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起

移除 1,317 位元組, 5 年前
失势
=== 失势 ===
長平之戰後,趙國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全国上下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前259年,秦军再次攻占上党郡,并且兵分三路:王龁一路攻下[[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西南)、[[皮牢]](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北);[[司马梗]]一路攻下[[太原郡]];白起亲率大军攻打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准备一举灭亡赵国。<ref>《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秦军分为三军…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ref><ref>《史记集解·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苏林曰:白起为秦伐赵,破长平军,欲遂灭赵,遣卫先生说昭王益兵粮,乃为应侯所害,事用不成。</ref>韩、赵兩國大為恐慌,韩桓惠王决定割地求和,而赵孝成王亲自前往秦国拜见秦昭襄王,并与大臣[[赵郝]]约定割让六座城池与秦国和谈。<ref>《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秦既解邯郸围(应为秦既破赵长平),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 。</ref>两国又派遣使者{{NoteTag|《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游说范雎的是苏代,苏代此时已去世,游说范雎的不可能是苏代,《战国策·卷五·秦策三·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一文中没有记载是谁游说范雎,见杨宽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978页。<ref name="杨宽"/>}}携带重金對秦相范雎進行游说。范雎擔心白起功高影響自己的仕途,以秦国士兵征战操劳需休养为由,劝说秦昭襄王答应韩、赵两国求和。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建议,答应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北)、赵国割让六座城池为条件进行和谈。双方于正月停战,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ref>《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韩、赵恐,使苏代(应为使者)厚币说秦相应侯…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ref>
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给秦国,只会让秦国更加强大,不抵抗割地求和只能加速赵国的灭亡。虞卿建议以六座城池贿赂齐国,交好燕、韩,联合魏、楚共同抗秦,赵孝成王采纳虞卿的建议,在国内积极备战。<ref>《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虞卿对曰:“今坐而听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ref>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联合对付秦国,准备进攻赵国。白起此时患病,不能带军征战。秦昭襄王向其询问,白起说:“长平之战中,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战死的给予厚葬,受伤的给予精心治疗,有功绩的设酒食给予慰劳,百姓假借祭祀之名聚会,浪费财物;赵国人战死的无人收殓,受伤的得不到治疗,军民哭泣哀号,齐心协力恢复生产。虽然现在大王所派的兵力三倍于以前,但我预料赵国的守备力量是以前的十倍。赵国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都忧愁恐惧,早上朝,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品向四方派出使节,与燕、魏、齐、楚结为友好盟邦。他们千方百计,同心同德,致力于防备秦国来犯。现在赵国国内财力充实,加上外交成功,在这个时候不能攻打赵国”。 <ref name="中山策"/>
秦昭襄王不听从白起的劝告,于前258年派[[五大夫]][[王陵 (秦国)|王陵]]攻打邯郸,赵国军民奋起反抗,阵亡五校{{NoteTag|一校军队为8000到1万人 }}军队也没有取得成果。<ref>《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ref> 此时,白起痊愈,秦昭襄王又派范雎见白起,对他说:“当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战士百万。您率领数万军队攻打楚国,攻下楚国国都,烧毁他们的宗庙,一直打到东面的竟陵,楚国人震惊,向东迁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韩、魏两国动员大批军队,而您率领的军队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却和它们大战于伊阙,大败韩、魏联军。现在赵国士卒死于长平之战的有十分之七、八,赵国虚弱,希望您能领兵出战,一定能消灭赵国。您以少敌多,都能大获全胜,更何况现在是以强攻弱,以多攻少呢?”白起说:“当年楚王依仗他的国家强大,不顾国政,大臣们居功自傲,嫉妒争功,百姓离心离德,城池也不修缮,所以我才能领兵深入楚国,占领很多城池,建立功勋。伊阙之战中,韩魏两国相互推诿,不能同心协力,所以我有机会集中精锐,组织劲旅,出其不意地进攻魏军。魏军已经战败,韩军自然溃散,然后乘胜追击败军,所以我才能获胜。秦国在长平大败赵军,不趁赵国恐慌时灭掉它,反而坐失良机,让赵国得到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现在赵国军民上下一心,上下协力。如果攻打赵国,赵国必定拼死坚守;如果向赵军挑战,他们必定不出战;包围其国都邯郸,必然不可能取胜;攻打赵国其他的城邑,必然不可能攻下;掠夺赵国的郊野,必然一无所获。我国对赵国出兵毫无战功,诸侯就会产生抗秦救赵之心,赵国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援助。我只看到攻打赵国的危害,没有看到有利之处。”白起从此称病不起。<ref name="中山策">《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民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偿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𫗦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秦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境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向率,兴兵甚众,即可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峻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于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国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秦,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新,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为睹其利。又病,未能行。”</ref>
=== 身亡 ===
7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