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汪曾祺

增加 1,54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汪曾祺 | 图像 = [[File:汪曾祺.jpg|缩略图|汪曾祺]]|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7a6f4be5ac6009d4.jpg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354013-5589477.html 来自央视网]]]| 出生日期 = 1920年3月5日 | 出生地点 = 江苏省高邮市| 逝世日期 = 1997年5月16日 | 国籍 = 中国| 民族 = 汉族| 职业 = 散文家、戏剧家 、小说家 | 主要作品 = 《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 等 }} <p style="text-indent:2em;">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汪曾祺初 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 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 在短篇小说创作 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 颇有成就 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 对戏剧与民间 文艺 》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也有深入钻研 </p >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基本信息本名 <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秋, 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
民族族群汉族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
出生地江苏省高邮市《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p >    == 求学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2年秋、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正读高中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菁中学,并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 盐城临时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因战争而打乱。汪曾祺就这样勉强读完中学。后战事日紧,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他 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 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p >  == 解放前夕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 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 沈从文 ]]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 等。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秋,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经李健吾先 介绍,到民办致远中学任教师两年,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这期间,写了《鸡鸭 名家》、《戴车匠》等小说。</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初春,汪曾祺离开上海到北京,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助教的施松卿会合,临时借住在北京大学。失业半年后,才在北京历 史博物馆找到工作。</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1月31 ,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汪曾祺报名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武汉被留下来参与接管 文教单位,后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学当副教导主任,干了一年。</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4月,汪曾祺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汪曾祺 作品8篇:《复仇》、《老鲁》、《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和《邂逅》。5月,与施松卿结婚。</p >  == 解放时期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0年,北京市文联成立。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4年,汪曾祺创作出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后获北京市戏剧调演一等奖。秋,调离北京市文联,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 间文学》编辑。</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因这篇短文受到批评,但并未划定为右派。</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8年夏,被补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p >1920年3月5日  <p style="text-indent:2em;">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动,暂留农科所协助工作。</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1年春,农科所让汪曾祺到设在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可惜画稿毁于"文革"中。</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年底,汪曾祺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3年,《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这是汪曾祺的第二个作品集。</p >   <p style="text-indent:2em;">1964年,汪曾祺等人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执笔改编同名京剧,由北京京剧团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等党 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祝贺演出成功。</p >   <p style="text-indent:2em;">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但1968年迅速获得"解放"。</p >
逝世 <p style="text-indent:2em;">1970年5月21 ,汪曾祺因参与京剧《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p >1997年5月16日 ==晚年岁月 ==
主要 <p style="text-indent:2em;">1977年,民间文学论文《花儿的格律》发表,这是汪曾祺"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 作品《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 等。</p >
主要成就
《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职业散文家、戏剧家 、小说家<p style="text-indent:2em;">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汪曾祺深受鼓舞,创作热情逐渐高涨。</p >
目录
1人物生平
2历史评价
3亲属成员
4主要作品
5文学特点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求学经历
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汪曾祺
汪曾祺
1932 <p style="text-indent:2em;">1979 秋、 ,小说《骑兵列传》在《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这是 汪曾祺 在"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 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 </p >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正读高中二年级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南菁中学,并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秩序都因战争而打乱。汪曾祺就这样勉强读完中学。后战事日紧,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他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
