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罗庸

移除 21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图像 =
[[File:罗庸.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baike.ssl.qhmsgso.com/t0105abd724f39a7a6f.jpg 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545358&sid=7819451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7545358-7819451.html来自360图片]]]| 图像说明 = 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
| 出生日期 = 1900
| 逝世日期 = 1950 | 国籍 = 蒙古族 | 职业 = 中国著名 古典文学研究 专家和国学家工作者
}}
'''罗庸''', [[ 蒙古族 ]] ,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ref>[[ https://www.zupu.cn/lishi/20191014/203554.html 罗庸: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 国学家]] ,族谱网, 2019-10-14</ref> 。字膺中、号习 、笔名有 : 耘人、佗陵、修梅等。原籍 [[ 江苏 ]][[ 江都 ]] 、出生于 [[ 北京 ]] ,是清初扬州八大怪之一 <ref>[https://book.kongfz.com/331746/2637242735/ 罗庸 ],孔子旧书网</ref>" 两峰山人 ”[[ " 罗聘]] 的后人。先后入学国立[[ 国立 北京大学]]文科国学门、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先后在教育部任职兼北大讲师,加入[[ 三时学会]] 、参与创办[[ 华北大学]] 、曾在 [[ 日本 ]] 东京[[ 帝国大学]] 讲学,1927年任国立[[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教授 兼系主任,193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32年起任教国立北京大学,1937 —1938 -1938 年任教 [[ 长沙[[ ]] 临时大学]]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云南大学]],1939年秋,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导师兼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1944年任云南大学特邀导师,1946年任昆明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主任,1949年,在[[ 梁漱溟]] 创办勉[[ 仁文学院]] 任教,1950年病逝 [[ 重庆 ]] 。著有 : 《中国文学史导论》《陶诗编年》《陈子昂年谱》《魏晋思想史稿》《[[ 汉魏六朝诗选]] 》等<ref>[http://www.cssn.cn/xr/xr_rwgs/xr_gyrs/201406/t20140612_1207948.shtml]中国社会科学网</ref>
== 人物生平 ==
罗庸 (1900(1900~1950 ) ,蒙古族。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 国学家]] 。字膺中,号习坎,笔名有耘人、佗陵、修梅等,原籍江苏江都,是清初扬州八怪之一 " 两峰山人 " 罗聘的后人,生于北京。1917年进入[[ 北京大学]] 文科国文门 (1919 (1919 年改称国文系 ) 学习,1920年毕业。1922年以《清代小学家书目提要及其治学方法》的选题,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 (1921 (1921 年11月,[[ 蔡元培]] 向北大[[ 评议会]] 提出《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获得通过。1922年1月,北大正式成立研究所国学门 ) 进修研究生,期间曾著有《尹文子校释》,与史学家郑天挺、藏学家张煦 ( 字怡荪 ) 是同学。1924年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与鲁迅同事,同时兼任北大讲师,女师大、北师大教授。