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陆逊

增加 7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陆逊.jpg|220pxthumb | 有框|右400px |[http://hiphotos.baidu.com/%BD%B9%B1%A4%B5%C4%C3%A8%C3%A8/pic/item/ff6c74d5e1f16599a044df0a.jpg 图片来源]]]
<big><big><big>'''陆逊'''</big></big></big>
''' 陆逊 ''' ,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 [[ 孙权 ]] 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 [[ 荆州 ]] 。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 [[ 刘备 ]] 。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 [[ 孙登 ]] 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 孙和 ]] [[ 孙霸 ]] 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陆逊家族,为江东大族。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
陆逊出生在 [[ 华亭 ]] (今上海市松江区),少年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 [[ 陆康 ]] ,在其任所舒县读书。
兴平元年(194年),因 [[ 袁术 ]] 和陆康不和,袁术派遣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坚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后月余,他就病逝,此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吴郡。 [[ 陆康 ]] 的幼子、陆逊从父 [[ 陆绩 ]] 比陆逊小六岁,所以陆逊帮他支撑门户。
当时的吴县人士中,陆绩和 [[ 顾邵 ]] 以博览书传最为知名,陆逊、 [[ 张敦 ]] [[ 卜静 ]] [[ 吾粲 ]] 次之。
[[ 孙策 ]] 死后,孙权继领其众,为将军,招纳俊秀,聘求名士。建安八年(203年),陆逊二十一岁时,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历仕东、西曹为令史,主持文秘工作;后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宁)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缓和了灾情,因此深得民心。
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一带也有很多隐匿人口。陆逊上书孙权陈述征讨的利益,请求让他去招募,当时会稽有山贼大帅潘临,造反多年,官府无法平定。陆逊便招兵进讨,终将其平定。时陆逊手下已有二千余人。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陆逊向孙权建议说:“当今英雄各据一方相持争雄,豺狼般的敌人窥测时机,要战胜敌人平定战乱,没有大量的人马不能成事,而山寇与我们怀有旧怨,依山据险。我们的内乱尚未平定,就难以图谋远方敌人,应当扩充军队,挑选精锐兵卒。”孙权采纳其建议,任命他为身侧的帐下右部督,统领帐下亲卫部队,授给陆逊棨戟,让他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
同年, [[ 费栈 ]] 被曹操策反,在丹阳煽动山越起事,充当曹军内应,配合曹军。孙权命陆逊率兵前往征伐。时费栈人多势大,陆逊带去的兵马较少,敌我悬殊。但陆逊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里派人潜入山谷吹号击鼓等疑兵之计,很快击破费栈武装。勒令各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精兵万余,使东吴统治得以加强和巩固。之后,陆逊回驻芜湖(今安徽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这时上表告陆逊违法征用民众,所辖区域的百姓受其扰乱而愁苦不堪。陆逊后回都拜见孙权,言谈之间,提到淳于式是好官。孙权问:“淳于式控告你而你却推举他,是什么原因?”陆逊说:“淳于式的心意是想休养百姓,所以控告我。如果我再诋毁他以混淆圣听,此类风气不可长。”孙权说:“这确实是长者才能做到的事,一般人是不能做到的啊。”对其风范甚为佩服。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