1939 <p style="text-indent:2em;">1980 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 小说 文聚 受戒 杂志,并不断 杂志上 《北京文学》10月号 发表 诗歌、小说 </p >
折叠解放前夕
汪曾祺
汪曾祺
1944年,为生活计,汪曾祺在昆明北郊观音寺的一个由联大同学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当教师,在两年的教学期间,汪曾祺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后由沈从文推荐给郑振铎在上海主办的《文艺复兴》杂志发表。此外,还写了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这期间汪曾祺与同在中国建设中学任教的施松卿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
1946年秋 <p style="text-indent:2em;">1981年1月 汪曾祺由昆明到上海 《异秉》在《雨花》发表。4月 经李健吾先生介绍,到民办致远中 《大淖记事》在《北京文 任教师两年,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 》发表 。这 期间 一年汪曾祺的佳作连续发表 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 小说 创作日趋
1948年初春 活跃。10月,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 ,汪曾祺 离开上海 北京,与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助教 阔别多年 施松卿会合,临时借住在北京大学。失业半年后,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工作 故乡访问 </p >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汪曾祺报名参加"四野"南下工作团,在武汉被留下来参与接管文教单位,后被派到第二女子中学当副教导主任,干了一年。
1949年4月 <p style="text-indent:2em;">1982年 ,汪曾祺 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 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不断。1983年 该书收入 汪曾祺 初期 的创 品8篇:《复仇》 更趋活跃,在全国各地发表小说 《老鲁》 散文 《艺术家》、《戴车匠》、《落魄》、《囚犯》、《鸡鸭名家》和《邂逅》。5月,与施松卿结婚 评论等近20篇 </p >
折叠解放时期
汪曾祺
汪曾祺
1950年,北京市文联成立。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54 <p style="text-indent:2em;">1985 年, 汪曾祺创 在年初结束的中国 出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后获北京市戏剧调演一等奖。秋,调离北京市文联,到中 家协会第四届全 民间文艺研究 代表大 任《民间文学》编辑 上当选为理事 </p >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因这篇短文受到批评,但并未划定为右派。
1958年夏 <p style="text-indent:2em;">1987年2月26日 被补划为右派 汪曾祺在京入党。4月16日 下放张 汪曾祺随中国作 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代表团赴云南访问。10月,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汪曾祺
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结束劳 赴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 动, 暂留农科所协助工作 历时三个多月 </p >
1961年春,农科所让汪曾祺到设在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一套马铃薯图谱,可惜画稿毁于"文革"中。
1961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 用毛 小说无新作,间或发表些散文、随 写出了《羊舍一夕》。年底,汪曾祺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 </p >
1963年,《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这是汪曾祺的第二个作品集。
1964年 <p style="text-indent:2em;">1989年1月 汪曾祺等人根据沪剧 芦荡火种 北京文学》与台北《联合文学 执笔改编 采取 名京剧 步行动 由北京京剧团演 同时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祝贺演出成功 汪曾祺作品专辑 </p >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汪曾祺即因"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但1968年迅速获得"解放"。
1970年5月21 <p style="text-indent:2em;">1990年2月24 日,汪曾祺 因参与京剧 写散文 沙家浜 七十抒怀 的修改加工有贡献,而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 </p >
折叠晚年岁月
1977年,民间文学论文《花儿的格律》发表,这是汪曾祺"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汪曾祺深受鼓舞,创作热情逐渐高涨。
1979年 <p style="text-indent:2em;">1991年5月 小说《骑兵列传》在 人民文学 蒲桥集 第11期发表,这是汪曾祺在"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汪曾祺汪曾祺</p >
1980年,小说《受戒》在《北京文学》10月号发表。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4 <p style="text-indent:2em;">1992年4 月, 散文集 大淖记事 旅食集 在《北京文学》发表。这一年汪曾祺的佳作连续发表,小说创作日趋活跃。10月,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汪曾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 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p >
1982年,汪曾祺新作不断。1983年,汪曾祺的创作更趋活跃,在全国各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近20篇。
1985年 <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6月 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 年初结束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p >
1987年2月26日,汪曾祺在京入党。4月16日,汪曾祺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云南访问。10月,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汪曾祺赴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历时三个多月。
1988 <p style="text-indent:2em;">1995 小说无新作 应台湾《联合时报》邀请 间或发表些散 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 、随笔 学问题座谈会" </p >
1989年1月,《北京文学》与台北《联合文学》采取同步行动,同时出汪曾祺作品专辑。
1990年2月24日 <p style="text-indent:2em;">1996年12月 汪曾祺写散文《七十抒怀》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汪曾祺汪曾祺</p >
1991年5月,《蒲桥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1992年4月 <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 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终年77岁 [1]</p >
1993年6月,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春,应台湾《联合时报》邀请,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文学问题座谈会"。== 历史评价 ==
1996年12月 <p style="text-indent:2em;">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 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 终年77岁 修炼成老精 "[12](贾平凹评)</p >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
汪曾祺
汪曾祺
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2](贾平凹评)
<p style="text-indent:2em;">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3](中国作家网评)</p >
3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