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章达

增加 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李章达(1890~1953),字南溟。广东省东莞县人。不到岁,父母双亡,靠叔10父养活。少年时,先进东莞县城的"子曰馆",后进私塾,读四书五经。光绪三十二年(1906)进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宣统元年(1909)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1911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武昌起义。11月,李章达等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学生,与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学生合编在一起,充当黄兴的卫队,驻扎在汉阳昭忠祠总司令部。民国元年(1912)初,李章达自武汉回到广州,跟随朱执信编练与整顿民军,并被派到民军队伍中当教练员。1912年6月,李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在校刻苦学习军事技术。1913年参加广东讨袁(世凯)运动。讨袁运动失败后逃往上海。1917年追随孙中山回广东,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任援闽粤军总参谋部少校参谋,随粤军入闽与北洋军阀作战。是年底南北议和后,赴上
海协助朱执信从事 [[ 《建设》 ]] 杂志的发行工作。1920年底奉廖仲恺委派赴苏联学习,途中在赤塔受战乱之阻折返天津,辗转回到广州。1921年春任粤军第一师工兵营长,后任大元帅府警卫团团长、讨逆军支队长、大元帅府参军。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迁避永丰舰。第二天,李章达随即赶往永丰舰,参加讨陈军事活动。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后,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协助廖仲恺办理党务。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惩吏院委员。1926年4月出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在任期间,他锐意整顿治安。国民政府举兵北伐后,他留守广州,并积极为北伐军招募夫役,输送至北伐前线。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李章达愤然辞去一切职务,举家迁往香港。其间汪精卫曾派陈公博请李参与政事,均遭拒绝。1931年6月,曾赴赣州会见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延锴,力劝他们联合两广势力共同反蒋。后随十九路军赴沪,在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协助蒋光鼐筹划抗击日军的军机事宜。十九路军调赴福建后,他由沪返回香港。1933年1月,李离港赴闽任福建省政府委员、秘书长。1933年11月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惯称福建人民政府)在福州宣告成立。李章达被推选为政府中央委员兼政治保卫局局长。闽变失败后,李避居香港。
1936年5月,沈钧儒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会",随后,李章达等在香港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李章达任主任委员。在此期间,广州市和各地县相继成立"南总广州救亡运动协进会",促使广州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1939年春,李章达被任命为第四战区军法执行中将总监,曾秘密协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活动。1941年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的前身)和创办《光明日报》,发动和团结民主进步人士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45年春节期间,李章达与李伯球等在梅县召开民盟东南干部会议,成立"民盟东南干部会议常设机关"。李被推选为常设机关主任。1946年1月,民盟南方总部在香港正式成立,李章达为主任委员。同年6月23日,与何香凝等知名人士分别致电毛泽东和美国总统杜鲁门,呼吁和平,制止内战。1948年参与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第一届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1949年初,李章达应中共中央的邀请,代表救国会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章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行政委员会委员、广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调整军事指挥机构和军事部署,将全国重新划分为若干个战区,广东划归为第四战区。1938年广州沦陷后,李章达任"广东第四战区游击司令"之职,在深圳设立指挥机构领导工作。不久又被调往韶关,改任"第四战区军法执行监部"的中将军法执行总监。在担任军法执行总监期间,李章达亲手查处了国民党军队中贪赃枉法的案件。他从经手查办的各种案例中,深深感受到国民政府要取信于民,军队要有战斗力,就必须整饬吏治,打击政府和军队中的贪污贿赂、舞弊枉法的行为。
李章达在中国国民党第四战区工作期间,还利用自己的合法地位和各种社会关系,支持和掩护到韶关的中共广东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4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新华南》在韶关出版。中共为了掩敌人耳目,特邀了一些党外人士参加编委会,李章达就是其中的一个。起初,李章达并没有公开编委的名义,只是利用他特殊的身份,支持和掩护《新华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后来,随着 《新华南》虽是 《新华南》编委会的调整改组,李章达正式参加了编委会。在 [[ 《新华南》 ]] 对外公开的该刊编委会成员名单中,李章达的名字居首位。 《新华南》虽是 经登记注册的合法刊物,但经费支出却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捐款和发行刊物所得来维持。李章达不仅是《新华南》的编委成员和撰稿人,而且在捐助经费上也出力颇多。当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时期。李章达能在反共逆流不断加剧的环境中,不怕风险,敢于公开的同共产党站在一起,非常难能可贵。
1939年9月,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第四战区分会在韶关曲江成立,李章达被任命为委员。后来,蒋介石下令一切国民党军职人员必须入党编组,否则严惩不贷。可是李章达早在1933年福建事变时就已声明退出中国国民党,这一次要他重新加入中国国民党,他坚决不干。他找到自己的学生、时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的张发奎,向张发奎表示:如硬是强令重新填表加入中国国民党,自己宁愿辞去军职。张发奎耐心对李章达解释,说此举是蒋介石的旨意,任何人违背不得。最后,李章达以辞去第四战区军法执行监部中将军法执行总监一职了事。他的凛然正气,在当时国民党左派和进步人士中间一时传为佳话。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民盟南方总支部迁到广州。李章达也由香港进入广州,继续担任民盟南总的领导工作。李章达到广州后,一方面设立"南方民盟"新的工作机构,领导盟员开展解放后新的盟务活动,另一方面积极配合解放大军做好广州城市接管工作。1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章达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接着,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李章达又被委任为军管会委员。
1950年8月, [[ 《联合报》 ]] 在广州出版,李章达任联合报社社长。10月16日,广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设立协商委员会,主持代表会议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并负责全省的统战工作。李章达被推选为广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12月30日,中共华南分局决定成立政法、文教、民族事务3个委员会。李章达担任文教、民族事务两个委员会主任。
那时候广东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各种各样的矛盾亟待解决,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巩固,因此李章达的事务繁重。李章达原本体质就较弱,虽然同志们一再劝他多注意休息,但他还是一头扎进了工作中,将一切健康问题置之脑后。1953年冬,李章达病重,到北京进行治疗。一个月后,病情刚稍有好转,他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回广州。两个月后,李章达的病情突然恶化。1953年12月9日,李章达在广州与世长辞,享年63岁。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