欢连岳。认同他说的爱是这世间最大的事,认为彼此可以在自己所熟知的性别领域里带动读者做一些反省。她觉得当下我们需要一个爱的教育的升级版:在父母一辈,自由恋爱的观念确立,但接下来怎么找到爱,怎么爱下去是新功课。她倡导女性情感独立,认为被爱是上天给的礼物,充满偶然,主动去爱则是一生的必修课。
 
现今,她的情感专栏系列第四本《多情是犯罪》出版,也借此,记者采访巫昂,去分享一个情感专栏作家对于爱的态度和理解。
 
爱的误区:爱是占有
 
新京报:这是你情感专栏系列的第四本书,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多情是犯罪”是想表达怎样的一种观念?
 
巫昂:从写第一本情感专栏的书到现在,我从30岁到了38岁,对女人来说,这是很重要的阶段。对我来说,自己对爱也有更多新的、成熟的认识。这也体现到书中,就是相比以前三本,这本更多体现出宽容。通常概念里,多情是爱,但其实未必是,也会是伤害。当然这种伤害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我在解答情感问题的时候,没有太多道德界限,我遵从的是人性的界限。保护婚姻可以有法律立场,道德立场,但我更多站在爱的立场。
 
新京报:那你是否对当下成年人的爱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过总结?
 
巫昂: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认为爱是一种占有,我爱你,你的时间,金钱,精力就要为我所控制;被外界舆论驱动,修改内心意愿,譬如别人认为你应该结婚了,应该生子了,你去做这些事情;有毒的分手,面对情感的结束,采取恐怖的、戏剧化的态度;在爱中遭遇伤害后,将其当成一种借口,进入所谓爱无能的状态,认为自己再也爱不起了。
 
新京报:你是如何看待爱情中的失败的?
 
巫昂:爱情中的失败意味着你下次的成功率相应提高。但很多人不想付出辛苦,不想吃亏,想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押到宝,中彩票,遇到真爱,赚到便宜,这在现代生活是非常不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的一个常识是,一出门极少捡到钱包,却很容易踩到狗屎。和找工作一个道理,最初的不一定是最好、最适合你的,爱也如此。
 
新京报:对待爱,你是否觉得两性的视角差异很大?
 
巫昂:前段时间,在雨枫书馆做讲座的时候,有个男士提问,他想很技术地安置好自己的妻子和婚姻外的两个情人。这反映了一些男性的视角,就是对待爱和情感,容易简单、粗暴的技术化处理。这是一个恶的东西,充满着欺骗和对女性的不尊重。可能因为很多男性没有体会到一段有品质的深度亲密关系给他们带来的身心愉悦,所以发现不了其中的价值。这里面有着诸多缺失。
 
相比,女性更容易去聊情感,关心情感的细致度,但她们也有自己的问题。两情相悦是一种互动而来、彼此认可的关系。但很多女性会是一厢情愿。很多女性甚至用商业管理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老公,这很可怕。
 
白头偕老越来越难
 
新京报:在当下,白头偕老好像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
 
巫昂:白头偕老越来越难也和现代生活的变化有关。婚姻越来越像自己跟自己的成熟、成长博弈的过程。两人在二十多岁认识的时候,可能很多观念都没有定形。但后来可能一个人选择成为马云,过稳定的中产生活,一个人选择成为三毛,云游四方。选择的道路不同,那么他们俩的婚姻就如同头发分叉一样,是自然而然就会分开的。变化不一定是对方变心,而是他自身成长的结果。
 
婚姻更多在成为每个人生活连接中的一个过程。维持几年的婚姻就是你的一个经历,下一个伴侣可能更好。这样的共识要建立,离婚率很高不是件糟糕的事情。
文艺女青年为何难嫁,新京报:但如果一个女性在很多方面都做到独立,她可能对男性的需要也会越来越少。特别是文艺女青年,通常比较难嫁,为什么呢?
 
巫昂:这同样要去反思婚姻,为什么一定要去嫁人,为什么异性间不能有一种相对松散的关系?这种选择,可以少一些婚姻中的责任和连接。这需要整个社会改变很多观念。
 
文艺女青年难嫁是因为她们喜欢的是非模式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一整套的,这会成为很多倾向选择稳定生活的男性的一种限制。但这不是什么问题,她可以把生活过得很浪漫,仗剑走天涯,充满不确定感和戏剧化。但如果纠结嫁人的问题,就暴露了非文艺的特质,你不能在成为一个私企小老板后,还去苛求没有国企的福利待遇。
 
新京报:写情感专栏遭遇的大多是感情的坏故事,你对爱情的信心是否会受到影响?
 
