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绍酒

增加 14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综述 ==
=== 绍酒的酿造 ===
绍兴,一个有着酒乡、水乡、桥乡之称的小城;一个令古今文人墨客所青睐的小城;一个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小城……然而游完这个文化小城,对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它的水,也不是它的桥,而是在我心底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酒",绍兴的水令我喜爱,绍兴的桥令我欣赏,在争奇斗妍的酒苑中,绍兴酒宛如一支鲜葩,成为酒中珍品,独具风味,绍兴酒又称绍酒,也叫老酒,还有一个别名鉴湖美酒,因产于绍兴而得名,绍酒起湖很早,《吕氏春秋》中有记载:"越王之栖于会稽山,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这说明绍酒在春秋战国时便已有了,而且技术也很好,随着酿酒技术的提高,它流通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因而有"越酒行天下"的说法。1989年绍兴的加饭酒又被定为国宴酒。绍酒之所以别具一格,这与它得天独厚的鉴湖作为酿酒的水淅是分不开的,"湖水无风镜面平,巍巍倒影万峰青"这是陆游泛舟鉴湖时留下的佳句,水为酒之精,好酒必须有好水,鉴湖的优质水源为绍酒的酿造奠定了基础。当然水质的好坏仅是一个前提,最关键的还是在酿酒的配料和工序上。绍酒的酢用的是精白的糯米,首先要将它们装入浸米缸浸涨,为了便于蒸煮糊化,一般要求浸米18--20天,浸米的时间一长,便会产生浆水,浆水的酸度与酒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南宋朱翼中的《北山酒精》中也记载:"造酒最在浆,浆不酸即不可酝酒。"经过浸制后的米接着被送到蒸饭机里,在此要将白米的淀粉受热吸水糊化,这有利于糖化发酵菌的生长和易受淀粉酶的作用,同时也进行了杀菌,因此蒸煮是一道颇为重要的工序,糯米的蒸煮在15--20分钟内,蒸煮后的饭要外硬内软,无白心,疏松不糊,均匀一致,这样便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冷饭的操作,冷饭要把温度降到适合发酵微生物繁殖的温度,有淋饭和摊饭两种方式。冷饭后要将清水、酒母醪、曲等加入缸内,这道工序称为落缸,曲即糖化发酵剂,能使淀粉和 [[ 蛋白质 ]] 分解溶出,同时给予黄酒独特的风味,因而曲的好坏至关重要,《天工开物》中也说:"无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落缸后还要加浸米时产生的浆水,充分搅好,温度控制在26--2°C,这样,落缸的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糖化发酵是酿制 [[ 黄酒 ]] 的主要阶段,它是在前发酵罐中完成的,开始时由于酵数量少,增殖速度慢,发酵醪的温度上升也较慢,经过十多个小时以后,开始进入主发酵,由于醪母的发酵作用进入旺盛阶段,多量的糖份就酒精和二氧化碳,并放出大量的热量,间谍上升快,此时缸中可听到嘶嘶的响声,并会产生气泡把酒醅顶到液面上来,形成厚被盖现象。此时的发酵醪已略带酒香,品温也比落缸前高三十四、七度,为使糖化发酵均匀和控制发酵品温,此时要及时开耙,开耙即通常所称的加水,四次开耙后,每日早晚搅拌两次,经过5--8天,俟品温与室温相近,糟粕下沉主发酵阶段才结束,于是要停止搅拌,进行灌坛。<ref>[https://www.ixigua.com/6840992045918585352?wid_try=1 黄酒以绍酒为最,以绍酒为冠,以绍酒为魂,西瓜视频 2020年6月2日] </ref>
== 发酵过程 ==
=== 作为调味剂的绍酒 ===
