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地位

移除 6,461 位元組, 3 年前
社會地位對人影響
**就拿1,000個人的樣本來打比方,有些會把自己放在頂端,也有些人自認位於底部,但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處在中間位置,問題是只有大概20%的人,在自我評量社會地位時,是以收入、教育、職業聲望作為基礎。
*傳統的地位象徵,和當事人對地位的主觀知覺之間,關係微薄得令人驚訝,這意謂許多人儘管在客觀標準下堪稱富裕,可是要他們自我評估時,卻把自己放在較低的地位層級。
*同理可知,許多人被客觀標準判斷為貧窮,自我評估時卻認為自己在社會階梯上,屬於較高的層級。
*對於這樣的落差,經濟分析或許會主張人們的自我觀感,其實十分不著邊際、只不過是噪音,就像無線電臺之間互相流竄的靜電聲響。
**如果主觀知覺和客觀衡量標準(例如金錢)牴觸,那麼這些知覺反而弊多於利。
*我們必須嚴肅看待對地位的主觀知覺,因為它們透露非常多有關個人命運的訊息。
**如果你將自己定位在較低階層,未來歲月中就比較可能罹患憂鬱症、焦慮症和慢性病痛。
**一個人所選擇的梯級越低,就越可能相信超自然和陰謀論,也越可能遭遇體重過重、糖尿病、心臟病等問題,壽命也會比別人短。
*澄清一下,我的這些話不僅是斷言窮人身上,更容易發生這些心煩事,而是指明那些「自覺貧窮」的人,不管實際收入有多少,都比較容易淪落到上述處境。
**人們之所以覺得自己貧窮,原因之一是他們真的窮。**這個理由只占20%,至於其他因素,我們只能追究普通的中產階級,詢問為什麼有些人實質所得並不差,卻仍覺得自己只能勉強餬口,是個存不了錢的月光族,認為鄰居一定藏著什麼致富祕方。
**這些人以為如果能多賺一點錢,一切都會有所改善。**想要了解地位階梯,我們不能只檢視銀行帳戶,還要開始檢討人的因素。
*貧富的感覺,是以與他人比較的結果作為基礎,由於社會比較總是在背後進行,於是造成若干盲點。
**你心目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塑造你這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 驅使你的動機有哪些?多年來我拿這些問題問過成千上百人,常見的答案不外乎愛、信仰、忠誠、誠實、正直。
**儘管偶爾會聽到異乎尋常的答案,不過整體來說,一張名片就足以容納所有的答案。
*回答者不分性別、地域、政黨,所提的答案均大同小異,可是從來沒有人提到一樣東西,其實人人心裡都有數,科學研究和主觀意識也都認同它的存在——那就是「我渴望地位」。
**其他人也許並未意識到這個願望,可是從他們的行為來看,肯定是存在的。
**我們可以由這些人購買的衣服、選擇居住的房子、贈送別人的禮物,觀察到他們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怎樣才算足夠」——這個不斷改變的標準,體會這種心情。
*假如你有幸加薪,誰知道沒過幾個月,還來不及適應新的所得水準,就又開始感覺自己像從前一樣,收入只夠勉強打平支出,也許這樣說你便能感同身受。
**隨著成就越高,你的比較標準也跟著提高,但是地位和銀行存摺上那一板一眼的數字不同,是永遠在變動的目標,因為地位是靠與他人不斷比較而定義。
*心理學家康絲坦汀.賽迪姬蒂絲(Constantine Sedikides)與同事做過另一項研究,要求受試者評估自己在好幾個方面的表現,結果他們自認比一般人更有道德感、更善良、更值得倚賴、更受到信任、更誠實。**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只不過這些受試者是在監獄中服刑的重刑犯。
**他們唯一自認不如的項目是「遵循法律」,即便是這一個項目,分數仍與普通人相當。
**有鑑於這些人自我評價的時機是坐監服刑期間,答案看起來似乎有欠客觀。
同理可知,許多人被客觀標準判斷為貧窮,自我評估時卻認為自己在社會階梯上,屬於較高的層級。
 
對於這樣的落差,經濟分析或許會主張人們的自我觀感,其實十分不著邊際、只不過是噪音,就像無線電臺之間互相流竄的靜電聲響。如果主觀知覺和客觀衡量標準(例如金錢)牴觸,那麼這些知覺反而弊多於利。當然,金錢的確構成自我知覺的一部分,但絕非全部、甚至算不上主要角色。
 
 
 
