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河流域

移除 6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河源段400公里内河道曲折,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资源丰富。鱼类资源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
中游:贵德至孟津,多经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狭窄崖陡,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峡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库,黄河出青铜峡后进入河套,形成大片冲积平原,水流平缓,鲤鲫、鲶鱼类资源较丰富。黄河流经河口镇,折向南行,穿行秦、晋峡谷,到龙门全长只有718公里,落差611米,比降大,龙门以下到潼关130公里河段, 纳汾、渭、泾、洛诸水,水量大增,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不稳定,鲤鱼资源丰富,中游经黄土高坡,携带大量泥沙,给下游巨大危害,是根治水害的关键河段。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下游: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该段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泥沙量大,每年平均净造陆地25至30平方公里。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
 
主要支流。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公里,占干流全长的31.2%。
==流域面积==
(一)五六十年代采用的流域面积<br>
历代史书上没有记载黄河确切的流域面积。1954年,黄河规划委员会在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时,根据当时的地形图量算(大部分为百万分之一地形图),黄河流域面积为745100平方公里,河道长4845公里。
截至20世纪60年代,《黄河流域水文年鉴》上一直把黄河罗家屋子作为黄河入海口,流域面积为737699平方公里。
(二)20世纪70年代重新量算提出的成果<br>
随着黄河流域新测地形图的陆续出版,为适应黄河治理开发的需要,黄委会与沿黄各省区水文总站协作,从1972年3月开始,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标准,以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69年分别出版的五万分之一航测图或实测图为主,对黄河干支流的流域特征值,重新进行了量算,并将新量成果向水电部作了报告。
1986年以后,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期间,决定将黄河流域范围内的内流区面积计入,黄河流域面积修订为79.5万平方公里。黄河集流面积仍为75.2万平方公里。
(三)当代的流域范围及流域面积<br>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公里,南北宽约1100公里。黄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河道长3472公里,黄可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桃花峪为中游,河道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道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已有的地学资料表明,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中国大陆的轮廓,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塑造出中国自西向东三大阶梯的地貌格局。黄河的形成与发展即受制于这一地质、地貌条件。据地学家的研究,黄河约有150万年孕育发展的历史,先后经历过若干独立的内陆湖盆水系的孕育期和各湖盆水系逐渐贯通的成长期,最后形成为一统的海洋水系。
一、古黄河胚胎孕育期<br>
在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早更新世(距今150万年~115万年),华北——塔里木古陆块上有着许多古湖盆,在当代黄河所在的区域内,自西而东有:共和、西宁、陇西、宁南、银川、河套、陕北、晋西、陇东、汾渭、洛阳、沁阳及华北等古湖盆。直到晚早更新世西部又增添了古扎陵、鄂陵湖和古若尔盖湖。
由于西高东低梯形台地的形成,每个湖盆都是当地河流的归宿,今天的渤海,当时也是湖。这些湖盆水系互不联通,各自成为独立的内陆水系,拉加寺以下共和湖盆水系,刘家峡以下银川湖盆水系,由河曲以下一系列小型湖泊汇入的汾渭湖盆水系,以及华北湖盆水系。这些湖盆水系的形成与发展,孕育着黄河的诞生。
二、古黄河诞生成长期<br>
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本区地壳产生明显的差异性构造运动,湖盆之间的隆起带上升强烈,引起河流急剧下切,不仅使早期已具雏形的古河道继续加深增宽,而且区域性水文网络开始出现,某些地段由于水流强烈的溯源侵蚀逐步连通形成大河,有的湖盆萎缩,甚至被疏干涸。
综上所述,在长达105万年的中更新世,是黄河发育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即由多元的独立湖盆水系,逐步发展成为一条统一的古黄河的过渡时期。
三、海洋水系的形成<br>
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系流域内古水文网发育的历史性转折期。在此期间古水文网系统发育的特点是:大部分古湖盆已淤积消亡,少数存留的水域面积也大为缩小,如扎陵、鄂陵、若尔盖、临河、冀中及天津等古湖泊。此外,古冀中湖因泥沙淤积使湖区面积大为缩小,其东侧断隆上升,将古湖一分为二,位于北部者仍称冀中湖,展布于南部者称古长垣湖。
黄河流域的气候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br>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l倍左右。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以北地区和东经103°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br>
黄河流域地区季节差别大,上游青海省久治县以上的河源地区为“全年皆冬”;久治至兰州区间及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兰州至龙门区间为“冬长(六七个月)、夏短(一二个月)”;流域其余地区为“冬冷夏热,四季气温变化分明”。到了清明时节,黄河流域及以南的地区几乎不再下雪,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明断雪的原因。
黄河流域气温的日较差也比较大,尤其中上游的高纬度地区,全年各季气温的日较差为13~16.5℃,均处于国内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br>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间,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区多于650毫米。尤其受地形影响较大的南界秦岭山脉北坡,其降水量一般可达700~1000毫米,而深居内陆的西北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其降水量却不足150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南北降雨量之比大于5,这是我国其他河流所不及的。 [7]  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雨季。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盛夏7~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总量的四成以上。