1926年加入三时学会,并参与创办[[ 华北大学]] 。1927年应邀赴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 讲学。同年秋,应鲁迅之邀,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是鲁迅《[[ 两地书]] 》和《[[ 鲁迅日记]] 》都曾提及的知名学者。1931年任[[ 浙江大学]] 教授,1932年起,回北京大学任教,在国文系讲授[[ 《诗经》、《楚辞》、《论语》、《孟子]] 》等课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合并而成[[ 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西迁昆明后,改名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罗庸先生均在两所大学任教授,讲授《[[ 中国文学史]] 》、《诗经》、《楚辞》等课程。他任西南联大当教授的同时,也在云大任导师。1938年12月,云大与西南联合大学交换代课教授,当时在联大任教授的罗庸先生到云大来任教。1939年秋,任北大 ( 已并入西南联大 ) 文科研究所导师,后兼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44年云大文史学系设文史研究室,罗庸先生被聘为特约导师。1946年秋西南联大结束,任[[ 昆明师范学院]] 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赴重庆,在梁漱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任教。1950年病逝重庆北陪。著有《中国文学史导论》、《陶诗编年》、《陈子昂年谱》、《魏晋思想史稿》等多种,另编有《[[ 汉魏六朝诗选]]  ==人物春秋==罗庸先生一生潜心佛学,造诣精深。1926年8月1日,北京教育界邀请太虚大师演讲"佛学概论",先生与张怡荪、罗常培等前往聆听。先生还编订了太虚大师的演讲录《四十二章经讲录》(此演讲是太虚法师于1926年6月在北平社稷坛所作,由周少如、黄适园、王尚菩、骆馨吾合记)。1927年西藏密教多杰觉拔尊者驻锡五台山,先生与张怡荪随尊者修法,身心洞彻,智慧顿增,于是皈依尊者,深信佛法。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先生在看过李根源所辑的《胜温集》后,写出《张胜温梵画瞽论》表达自己对《梵像卷》的看法,显示出对西南佛教的独到见解。1949年8月先生与谢无量、梁漱溟、曹慕樊等朋友在重庆北碚的缙云山顶缙云寺闭关修佛,修练密宗贡噶派大手印法。后学者张中行在四十年代后期编佛学月刊《世间解》时,先生也不忘加以鼓励。 罗庸先生温文儒雅,儒学功底也非常深厚,善于搜集很多资料,用包剿围攻的方法讲《论语》和《孟子》,深受学生欢迎。所著《习坎庸言》和《鸭池十讲》均是自己潜心研究儒学的思想总结。《习坎庸言》讲授主题分别为勉学、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等内外学术十六篇,"每七日休沐,集而讲之",讲授涉及广博,非一般功力能就。记录整理者李觐高先生弥留之时,"神游抗战艰苦时期西南联大讲师时代,断断续续,长达数日",醒后"言及习坎庸言一事",嘱其子"必予刊印,以续绝学"。《鸭池十讲》也是他的演讲录,收其在昆明期间的讲演稿十余篇。此书初版于抗战期间,马湛翁为其题签。因昆明的滇池在元代本名鸭池,"以记地故,因题此名"。谈儒,谈诗,谈士,娓娓道来,实有真精神
== 人物春秋 ==罗庸先生一生潜心佛 在文 史研究方面 造诣精深。1926年8月1日 从1932年至1950年 他在 北京 教育界邀请太虚 师演讲“[[佛 概论]]”,先生与张怡荪 罗常培等前往聆听。先生还编订了太虚 西南联 师的演讲录《四十二章经讲录》(此演讲是[[太虚法师]]于1926年6月在北平社稷坛所作 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史 由周少如、黄 与胡 [[王尚菩]] 傅斯年一起把当时陆侃如 骆馨吾[[合记]])。1927年西藏密教多杰觉拔尊者驻锡五台山,先 冯沅君研究中国文学思潮变迁的阶段推进到文体发 与张怡荪随尊者修法,身心洞彻,智慧顿增,于是皈依尊者,深信佛法 、演化的研究阶段 进而他又 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先生在看过[[李根源]]所辑的 胜温集 中国文学史导论 《张胜温梵画瞽论》表达自己对《梵像卷》的看法 从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 显示出对西南佛教 从文学发展 独到 历史来预 解。1949年8月先生与[[谢无量]]、梁漱溟、曹慕樊等朋友在重庆北碚 文学发展 [[缙云山]]顶[[缙云寺]]闭关修佛 未来 修练密宗贡噶派[[大手印]]法。