我們必須嚴肅看待對地位的主觀知覺,因為它們透露非常多有關個人命運的訊息。如果你將自己定位在較低階層,未來歲月中就比較可能罹患憂鬱症、焦慮症和慢性病痛。一個人所選擇的梯級越低,就越可能相信超自然和陰謀論,也越可能遭遇體重過重、糖尿病、心臟病等問題,壽命也會比別人短。
 
澄清一下,我的這些話不僅是斷言窮人身上,更容易發生這些心煩事,而是指明那些「自覺貧窮」的人,不管實際收入有多少,都比較容易淪落到上述處境。當然,人們之所以覺得自己貧窮,原因之一是他們真的窮。可是就像先前所說,這個理由只占20%,至於其他因素,我們只能追究普通的中產階級,詢問為什麼有些人實質所得並不差,卻仍覺得自己只能勉強餬口,是個存不了錢的月光族,認為鄰居一定藏著什麼致富祕方。這些人以為如果能多賺一點錢,一切都會有所改善。想要了解地位階梯,我們不能只檢視銀行帳戶,還要開始檢討人的因素。
 
雖然貧富的感覺,是以與他人比較的結果作為基礎,由於社會比較總是在背後進行,於是造成若干盲點。稍微想一想,你心目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塑造你這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 驅使你的動機有哪些?多年來我拿這些問題問過成千上百人,常見的答案不外乎愛、信仰、忠誠、誠實、正直。儘管偶爾會聽到異乎尋常的答案,不過整體來說,一張名片就足以容納所有的答案。
 
回答者不分性別、地域、政黨,所提的答案均大同小異,可是從來沒有人提到一樣東西,其實人人心裡都有數,科學研究和主觀意識也都認同它的存在——那就是「我渴望地位」。其他人也許並未意識到這個願望,可是從他們的行為來看,肯定是存在的。我們可以由這些人購買的衣服、選擇居住的房子、贈送別人的禮物,觀察到他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怎樣才算足夠」——這個不斷改變的標準,體會這種心情。
 
假如你有幸加薪,誰知道沒過幾個月,還來不及適應新的所得水準,就又開始感覺自己像從前一樣,收入只夠勉強打平支出,也許這樣說你便能感同身受。隨著成就越高,你的比較標準也跟著提高,但是地位和銀行存摺上那一板一眼的數字不同,是永遠在變動的目標,因為地位是靠與他人不斷比較而定義。
 
人總自覺高人一等——烏比岡湖效應
 
我們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和各式各樣的人進行社會比較。神奇的是,不管對象,我們總是發現自己落在階梯的上半截,屢試不爽,畢竟那個位置的感覺最舒服。想想看,你在工作上的成就如何?你的智商有多高?道德情操如何?對朋友有多忠實?駕駛技術可好?你內心深處曉得,自己在上述方面都優於一般人——可是誰都清楚,那是不可能的。
 
這項發現稱作「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該名稱是美國作家蓋瑞森.凱羅爾(Garrison Keillor)虛構的小鎮,那裡「所有女子都強勢,所有男子都英俊,所有兒童都比普通小孩優秀。」一九六五年,一項針對車禍倖存者的研究,無意間發現這個效應。
 
研究人員花6個月的時間,訪談西雅圖市(Seattle)某家醫院,在這段期間收治的全部車禍傷患,被拿來和對照組做比較,兩組的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全然相仿。訪談者要求病患回答問題,並請對方為自己的駕駛能力打分數。雖然這並非該研究的原本宗旨,但後來世人卻因此記住這項研究,因為住院傷患都評斷,自己的駕駛技術優於一般人。
 
事實上,他們給自己打的分數和對照組並沒有不同,只是對照組成員未曾經歷過車禍。顯然出車禍住院這件事,並未動搖傷患自認是優良駕駛的想法。有沒有可能這些傷患並非車禍肇事人?研究人員仔細檢討每件車禍的警方紀錄,以釐清誰是案件中的肇事者和被害者,結果發現傷患裡頭的車禍肇事者,對自己的評價也和其他人一樣過度自信。
 
主辦SAT大學入學考試(按:美國申請大學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的美國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早就發現這種效應的另一個實例。某年約有一百萬名學生,參加當年度SAT考試,大學委員會要求他們拿自己,和中等程度學生(成績落在全體的50%水準)相比,評比項目不僅止於SAT的表現,還包括個人特質,例如領導力和合群程度。結果70%學生自認領導能力優於中等學生,85%認為自己比中等學生更擅長與人相處。
 
