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黃薑

增加 1,54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黃薑 (Turmeric / Curcuma longa) 又稱薑黃,是薑科薑黃屬植物
[[File:黃薑05.jpg|300px|缩略图|左|黃薑[https://www.sohu.com/a/228339890_100146770 照片來自]]]
薑黃是咖哩的主要香料,亦常被中醫用作醫學食療。它的主要成份是薑黃素 (Curcumin),對降血脂、抗氧化、抗發炎、抗動脈粥樣硬化等都有顯著的食療價值。不過由於薑黃素不溶於水,所以建議進食時配合奶類、橄欖油或椰子油等脂肪幫助溶解,或在進食薑黃同時吃下含胡椒素 (Piperine) 的黑胡椒,亦可促進薑黃素的吸收!<ref>黃薑,黃薑不是薑</ref> <ref>[https://www.ztore.com/tc/infozone/%E9%BB%83%E8%96%91%E4%B8%8D%E6%98%AF%E8%96%91黃薑,黃薑不是薑]</ref>
黃薑雖然是天然的藥膳,但所謂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食用時仍然需要小心份量。以下是我個人的簡單食譜分享,當我喉嚨痛、胃痛或腹脹時,我會沖一杯黃薑茶緩解一下,它的功效真的很令我驚訝!而且晚上睡前喝會睡得更好。
自古以來,黃薑一直被稱為具有藥用性質的「金香料」。 黃薑中的主要化合物薑黃素是這種香料中的活性成分。 它具有很出色的抗炎作用,同時是很強的抗氧化劑。 但是,薑黃素很難被吸收到血液中。 它有助於消耗黑胡椒,因為它含有一種叫胡椒鹼的天然物質,可以提高了2000%的薑黃素吸收。 <ref>[https://www.ztore.com/tc/infozone/%E9%BB%83%E8%96%91%E4%B8%8D%E6%98%AF%E8%96%91 黃薑,黃薑不是薑]</ref>  
==種植黃薑的條件==黃薑 ,是盾葉薯蕷 繁殖方法有四種 速成 即種子繁殖、 亦叫火藤 狀莖繁殖、株芽繁殖和組織培養繁殖 目前 屬薯蕷科薯蕷屬的一種,為 採用根狀莖繁殖和 年生草質藤本作物。黃薑從發芽到 種子 繁殖兩種方法 成熟,一般一年即可完成一個生活周期
== 黃薑整個生長期內適宜的溫度為15—30℃,種子萌芽的適宜溫度為20—25℃,根狀芭萌芽的適宜溫度為10—18℃,莖葉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8—28℃,根狀莖膨大的適宜溫度為20—28℃。根狀莖貯藏的適宜溫度為5—7℃。黃薑整個生長期要求年降雨量600—1500毫米。萌芽出苗期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0—80%,莖葉旺盛生長期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為65—75%,根狀莖膨大期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為60—70%。土壤水分過少,會影響生長,水分過多,會造成黴爛和降低品質。野生黃薑生於林下,雖有耐陰習性,但從近年人工 栽培 技術:==情況看,整個生長期內需有充足的陽光,才有利於光合作用,提高產量和品質,一般適宜的年日照數為1750—2000小時。黃薑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在一些較差的土壤上種植也能獲得一定收益。但以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土質疏鬆、通透性能的土壤為好。過於粘重的土壤排水通氣性差,不利於根狀莖的伸長與膨大,過沙的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差。對土壤酸鹼度的要求一般PH值在6—8之間為好。
黃薑的繁殖方法有四種,即種子繁殖、根狀莖繁殖、株芽繁殖和組織培養繁殖。目前多採用根狀莖繁殖和種子繁殖兩種方法。<ref>[http://www.aptcm.com/APTCM/medinfo.nsf/ByUNID/ 種植黃薑需要什麽條件,亞太中醫藥網]</ref>
==栽培技術:===== (一)土地準備  ===    黃薑選擇土層深松的山地,以沙壤為宜。整地前,每畝施豬牛欄肥或堆肥3000公斤左右。熟地耕翻1~2次,坡地可按等高撩壕方式整廂。 (二)播種方法
===(二)播種方法===
1、播籽育種:一般採用田間空地育苗。播種期宜在3月下旬~4月中旬進行,種籽拌細沙或肥土播種,要淺播淺蓋,並覆草保墒,約25~30天出苗。
黃薑每畝種植8000~10000株左右(肥田稀,瘦田密);播種時間,可以選擇春播(2~3月)和冬播(11~12月),以冬播為佳;種植深度8~10釐米,覆土厚度6—8釐米。
=== (三)田間管理===
1、適時追肥:在黃薑苗期(4月下旬)每畝噴施尿素2公斤,初花期(5月下旬~6月上旬)每畝追施硫酸鉀6公斤、尿素2公斤。
7、化學調控:在6月間黃薑營養生長期7、8月間黃薑根莖膨大期,每畝選用多效唑150克或縮節安4克,兌水50公斤噴霧,可控苗促薑、增加葉厚、提高產量。
=== (四)採收加工===
黃薑一般在每年秋末(即11月份)枯萎期採挖為宜。如果鮮薑不能馬上出售出去,可去掉泥土(切忌水洗,以免皂素流失)後,切片曬(涼)乾,以利保存和運輸。<ref>[http://www.aptcm.com/APTCM/medinfo.nsf/ByUNID/9CFD57C54D81387748256C90003C0D80?opendocument 栽培技術,亞太中醫藥網]</ref>
31,5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