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十分悬殊,年降水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1.7~7.5,变差系数Cv变化在0.15~0.4之间。 [7]  四、湿度小、蒸发大<br>黄河中上游是国内湿度偏小的地区,例如吴堡以上地区,平均水汽压不足8百帕,相对湿度在60%以下。特别是上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龙羊峡以上地区,年平均水汽压不足6百帕;兰州至石嘴山区间的相对湿度小于50%。 [7]  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很强,年蒸发量达1100毫米。上游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国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最大年蒸发量可超过2500毫米。 [7]  五、冰雹多,沙暴、扬沙多<br>冰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统计,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和内蒙古境内全年冰雹日数多超过2天,其中东经1000以西的广大地区多于5天,特别是玛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区多达15~25天,成为黄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区域,也是国内的冰雹集中区。 [7]  沙暴和扬沙主要由大风所引起,并且与当地(或附近)的地质条件及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据统计,流域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及陕北地区,由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均在30天以上,区域内又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全年沙暴日数大多在10天以上,扬沙日数超过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达30~50天,扬沙日数超过50天。此外,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黄的河南省境内,还各有一个年沙暴或扬沙日数超过20天的区域,后者主要与黄河较大范围沙滩地的存在有关。 [7]  六、无霜期短<br>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7]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其无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7] == 河流水系 编辑== === 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全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
 
黄河流域内人均水量59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立方米,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合沙量为35千克/立方米,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 黄河源===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10]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10]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0]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10] === 干流===
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段。
 
一、上游
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 [11]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有众多的泉群,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冬季不结冰不断流,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及北纬35°01′18″。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缓缓东北流入约古宗列。约古宗列是一个海拔4500米左右的盆地,东西长20余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盆地西部是雅拉达泽山,北部是扎尕喀州山,东南部是洋咯拉折山,盆地内散布着众多的水泊,水泊间为水草丰美的沼泽草甸,历来就是当地牧民的冬季牧场。每当春回大地,盆地里碧草如茵,百花吐艳,景色更加绚丽,所以,藏族同胞亲切地称这个盆地叫约古宗列,意即“炒青稞的浅锅”。 [11]  穿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蜿蜒东北行,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长18公里)进入玛涌。玛涌即黄河滩,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黄河滩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星宿海实际并不是海,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10多公里,是一片辽阔的草滩和沼泽。滩面海拔高程4350米左右。滩内有大小各异的水泊密布,大的数千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平方米,水泊水深一般1米左右,四周生长茂密的杂草,夏秋百花盛开,藏语称它为“错岔”,意思是花海子,水泊在夕阳照耀下,灿若群星,星宿海即由此而得名。 [11]  黄河流经星宿海,先后接纳西北方向流来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来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继续东行约20公里,穿过一段低矮的谷地和沼泽草甸,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这两个湖泊海拔高程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出鄂陵湖东行65公里流经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黄河干流上第一座水文站——黄河沿水文站即设于此地。黄河沿以上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亿立方米,平时河面宽30~40米,俨然已是一条大河了。 [11]  玛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长2211.4公里,水面落差2985米,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地质条件复杂。龙羊峡以上,大部位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的首部,龙羊峡以下受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控制,地壳扭曲,褶皱发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东西向的大山。黄河流经这些山谷或沿着较大断裂发育,其水流方向多与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宽忽窄,出现川峡相间的河谷形态。见表1-2。 [11]  
沿河川地大小不一,川地河段一般长数十公里,短的有7~8公里,长的可达200~300公里。川地周围高山环绕,构成一个个小盆地,气候较山地温暖,土地肥沃,引黄河水灌溉方便,生产条件较好,大都是当地工农业生产基地,很多县城如达日、贵德、尖扎、循化、靖远都设在川地中。西北名城兰州市也是位于皋兰川上。