绍酒香气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并含有[[氨基酸]]、糖、醋、[[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等,是烹调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调味品之一。调味时所以要用绍酒,这是因为绍酒含有乙醇(酒精),乙醇的挥发性强,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渗透性。用绍酒腌渍鱼、虾等腥臭气味较重的原料,能迅速地渗透到原料的内部,对调味品的渗透有引导作用,使菜肴滋味融合,并能与原料体内三甲胺、六氢化吡啶、氨基戊醛等成分结合。这些物质被乙醇溶解后,经加热能与乙醇一起很快逸出,腥臭味皆无,起到去腥臭,除异味的作用。烹煮肉类原料时,放入适量绍酒,加热后,绍酒能与溶解后的脂肪产生酯化反应,生成酯类等香味物质,使菜肴溢出馥郁的香气,增加菜肴的复合美味。绍酒中的乙醇还是很好的有机溶剂,用绍酒腌渍肥肉,成菜焦香爽口,肥而不腻。烹制绿叶类菜肴时,加入适量绍酒,能降低原料中有机酸的含量,从而保护叶绿素,成菜翠绿悦目,鲜艳美观。调味时,加入适量绍酒能增鲜提味,又能增加热度,使菜肴的美味在瞬间的高热中得以完成。由于绍酒含少量的糖分,能使菜肴呈金黄色;同时,还有杀菌防腐,刺激食欲,增进特殊风味等作用。但不能用白酒代替绍酒,这是因为白酒的乙醇含量较高,一般在57%左右,糖分、[[氨基酸]]、酸分含量甚微。所以,生成酯类也少。用白酒调味,因乙醇含量高,烹调时不易挥发,成菜滋味效果不佳,而且还会破坏菜肴的特有风味,所以不用白酒调味。<ref>[http://www.xxxx.html 文章标题,网站名称 日期] </ref>
== 绍酒文化 ==
清人《浪迹续谈》中就有:"绍酒以初温为美,重温则味减。若隔火温之,酒虽胜而性热,于口体非直。"绍酒有四大名品: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和香雪酒。他们对于饮什么酒需配什么菜下酒也很有一套。加饭酒大都以冷盘配蟹下酒。深秋时节,城里酒楼生意兴隆,所谓"秋深菊秀蟹肥时,把[[盏]]持螯品绍酒"。善酿酒常配甜菜糕点;元红酒需以鸡鸭肉蛋相佐;而香雪酒,不少绍兴人夏天用来兑汽水饮。在绍兴人的佐酒菜中以"[[糟鸡]]"和"[[盐煮笋]]"两款最为出名,糟鸡是取肥嫩线鸡一只,清汤煮熟,冷却切块,擦盐,置入坛内,用陈酒糟覆盖,一周后食用。鸡香味鲜,佐酒下饭无不适宜。九十年代后沪上不少宾馆将绍酒起了个别名叫"上海宝石",他们在绍酒中放入冰块,加冷水稀释,调入鲜柠檬汁或者樱桃,饮时口感舒适,如同清泉入腹,酒香袅袅,让人回味无穷。外乡人只要说到绍酒,马上会想起[[鲁迅]]的作品,先生的小说十有八九提到绍兴酒和绍兴的酒风俗[1] 。其中《孔乙己》开头是这里写的:"鲁镇酒店的格局和别处是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有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喝酒的人靠柜台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鲁迅入骨三分的刻划当年绍兴街巷酒肆的风物人情。南宋陆游的诗是这样描述绍兴的酒市:"城中酒垆千百所,平时酒价贱如水。"清袁宏道在《初到绍兴》一文中说:"家家开酒店,老少唱吴歌。"绍兴人凡有婚宴寿庆必要喝酒,婚宴上,一杯酒一对新人同喝一口表示"合欢"。饮完酒后掷酒杯于床下,一仰一合,意味着翻云覆雨,阴阳和谐,大吉大利。新婚夫妇今后要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绍兴]]人对酒的情有独钟,在生活上处处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出生要喝酒,建房要喝酒,迁居,房事,驱灾,中榜,告捷,寿庆等等都要喝酒,以酒助兴,以酒助乐,酒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记载得最早的要算是《国语》中的《越语篇》,越国兵败,越王为增强国力,奖励生育:"生男,二壶酒,一犬;生女,二壶酒,一豚"。《 [[ 吕氏春秋 ]] 》中有,越王伐吴,父老献酒,勾践以酒投江,与众将士迎流共饮。士卒战气百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箪醪劳师"。<ref>[https://www.360kuai.com/pc/958c7aa7eb8d141f9?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da20e874&refer_scene=so_3 “黄酒之城”绍兴向世界发出邀请,网站快资讯 2021年1月14] </ref>
== 酒中珍品 ==
6,56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