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巫昂

增加 11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巫昂,于1996年毕业于 [[ 上海复旦大学 ]] 中文系,后在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攻读现当代文学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曾为《 [[ 三联生活周刊 ]] 》记者,后辞职,成为 [[ 自由作家 ]] 。在《 [[ 南方周末 ]] 》、《 [[ 新周刊 ]] 》、 [[ 《南方都市报 ]] 》等媒体开设专栏,并持续创作诗歌与小说。旅行各地,时居北京。2007年,巫昂回归诗坛,以《犹太人》等一系列诗歌作品,赢得了新的创作高度,和广泛关注。2010年底,创办手工品牌SHU。
| 姓名 = 巫昂
==人物经历==
巫昂,1974-,祖籍福建,记者、作家、专栏作家、中国 [[ 现代诗人 ]]
巫昂199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中文系,1997年以后在北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
研究所现当代文学硕士。有个人诗集《什么把我弄醒》,小说集《春药》等。为同仁刊物《下半身》成员。巫昂曾就职《 [[ 三联生活周刊 ]] 》,任社会新闻记者。后辞职,成为自由作家。在《 [[ 南方周末 ]] 》、《 [[ 新周刊 ]] 》、《 [[ 南方都市报 ]] 》等媒体开设专栏,并持续创作诗歌与小说。旅行各地,时居北京。 她的创作包括诗歌、小说、专栏、评论、剧本和新闻报道。以其特出才能和独立、自由的精神,深得人心。 2007年,巫昂回归诗坛,以《犹太人》等一系列诗歌作品,赢得了新的创作高度,和广泛关注。
[[File:巫昂5.jpg|缩略图]]
==主要作品==
* 《 [[ 正午的巫昂 ]] 》(随笔集)
* 《 [[ 从亲人开始糟蹋 ]] 》(随笔集)
* 《春药》(短篇小说集)
*《 [[ 爱情备胎 ]] 》 (随笔集)
* 《什么把我弄醒》 (诗集)
2008年出版新书:
[[ 厨房中术 ]]
[[ 谁都是情圣 ]]
2010年出版新书:
[[ 星期一是礼拜几 ]]
2011年出版新书:
[[ 极品 ]]
2012年出版新书:
[[ 多情是犯罪 ]]
==媒体报道==
爱是这世间最大的事
70后巫昂的生活轨迹该是很多 [[ 文艺青年 ]] 的生活样本。她是前记者,后辞职赋闲,坐家卖文。其间,她间歇性由着性子做事若干。譬如搞 [[ 笔迹分析 ]] 、梦境研究……当然,她还写诗,写小说,写情感专栏。
修炼情感,很多人会倾向选择技法派。巫昂显然不在此列,她是“内功派”。
[[File:巫昂4.jpg|缩略图]]
在写情感专栏的作家里,她喜欢 [[ 连岳 ]] 。认同他说的爱是这世间最大的事,认为彼此可以在自己所熟知的性别领域里带动读者做一些反省。她觉得当下我们需要一个爱的教育的升级版:在父母一辈, [[ 自由恋爱 ]] 的观念确立,但接下来怎么找到爱,怎么爱下去是新功课。她倡导女性情感独立,认为被爱是上天给的礼物,充满偶然,主动去爱则是一生的必修课。
现今,她的情感专栏系列第四本《 [[ 多情是犯罪 ]] 》出版,也借此,记者采访巫昂,去分享一个情感专栏作家对于爱的态度和理解。
爱的误区:爱是占有
新京报:对待爱,你是否觉得两性的视角差异很大?
巫昂:前段时间,在 [[ 雨枫书馆 ]] 做讲座的时候,有个男士提问,他想很技术地安置好自己的妻子和婚姻外的两个情人。这反映了一些男性的视角,就是对待爱和情感,容易简单、粗暴的技术化处理。这是一个恶的东西,充满着欺骗和对女性的不尊重。可能因为很多男性没有体会到一段有品质的深度亲密关系给他们带来的身心愉悦,所以发现不了其中的价值。这里面有着诸多缺失。
相比,女性更容易去聊情感,关心情感的细致度,但她们也有自己的问题。两情相悦是一种互动而来、彼此认可的关系。但很多女性会是一厢情愿。很多女性甚至用商业管理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老公,这很可怕。
有人一个猛子扎进去,也有人“啪”地一下起身上岸了。巫昂说,我不做电影很多年!
福建作家巫昂,曾做过不少的大片,《十面埋伏》、《 [[ 霍元甲 ]] 》,之前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嘉龙独立制片公司,做过网络无厘头的网络视频《疯狂白领》,她关于电影的身份是制片人。
2007年巫昂去了美国留学,从那年起她就不做电影了,“原因?很简单,是不喜欢,就不做了!”
制片人的工作很复杂,从影片的策划,到找投资,再到搞宣传,都必须参与。“我本质里是个孤僻的人,虽然在人群里也能够人五人六、游刃有余,但那并不是我喜欢的,电影圈子是个名利场,我并不以此为荣。”
[[ 赵氏孤儿 ]] 》就是巫昂起头做的策划,“我其实不愿意谈这些陈年旧事,再说起那些片子,我觉得自己像战国时候的门客,需要靠这些东西来唬人,给自己脸上贴金,但很多项目确实是我起了个头,后来确实也成了,而且做得不错。”巫昂是媒体出身,宣传她也一肩扛下,“媒体的趣味我太清楚了。”
巫昂是个玩心很重的女人,“什么都愿意尝试,电影对我来说,只是跟着玩了一票,懂得了很多东西,满足了我的欲望,但我还是不适合做电影的生活方式。我的电影口味也很大众,也喜欢商业片,对那些文艺青年如数家珍的大师的作品并不感冒。我没有电影梦,倒是有写作梦、画家梦。做电影是件太漫长、太煎熬的事,太需要较劲的活,我是个不喜欢熬着的人,宁愿做些爽快的事。”
但电影对巫昂来说并非无所收获,“小说的构架对女作家来说可能是件难事,你得把故事说得很圆,之所以之前很少写长篇就是构架上的恐惧,但做制片人就要不停地说戏讲戏,我也学了编的技巧,这对小说是有用的。”
巫昂近日的创作力很旺盛,年初《 [[ 星期一是礼拜几 ]] 》出版,之后又有《比尔盖茨的礼物》、《瓶中男》、《两个德国》发表,在她的小说中总会出现一个人物“以千计”,“我喜欢这个人物名字,他就是个小人物,会以不同的身份和故事出现,他们或是LALA,或是外星人,他们是失败者,刚成功立即又失败了,有些潦倒但永远充满幻想。也许我们表面光鲜,但骨子里就是这个‘以千计’。”
如果有电影公司看中了你的小说想拍电影你愿意吗?巫昂大笑,“我现在太了解电影,电影就是太不靠谱的事,成与不成其中的因素太多,如果他们出的价格合适,那么谈就谈着吧。但我更倾向于把我的小说以舞台剧形式呈现,感觉那更靠谱。”
2007年,巫昂回归诗坛,以《犹太人》等一系列诗歌作品赢得了新的创作高度和广泛关注。今年创办手工品牌“SHU手工”,开了心理咨询的淘宝网店。 [2]
“另类心理学家” 巫昂
“我从不觉得当下正在做的某事,会是人生最后的状态,这是很缺乏预见性的。
2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