 峡谷河段也长短不一,险峻不同,短的仅数公里,长的可达200公里,峡谷总长约占该河段的40%。峡谷两岸通常是陡峭的山崖,高出河面百余米至600~700米不等,河面宽仅30~50米,下段河谷稍宽,约200~300米。最长的峡谷是拉加峡,位于青海、甘肃交界的玛曲、玛沁、同德县境,由许多连续的峡谷组成,全长216公里,上下口落差588米,蕴藏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最窄的野狐峡,长33公里,左岸为40~50米高的石梁,右岸为峭壁,高达100米,两岸岸距很小,河宽仅10余米,从峡底仰视,仅见青天一线。比降最陡的峡谷是龙羊峡,位于青海省共和、贵德县境,峡长38公里,落差235米,纵比降6.1‰。 [11]  河段内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水电站及水利枢纽,正在建设李家峡、大峡水电站。黄河开发建设,对促进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990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水面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本河段开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渐折向东流,到河口镇则又转向南流,构成为著名的“黄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黄河流经富饶的宁夏平原,河道长317公里,河宽400~3000米,比降为4.5‱,河床由砂卵石组成。石嘴山至磴口,黄河穿行于乌兰布和沙漠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河长88公里,比降2.9‱,河床缩窄,局部地段有砾石基岩出露,水面宽300~700米,河道两岸沙丘起伏,一望无际。磴口至河口镇,黄河蜿蜒于内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长585公里,河宽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缓慢,是弯曲型的平原河道。河段内已建成青铜峡、三盛公两座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灌区、内蒙古三盛公灌区是荒漠中的两大绿洲,也是重要的农业基地。河段内右岸高地为地形稍有起伏的平缓荒漠和干旱草原,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 [11]  本河段支流汇入较少,河道微有淤积。洪水主要来自兰州以上,为了保护平原免受洪凌灾害,宁夏、内蒙古境内均修有堤防。 [11]  
二、中游
黄河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中游河段长1206.4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 [11]  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比降为8.4‱。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构成峡谷型河道。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之称晋陕峡谷。 [11]  
晋陕峡谷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与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构造较简单。河谷出露的基岩,除上段万家寨至天桥和下段禹门口附近为寒武、奥陶系灰岩外,其余多为二迭、三迭系砂页岩。这段河道与上游弯曲的川峡相间型河道相比,有很大不同。本河段河道比较顺直,河谷谷底宽,绝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宽谷但无大的川盆地。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支流水系特别发育,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条。本峡谷段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15%。区间支流平均每年向干流输送泥沙9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 [11]
晋陕峡谷河段,碛流较多,下段的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壶口瀑布左岸位于山西吉县,右岸位于陕西宜川县。黄河由250~300米宽的水面,骤然束窄,从17米的高处,跌入30~50米宽的石槽里,像一把巨壶注水,故有“壶口”之名。洪流奔腾澎湃,景色极为壮观。壶口瀑布是由于地壳运动,发生断裂而形成。河水经年累月对河床下切,“溯源侵蚀”使瀑布跌坎由龙门附近不断向上游后退。 [11]  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这里形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龙门山与右岸的梁山隔河对峙,使河宽缩至100米左右。滚滚河水夺门冲出,气势磅礴,诗人李白留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绝唱。龙门,相传是大禹所凿,《水经注》载“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禹门口下游有一座石岛横卧河中,名曰“水面石舟”,上刻有“龙门”二字,字大如斗,遒劲有力。水面石舟左边为黄河流路,右边为黄河大水时分流处,宽约50米,名曰骆驼巷。元代在这里建有禹王庙,后代屡有修葺,庙宇、楼阁、栈道,组成宏伟的禹王庙建筑群。可惜这些珍贵的建筑,在日军侵华期间被破坏殆尽。 [11]  龙门是连接晋陕交通的古道渡口,历史上靠木船摆渡。解放前建有铁索桥,西安~侯马的铁路和公路,都在此通过,建有现代化的桥梁,面貌发生了彻底变化。 [11]  黄河出晋陕峡谷,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公里,落差52米,比降4‱。河谷宽3~15公里,平均宽8.5公里。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达600平方公里。滩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游荡性河道。禹门口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汇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11] 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356公里至河南郑州市桃花峪,落差231米,平均比降6‱。其中,三门峡以上113公里的黄土峡谷,较为开阔。三门峡以下至孟津151公里,河道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最后的一个峡谷段,界于河南、山西之间,故称晋豫峡谷。谷底宽200~800米,出露基岩除三门峡为闪长玢岩,八里胡同为石灰岩外,其余多为三迭、二迭系砂页岩层。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常见的暴雨中心。暴雨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产生的洪水来势猛,洪峰高,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风岭,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11]  
三、下游
