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元泰定帝

移除 474 位元組, 5 年前
评价
* [[清朝]]史学家[[曾廉]]《[[元书]]》的评价是:“论曰:周太王以国传王季,设季而无后,则泰伯之子孙遂不可以复承周祀乎?美哉晋王之让,而泰定之立,亦不可不畏之正也。上都告变,惜已无及,然大节亦明矣。故诸凶迁官非有他也,仓卒之间,形格势禁,度权力未足以制其命也。荣宠以诱之,俾喜而懈,稍缓须臾,成备而出,而疾雷不及掩耳矣。呜呼!此帝之所以为权,然岂不果哉!至后纪纲弗振,由不纳张珪、宋本之言,而乱是用长也,累受佛戒,亦梁武之俦乎?”
* [[清朝|清]]末[[民国|民]]初史学家[[屠寄]]《[[蒙兀儿史记]]》的评价是:“至元六年,诏称英宗遇害,正统遂偏,于戏!此惠宗一人之私言也。太子真金嫡子三人,泰定之父晋王甘麻剌最长,次则武仁之父答剌麻八剌,又次为成宗。成宗之立,非世祖本意也。向使储闱符玺之归,果足为大统继嗣之证,则当世祖宾天,诸王大会,成宗曷不径遵遗诏,即位梓宫之前,出受群臣之贺。顾乃迟回三月,必得晋王北面愿事之一言,而大策始定,何也?盖成宗以皇孙出抚北军时,既无王号,又未赐印,世祖用玉昔帖木儿之请,濒行仓卒,授以故太子宝,代一时行军印之用而已。非有告庙册立之礼也。晋王不让,成宗不得立。则所谓正统,宜属晋王之子孙。明史臣王祎言:武宗约继世子孙,兄弟相及。而仁宗不守宿诺,传位英宗,仍使武宗二子出居于外。及英宗遇弑,而明宗在北,文宗在南。嗣晋王于世祖为嫡长曾孙,则求所当立,舍嗣晋王谁归?旧传英宗之弑,晋邸与闻,考之宝录,不得其证。传闻之缪,殊不足信。邵阳魏氏源亦言:成宗无嗣,大统当归,泰定徒以仁宗自怀先入,靖内难而迎立武宗,所谓先入关者王之,非晋王子不当立,而必立答剌麻八剌子也。泰定能讨贼,胜于武、仁杀疑似之宗亲,非武、仁有功社稷,而泰定无功也。泰定践阼,即归周王之妃八不沙于漠北,召图帖睦尔汗于海南,既至京师,厚加赐予。封为怀王,妻以主女。初镇建康,六朝都会;及移江陵,益据上游。泰定之于怀王,有德而无怨也。阿速吉八太子册立已五载,父终子继,名正言顺,大统所在,孰得干之?若谓武宗当日原有传位周王以及英宗之约,则仁宗实背约在前,可以责仁宗,不可以责泰定也。若谓武宗二子,人心所归,泰定当舍子而传侄,何以山后、辽东、关陇、滇、蜀,先后为上都起兵,即河南、湖广,犹必执杀省官,易置郡县长吏,强之而后从。当日讴歌讼狱,不之武宗之子,而之泰定之子,明矣。然则燕帖木儿之为逆臣,怀王之为篡立。不待鲁桓弑隐,已无所逃于《春秋》之诛。况可宽其罪于旺兀察都推刃天伦之后哉!斯狱县之六百年,请断之,以折曲沃桓叔之徒,假托名义者。”<ref>《蒙兀儿史记》卷十三《也孙铁木儿汗本纪》</ref>([[至元 (元惠宗)|至元]]六年为1338年,此处[[至元 (元惠宗)|至元]]为[[元惠宗]]年号){{NoteTag|屠寄原文写作“元统六年”,根据《元史·顺帝本纪》和《新元史·惠宗本纪》,元惠宗使用年号“元统”只有三年(1333年十月至1335年十一月),此外,根据《元史》和《新元史》,元惠宗下诏称“英宗遇害,正统浸偏”,发生在元惠宗至元六年六月,由此可判断此处写作“元统六年”为屠寄笔误,或者印刷时刻版错误,故此处修正为“至元六年” }}
* [[民国]][[柯劭忞]]官修[[正史]]《[[新元史]]》的评价是:“孔子称叔孙昭子之不劳。泰定帝讨铁失等弑君之罪,虽叔孙昭子何以尚之。文宗篡立,欲厌天下之人心,诬蔑之辞无所不至。惜乎后世之君子,不引孔子之言,以论定其事也。”<ref>
4,8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