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FILA斐樂

增加 5,36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Multiple imageInfobox Company | align company_name = right斐乐<br />''Fila, Ltd.''| direction company_logo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f/Fila_logo.svg/400px-Fila_logo.svg.png" width= horizontal"180" >| width company_type = 220[[私人公司|私人]]| image1 foundation = FIFA-logo(2).png1911年在[[義大利]][[比耶拉]] | caption1 location = [[FILA韓國]][[首爾]] <br> 圖片來源 | key_people = [[http://logok.org/fila-logo/ museum of logo尹潤洙]](會長及CEO)| image2 industry = FIFA-logo(1).png[[纺织品|紡織業]]| caption2 products = [[FILA運動鞋]] <br> 圖片來源 、[[服装|休閒服]]、[[时尚配饰|配飾]]| homepage = [http://logokwww.fila.org/com fila-logo/ museum of logo]
}}
'''斐乐'''({{lang-en|'''Fila '''}})是世界知名的[[運動]][[服装]]百年[[品牌]],於1911在[[義大利]]由斐乐兄弟創立,於2003年被「運動品牌國際」(Sport Brands International Ltd.,簡稱SBI)收購後遷到[[美國]][[紐約]],2007年統籌斐乐亞太事務的「斐樂韓國株式會社」(Fila Korea Ltd.)再從SBI手上取得斐乐鞋類及服裝全球業務。在公司會長及CEO[[尹潤洙]]領導下,斐乐現時在全球11個國家設有辦事處。
 
== 歷史 ==
斐樂於1911年在[[義大利]][[阿尔卑斯山]]腳下的小鎮[[比耶拉]]由斐樂兄弟創立,最初為山區居民製造[[内衣]],1923年這所由家族經營的小紡織廠開始擴張,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更名「比耶拉針織廠」(''Maglficio Biellese'')。1942年與「弗拉泰利·斐乐」(''Fratelli Fila'')合併。
 
直到1970年代初期才建立產品開發部門,開始多元化發展,轉向生產運動服飾。1973年在斐樂時任董事總經理恩禮科·弗朗基(Enrico Franchey)的指導下,[[日本]]設計師伊信(Inobu)設計出斐樂的「F-方框」(F-box)[[商標]],紅、藍兩色代表了[[地中海]]陽光和海洋。1974年斐樂開始[[贊助]][[瑞典]][[網球]][[運動員]][[比约恩·博格]](Björn Borg),穿上斐樂的經典幼直條球衣連贏5屆[[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溫網]]錦標,創造傳奇;而[[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Reinhold Messner)於1986年不用[[氧氣]]補給成功獨力登上[[珠穆朗瑪峰]],亦是穿著由斐樂特別設計的高科技登山服裝,逐漸使斐樂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時尚運動品牌。
 
2003年由於公司過度花費,斐樂的義大利東主惟有將公司售予[[美國]][[对冲基金]][[博龙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博龙资产管理]](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新東主以控股公司「運動品牌國際」(Sport Brands International Ltd.,簡稱SBI)持有「斐乐卢森堡」(Fila Luxembourg),後者擁有斐樂品牌及商標全球使用權,惟獨「斐樂韓國」(Fila Korea)以獨立公司透過[[加盟連鎖|特許經營]]方式繼續營運。SBI未能扭轉斐樂的經營弱勢,尤其是[[美國]]市場,斐樂雖然在[[網球]]、[[高爾夫球]]和[[登山運動]]赫赫有名,但在美國最受歡迎的[[籃球]]和[[美式足球]]卻沒有一名[[代言人]],遠遠落後於運動品牌龍頭大哥[[耐克]](Nike)和[[愛迪達]](Adidas)。
 
2007年3月「斐樂韓國」透過控股公司「''Global Leading Brands House''」(簡稱GLBH)與SBI達成協議收購「斐乐卢森堡」的斐樂鞋類及服裝全球業務,交易金額沒有透露,從而擁有斐樂品牌及商標的全球使用權。「斐樂韓國」的會長尹潤洙早於1980年代已成為斐樂在韓國的首名鞋類採購代理,於1991年開始透過[[加盟連鎖|特許經營]]開展零售業務。
 
2009年[[安踏體育]]用3.32億元[[人民幣]]向[[百麗國際]]購入「''Full Prospect''」85%的股權,從而取得在[[中國]]分銷斐樂商標產品和中、港、澳的零售業務,「''Full Prospect''」餘下的15%仍然由「斐乐卢森堡」持有<ref>{{cite news |language=zh-hk |url=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090813/News/ww_ww1.htm |title=百麗3.3億售FILA分銷商予安踏 |publisher=[[明報|''mpfinance.com'']] |date=2009-08-13 |accessdate=2011-11-16}}</ref>。
 
2011年,夥拍{{link-en|未來資產金融集團|Mirae Asset Financial Group}}以12.3億美元現金從{{link-en|財富品牌|Fortune Brands}}手中購入知名[[高爾夫球]]品牌[[泰特利斯]]({{lang|en|Titleist}})<ref>{{cite news |url=https://dealbook.nytimes.com/2011/05/20/fortune-brands-sells-golf-business-for-1-23-billion/ |title=Fortune Brands Sells Golf Business for $1.23 Billion |publisher=The New York Times |date=May 20, 2011}}</ref>。
 
== 贊助 ==
斐樂於1972年首度踏足運動服飾領域便開始製造[[網球]]針織衫,自此與網球界結下不解之緣。斐樂首先[[贊助]][[義大利]]本土球手阿德里亚诺·潘纳塔(Adriano Panatta)和保羅·貝托魯齊(Paolo Bertolucci),而自1974年開始贊助的[[瑞典]]球手[[比约恩·博格]](Björn Borg)更連贏5屆[[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溫網]]及6屆[[法国网球公开赛|法網]]合共11個[[网球大满贯|大滿貫]]冠軍。而[[鲍里斯·贝克尔]](Boris Becker)、[[莫妮卡·莎莉絲]](Monica Seles)和[[吉列爾莫·維拉斯]](Guillermo Vilas)亦一度是斐樂旗下當紅網球球員,[[斯维特拉娜·库兹涅佐娃]](Svetlana Kuznetsova)更是自2000年出道後一直穿著斐樂贊助的服飾。[[金·克萊斯特絲]](Kim Clijsters)於退役18個月後復出,連贏兩屆[[美国网球公开赛|美網]]冠軍,成為自另一位斐樂球手[[伊文·古拉贡]](Evonne Goolagong)以後第二位獲得[[网球大满贯|大滿貫]]錦標的「媽咪」球手,她更於2011年斐樂百年慶典年奪得[[2011年澳洲網球公開賽女子單打比賽|澳網]]錦標。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