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面积的3%,河道长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缓,平均1.11‱。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河道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 [11]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呈上宽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兰考东坝头河段长136公里,系明清河道,两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历史。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长236公里,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后才逐渐修筑堤防。陶城铺以下系大清河故道。 [11] 桃花峪~高村河段长206.5公里,两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宽达20公里,河道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由于水流受胶泥嘴、险工和高滩崖的制约,河道形成若干节点,对河势有一定的控导作用。过去由于主槽摆动,造成严重的滩地坍塌。据调查1949~1958年郑州至孙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滩地53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在高村以上。 [11] 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165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摆幅及速率,较游荡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属于游荡性河道与弯曲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性河段。经过整治,河槽已渐趋稳定。陶城铺至利津河段,长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防护段长占河长的70%,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属于弯曲性河道。 [11]  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滨海区海洋动力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 [11]  由于黄河将大量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大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填海造陆,塑造了黄河三角洲。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随之改道变迁。历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1949年后曾经三次有计划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长也不断变化。90年代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经清水沟后逐步淤积塑造的新河道。近40年间,黄河年平均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10亿吨,年平均净造陆面积25~30平方公里(河口淤积扣除三角洲海岸蚀退)。黄河入海河道淤积延伸,造成黄河溯源淤积,其影响可上溯到济南以上,是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黄河泥沙填海造陆,使三角洲土地面积逐渐扩展,并为滨海石油开采创造了有利条件。 [11] === 主要支流===
一、白河和黑河
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白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 [12]  
二、洮河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12]  
三、湟水
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 [12]  
四、大黑河
大黑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流域内盆地面积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北东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 [12]  
五、窟野河
窟野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于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8706平方公里。据温家川水文站1954~1980年实测资料统计,年径流量7.4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36亿吨,平均含沙量高达182公斤每立方米,是黄河平均含沙量的6.4倍,流域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高达1.56万吨,中下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每平方公里竟高达2~3万吨,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泥沙颗粒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占总沙量的60%,因此,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严重影响。 [12]  
六、无定河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条多沙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北麓定边县境,流经内蒙古伊克晤盟乌审旗境,流向东北,后转向东流,至鱼河堡,再转向东南,于陕西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据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实测资料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12]  
七、汾河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流经太原和临汾两大盆地,于万荣县汇入黄河,干流长710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地跨47个县市,人口917万,耕地1760万亩,分别占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浇地719万亩,占全省44%。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太原、榆次、临汾、侯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两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12]  
八、渭河
渭河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西起乌鼠山,东至潼关,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岭,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为黄河最大支流。按华县及(氵状)头水文站测验资料合计,渭河年径流量100.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34亿吨,分别占黄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黄河输送水、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流域范围包括陕、甘、宁三省区的87个县市,人口2406万,耕地5867万亩,分别占黄河流域人口的28.5%和耕地的30.4%。宝鸡峡以东地区是有名的关中平原,大型灌区集中连片,大中城市很多,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12]  