心理學家康絲坦汀.賽迪姬蒂絲(Constantine Sedikides)與同事做過另一項研究,要求受試者評估自己在好幾個方面的表現,結果他們自認比一般人更有道德感、更善良、更值得倚賴、更受到信任、更誠實。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只不過這些受試者是在監獄中服刑的重刑犯。他們唯一自認不如的項目是「遵循法律」,即便是這一個項目,分數仍與普通人相當。有鑑於這些人自我評價的時機是坐監服刑期間,答案看起來似乎有欠客觀。
 
這麼多年來,有數百項研究重現烏比岡湖效應,證明我們大部分人都相信自己的智商、毅力、責任感……甚至羽毛球技都優於一般人,事實上只要是涉及正面特質,結果都莫不如此。一個人越重視某項特質,就越容易在這方面自我膨脹。在這類研究當中,我最喜歡的一項是要求我的教授、同事評估自己和其他人的教學能力,結果竟有高達9成4的人,表示自己優於平均值。
 
而另一個類似這種傾向的版本,堪稱一切偏見之母:絕大多數人自認比一般人更客觀、更少偏見。當然,在心裡默默將自己推升到高處,並非我們社會比較的唯一方法,有時候我們也會把別人往下扯。最近我站在超級市場的結帳隊伍中,從旁人的交談中得知名模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變胖、鄉村歌手桃莉.芭頓(Dolly Parton)面容消瘦、女歌星麥莉.希拉(Miley Cyrus)的才華用錯了地方,有些家庭主婦一邊討論,還一邊拌起嘴來。
 
為什麼八卦消息像碎紙屑一樣鋪天蓋地襲來,反觀鎮上修理空調的師傅戴爾(Dale)和衛生所護士布蘭妲(Brenda)分分合合的韻事,就從來登不上新聞版面?答案當然是人們深受地位崇高者吸引。打從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時代起,位高權重者就常扮演戲劇中的主角,因為只有原本就高高在上的貴人,才有可能淪落到身敗名裂的下場。不論在真實生活或在藝術領域中,眾生的目光總是追隨富豪、名流,對周遭的凡夫俗子視而不見。
 
※ 本文摘編自《破梯效應:社會就是地位的階梯,比較的結果決定處境,我要跟誰比,才有實質效益而非打擊?》,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破梯效應:社會就是地位的階梯,比較的結果決定處境,我要跟誰比,才有實質效益而非打擊?》
作者:奇斯‧裴恩( Keith Payne)
譯者:李宛蓉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31
 
《破梯效應》書封。 圖/大是文化提供
《破梯效應》書封。 圖/大是文化提供
鳴人選書大是文化
 
延伸閱讀
真正的問題是貧窮者能怎麼活
真正的問題是貧窮者能怎麼活
窮忙人生:為何再怎麼努力工作卻依然窮困?
窮忙人生:為何再怎麼努力工作卻依然窮困?
有錢人要怎樣才能夠體驗貧窮?
有錢人要怎樣才能夠體驗貧窮?
作者其他文章
區肇威/戰史經典作《最長的一日》:讓戰火下的士兵活在文字間
區肇威/戰史經典作《最長的一日》:讓戰火下的士兵活在文字間
為什麼受虐的她,不逃走?——離不開「渣男」的心理陷阱
為什麼受虐的她,不逃走?——離不開「渣男」的心理陷阱
吳介民/美中對抗下的反送中與國安法:讀馬嶽《反抗的共同體》
吳介民/美中對抗下的反送中與國安法:讀馬嶽《反抗的共同體》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鳴人選書
鳴人選書
編輯室嚴選好文好書,作為各種議題的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
當「狗頭鍘」成為校園法治教育素材,包青天本人也驚呆了
美國大選舞弊爭議,與被標註示警的川普演說
無痕山林轉身後:「小白花」與他們的產地
檢仔聊齋(十五):培養乖乖牌檢察官?高檢署插手職務評定的惡果
釋字777號解釋後,什麼樣的行為才算「肇事逃逸」?
最多瀏覽
《想見你》紅到韓國,主題曲呢?台劇原聲帶外銷現況與韓劇生態
蔡亦竹/「台語卡卡」最真實?《孤味》演活台南日常風景
中澳「戰起來」?中共加倍霸凌,澳洲如何迎戰?
從陸軍鐵騎、空軍高教機到海軍潛艦:台灣的下一代自製武器大夢
不符作戰需求?「微型飛彈突擊艇」的身後辯證
鳴人堂臉書專頁
 
聯合線上公司 著作權所有 © ud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500 社會科學總論]]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