巫昂:前些年我有谈到当下成年人的情感中,有太多的不安全感。很多经济层面的,社会层面的焦虑被带到亲密关系中。
 
但这几年,我觉得我接收到的讯息在起变化,中国的年轻一代,通过网络接收到更多元的信息,他们开始选择非模式的生活,在情感的包容度上也开始越来越宽。所收信件中,入门级的问题也越来越少。 [1]
 
巫昂的电影好奇心
 
[[File:巫昂2.jpg|缩略图]]
 
有人一个猛子扎进去,也有人“啪”地一下起身上岸了。巫昂说,我不做电影很多年!
 
福建作家巫昂,曾做过不少的大片,《十面埋伏》、《霍元甲》,之前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嘉龙独立制片公司,做过网络无厘头的网络视频《疯狂白领》,她关于电影的身份是制片人。
 
2007年巫昂去了美国留学,从那年起她就不做电影了,“原因?很简单,是不喜欢,就不做了!”
 
制片人的工作很复杂,从影片的策划,到找投资,再到搞宣传,都必须参与。“我本质里是个孤僻的人,虽然在人群里也能够人五人六、游刃有余,但那并不是我喜欢的,电影圈子是个名利场,我并不以此为荣。”
 
《赵氏孤儿》就是巫昂起头做的策划,“我其实不愿意谈这些陈年旧事,再说起那些片子,我觉得自己像战国时候的门客,需要靠这些东西来唬人,给自己脸上贴金,但很多项目确实是我起了个头,后来确实也成了,而且做得不错。”巫昂是媒体出身,宣传她也一肩扛下,“媒体的趣味我太清楚了。”
 
巫昂是个玩心很重的女人,“什么都愿意尝试,电影对我来说,只是跟着玩了一票,懂得了很多东西,满足了我的欲望,但我还是不适合做电影的生活方式。我的电影口味也很大众,也喜欢商业片,对那些文艺青年如数家珍的大师的作品并不感冒。我没有电影梦,倒是有写作梦、画家梦。做电影是件太漫长、太煎熬的事,太需要较劲的活,我是个不喜欢熬着的人,宁愿做些爽快的事。”
 
但电影对巫昂来说并非无所收获,“小说的构架对女作家来说可能是件难事,你得把故事说得很圆,之所以之前很少写长篇就是构架上的恐惧,但做制片人就要不停地说戏讲戏,我也学了编的技巧,这对小说是有用的。”
 
巫昂近日的创作力很旺盛,年初《星期一是礼拜几》出版,之后又有《比尔盖茨的礼物》、《瓶中男》、《两个德国》发表,在她的小说中总会出现一个人物“以千计”,“我喜欢这个人物名字,他就是个小人物,会以不同的身份和故事出现,他们或是LALA,或是外星人,他们是失败者,刚成功立即又失败了,有些潦倒但永远充满幻想。也许我们表面光鲜,但骨子里就是这个‘以千计’。”
 
如果有电影公司看中了你的小说想拍电影你愿意吗?巫昂大笑,“我现在太了解电影,电影就是太不靠谱的事,成与不成其中的因素太多,如果他们出的价格合适,那么谈就谈着吧。但我更倾向于把我的小说以舞台剧形式呈现,感觉那更靠谱。”
 
现在巫昂一边写作一边开着心理咨询的淘宝网店,还做一些手工艺方面的活,远离了那个曾经玩过一票的电影圈。巫昂说,也挺好,至少知道了自己的本位在哪里,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在哪里。
 
巫昂,1974年生,祖籍福建漳浦,做过记者、作家、专栏作家,同出“下半身”诗派。
 
2007年,巫昂回归诗坛,以《犹太人》等一系列诗歌作品赢得了新的创作高度和广泛关注。今年创办手工品牌“SHU手工”,开了心理咨询的淘宝网店。 [2]
“另类心理学家”巫昂
 
“我从不觉得当下正在做的某事,会是人生最后的状态,这是很缺乏预见性的。
 
当下的两性关系的融合,需要像我这样的女性作家,去理解和容纳男性,而非煽动更加激烈的男性仇恨。
 
我不认为同情是对女性最好的态度,同情本身暗示了她们是弱势。
 
女性朋友们,请永远带着美女小妹妹的心情,爱生活,爱男人。”
 
淘宝上有家笔迹分析/梦境分析店,名曰“巫昂的春药铺”,收费不菲,生意不错,半年多的时间冲到四颗心。有位买家评价道:“从来没有人这样地知道我……每个人都需要巫姐姐。”巫昂的文字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凭着天生的敏感和后来的学习,她在别人的情感纠葛中大刀阔斧抽丝斩麻,说话不留情面,人送外号“麻辣情医”。
2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