九、洛河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境,至河南省巩县境汇入黄河,河道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42公里,流域形状狭长。据黑石关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3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18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3公斤每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2万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黄河的多水支流之一。流域范围包括陕西、河南两省21个县市,总人口569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301人。 [12]  
十、沁河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而南,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陟县南流入黄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12]  
十一、金堤河
金堤河发源于河南新乡县境,流向东北,经豫、鲁两省,至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入黄河。滑县以下干流长158.6公里,是一条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黄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沟和孟楼河等。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呈狭长三角形,面积4869平方公里,总人口288万,耕地530万亩。 [12]  
十二、大汶河
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由东向西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干流河道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098平方公里。习惯上东平县马口以上称大汶河,干流长209公里,流域面积8633平方公里;以下称东平湖区,流域面积(不包括新湖区)465平方公里. [12] === 主要湖泊===黄河是由许多个湖盆水系演变而成的,到目前为止残留下来的湖泊较大的只有3个,它们是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东平湖。 [13]  
一、扎陵湖和鄂陵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为构造湖,是由古代的大湖盆演变而成的。大约在上新世末,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大规模隆起,青藏高原在隆起过程中,因差异运动沿断裂带出现湖盆的相对下沉,奠定了湖泊的基础。早更新世,湖盆范围大一倍多,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初,以鄂陵湖为中心,湖盆继续相对沉降。那时茫尕峡以下的地区和扎陵湖、鄂陵湖还是统一的水体。晚更新世以来,盆地仍以鄂陵湖为中心继续相对沉降,统一的湖泊逐渐“解体”,扎陵湖和鄂陵湖在这时已完全分离,湖边还分出许多小的湖泊,到目前为止,尚保留有70多个。这些小湖与大湖之间,一般被砂砾石自然堤隔开,湖体下沉、湖面退缩的痕迹十分清楚。扎陵湖和鄂陵湖是国内海拔较高的淡水湖。 [13]  
二、东平湖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地处山东梁山、东平和平阴三县交界处,北临黄河,东依群山,东有大汶河来汇,西有京杭运河傍湖直接入黄。 [13] == 社会经济 编辑== === 经济概况===
据1990年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
 
黄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重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全国八个规模巨大的炼铝厂,黄河流域就占个。
=== 防洪保护区===
据1990年资料统计,12万平方公里’的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共有人口78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耕地面积10699万亩,占全国的7.5%。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之一,粮食和棉花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7%和34.2%,农业产值占全国的8%。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自然资源 编辑==
黄河流域土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
 
流域内现状有耕地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的“能源流域”。例如,位于河口的胜利油田,为中国的第二大油田。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1990年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其中具有全国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硅质原料、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 渔业资源 编辑==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句、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据《黄河鱼类志》记载,黄河水系(包括支流)至少有土著鱼类177种。 [14]  
黄河主要渔获物种类也有变化,干流中的鱼类,历史上以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国内,进入二十一世纪产量已明显下降。60年代以前中游陕晋河段鲤鱼在渔获产量中占60~70%,居渔获物组成的首位,据81~82年对陕西黄河港口段渔获的调查近十多年的变化,渔获物中鲤鱼仅占21%,而以鲶鱼取代主要地位,占41.1%;其次为黄颡鱼,占26.3%。1983年对山西省平陆县黄河干流渔获物调查,其中鲤鱼仅为20%,而鲶鱼则多达60%,成为主要渔获物。下游山东段50年代初鲤鱼在总产量中占50~70%,到60年代则下降为15%,至81~82年据调查又降低仅占7.1%。黄河主要流经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的状况为:除青海省一直没有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6964人,83年降为11320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3.0%及2.1%;兼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4843人,83年增为25873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8.9%及5.7%。30多年来,黄河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资源数量下降幅度很大,其渔获群体的组成也起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初调查黄河潼关港口河段渔获物中的鲤鱼,多数为3龄,平均每尾0.7公斤的个体占44.7%,其次为4龄,平均体重1.5公斤的个体占28.4%。
 
主要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作业所使用的渔具渔法, 为上、中游以刺网为多,也有地拉网,刺网有单层及三层之分, 以三重流刺网效率较好。另外还有滚钓、钓钩及卡子等种类来多,在中游地带仅四、五种。
 
渔区特性:上游: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8种;中游:鲤、鲫、鲶鱼;下游:刀鲚、鲤、草鱼、鲶鱼。
== 流域简史 编辑==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半坡氏族是中国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是中国大地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区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光照足、高温、降水丰沛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 治理规划 编辑== === 治理成就===
治理黄河,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鲧、禹治河,随后创建了堤防,秦代已统一了下游堤防体系。西汉贾让、东汉王景、元代贾鲁、明末潘季驯和清代的靳辅、陈潢等,对防洪的理论和实践均有重要贡献,其中以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略影响最大。近代水利学者李仪祉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张在上中游广修水利,植树造林,建拦洪水库;在下游整治河槽,淤滩冲槽和开辟减河排洪。德国水利学者H.恩格斯多次为黄河进行河工模型试验。较早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战国时期在当时的黄河支流漳河上兴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后历代修建的著名灌区有郑白渠、汉延渠、唐徕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泾惠渠灌区等。历史上黄河水运也曾一度较为发达,盛极时,可南达江淮、北通蓟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就着手提高黄河下游防洪能力,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规划研究。1954年10月提出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①通过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拦蓄洪水和分滞洪水工程,改进暴雨洪水预报与防洪调度等措施,初步建成了防洪体系。②全流域共建成了各类水库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70多座;建成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80多处,装机容量约260万千瓦。干流上已建骨干工程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七座。在建的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1988年开始发电)。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1200万亩增至近7000万亩。流域内工农业及城市用水已达270多亿立方米,约占地表水资源的1/2,1972年后,还曾先后5次向天津市送水约16亿立方米。③在黄土高原开展了以造林、种草、梯田、淤地坝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作,至1985年初步治理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④流域内广泛利用洪水、泥沙,如引洪漫地、高含沙水流灌溉、用挖泥船放淤加固大堤等。
=== 存在问题===
①下游防洪任务仍很艰巨。在三门峡水库控制上游洪水的条件下,花园口仍有发生40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远超过现有堤防抗御22000立方米/秒的能力,而且堤防还必须随河道淤积而不断加高。②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与经济基础薄弱。防治水土流失,开发当地煤炭和有色金属等资源,振兴当地城乡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③水资源不足。黄河水量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输沙入海,可供工农业引用的数量有限。黄河调节能力较低,有些河段水质又受到污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锐。今后随着工农业用水增多,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势必更加突出。流域内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开发进程。部分河段还要考虑恢复和发展航运。
=== 规划===
有关黄河治理规划的主张很多,对上游开发水电,上中游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下游巩固堤防及河口地区要有计划治理等看法基本一致,但对如何处理洪水泥沙则有不同见解,主要有:①着眼于上中游,如加强多沙粗沙区的治理,或把水、沙、洪全部用于灌溉和改造沙漠;②兴建中游干流大水库,在峡谷修建高坝以削洪拦沙,或主张采用调节水沙,高浓度输沙,蓄清排浑等运用方式,做到既保存水库有效库容,又使下游淤积减少;③在中下游大面积放淤和固堤,以利用洪水泥沙;④黄河下游改走新道;⑤引长江水冲刷下游河道;⑥下游多口分流,把水沙分散在郑州以东的黄河两岸。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黄河现状,治理开发黄河的规划指导思想是除害兴利,综合利用,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主要任务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缓解黄河下游洪水威胁;防治水土流失,逐步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沙和水能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四方面。
=== 下游防洪===
继续巩固堤防险工、整治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小浪底工程建成后,配合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可大大提高下游防洪标准,下游凌汛威胁亦可基本解除。水库拦调水沙的作用,可使下游河道在二三十年内不淤积抬高,为其他减沙措施的实现争取缓冲时间,干流龙门、碛口和沁河河口村水库,也规划陆续兴建。共同控制洪水泥沙,形成防洪体系,加强防洪安全。
=== 合理开发===
黄河水量利用率虽已较高,但平均每年入海水量仍有300亿立方米,其中非汛期为100多亿立方米,尚可进一步开发。关键是要从全河出发,在上中游增建有较大调节能力的水库,协调平衡各方面对水资源的利用要求。龙羊峡至黑山峡河段可开发水电1300万千瓦,托克托至桃花峪河段可开发水电630万千瓦,优先安排这两河段的建设项目。
 
规划在干流龙羊峡至桃花峪河段布置约30级枢纽工程,其中骨干工程有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龙门、三门峡、小浪底等7座,共有库容850亿立方米,可长期保留有效库容400亿立方米以上。7库联合运用将能有效控制黄河的水、沙、洪,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结合黄河的治理开发,应提高黄河水系的通航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预测21世纪用水量将显著增加,需考虑从长江调水接济。
=== 水土保持===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多途径利用洪水泥沙,以收灌溉与肥田的实效;确定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方向,做好农林牧水各种治理措施的配置;坚决防止各项建设与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强粗沙地区的建设,已定为重点治理的有皇甫川、无定河、三川河等,还要加强煤田所在地区的窟野河等支流的治理。黄河其他支流,要根据抗旱、防洪与发展生产的需要,修建各种功能的水利工程,并开发约300万千瓦的水电资源。
为维护黄河禁渔秩序、打击非法捕捞行为,5月30日至6月3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在沿黄9省区同步进行了为期5天的黄河禁渔交叉联合执法和督查工作。
==参考文献==
12,3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