后学者[[张 并论述了 行]]在四十年代后期编佛学月刊《[[世间解]]》时,先生也不忘加以鼓励。<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8c23410102vifs.html罗庸]新浪网</ref>罗庸先生温 儒雅,儒 功底也非常深厚,善于搜集很多资料,用包剿围攻 "宗趣论"、" 方法 讲《 语》和《孟子》 "、"史料论"等 深受学生欢迎。所著《习坎庸言》和《[[鸭池十讲]]》均是自己潜心研究儒 使之成为一门独立 思想总结 系统理论 《习坎庸言》 先生曾对唐代传奇文、俗 授主题分别为勉 及其它俗文 学、 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 曲子词等三种新 体的得名 种族 起源 与其它 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等内外 术十六篇,“每七日休沐,集而讲 形式 ”,讲授涉 关系以 广博,非一般功力能就。记录整理者李觐高先生弥留 其对于推动文学发展进步 特殊意义和影响等作了深入的探讨 “神游抗战艰苦时期西南联大讲师时代 资料丰富 断断续续 论证翔实 长达数日”,醒后“ 切实体现其不尚空 及习坎庸言一事”,嘱其子“必予刊印,以续绝 、力戒虚泛的治学态度和另辟蹊径、注重创新的 术眼光 《鸭池十讲》也是他的 演讲 录,收其在昆明期间的[[讲演 稿]]十余篇。此书初 刊载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于抗战 )》2002年第4 间,马湛翁为其题签。因昆明的滇池在元代本名鸭池,“以记地故,因题此名”。谈儒,谈诗,谈士,娓娓道来,实有真精神
文学史 唐宋诗词 研究方面, 从1932年至1950年,他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史,与胡适、傅斯年一起把当时陆侃如、[[冯沅君]] 罗庸先生是 研究 中国文学思潮变迁 杜诗 阶段推进到文体发生、演化的研究阶段 专家 进而 又在 中国文学史导 少陵诗 论》 探讨杜甫诗歌创作理论 提出从[[中国 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 文学发展 杜甫论诗 历史来预见文学发展的未来 材料中 并论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宗趣论” 钩稽出"神" “方法论” "兴" “史料论”等,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理论。先生曾对唐代传奇文 "静" 俗讲及其它[[俗文学 "飞腾" 曲子词]]等三种 "清 文体的得名 " 起源、与其它文学形式之关系以及其对于推动文学发展进步之特殊意义和影响等作了深入的探 " 论" 资料丰富,论证翔 并结合杜甫的创作 切实体现其不尚空言 探讨了杜甫对于诗歌创作过程、艺术追求 力戒虚泛的治学 创作 态度 和另辟蹊径 注重创新 批评方法等方面的独特看法,亦具一定 学术眼光 深度 此[[演讲稿]]刊载于[[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读杜举隅》则专论杜诗中的艺术技巧和手法,见解亦是独到
在唐宋诗词研究方面, 罗庸先生 作为一位古典文学 研究 杜诗的 专家 ,自己也擅长诗词骈文 。他 最广为人知 《少陵诗论》探讨杜甫诗歌创作理论 该文从杜甫论诗的材料中,钩稽出“神”、“兴”、“静”、“飞腾”、“清新”、“讨论”,并结合杜甫的创作实践,探讨 是曾填写 杜甫对于诗歌创作过程、艺术追求、创作态度、批评方法等方面的独特看法,亦具 定的深度。而 读杜举隅 满江红 则专论杜诗中的艺术技巧和手法 见解亦是独到。作为西南联大校歌:
罗庸先生作为一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 自己也擅长诗词骈文 又成离别 他最广为人知的 绝徼移栽桢干质 是曾填写了一阕《满江红》 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作为[[西南联大校歌]]:情弥切。
“万里长征 千秋耻 辞却了五朝宫阙 终当雪。中兴业 暂驻足衡山湘水 须人杰。便"一成三户" 又成离别 壮怀难折 绝徼移栽桢干质 多难殷忧新国运 九州遍洒黎元血 动心忍性希前哲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情弥切 还燕碣 "
千秋耻 此歌沉痛激荡,慷慨悲歌 与冯友兰先生所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堪称双璧。罗庸先生还曾为玉溪中学写过一首校歌--是应 时校长郑永福先生请求而作,也是由张清常先生谱曲 歌词开头说:"杯湖之水澄而深,灵照禅光耀古今。数滇 兴业 风流文采 吾乡 物重南金 便"一成三户" 这是说玉溪有湖光山色之美 壮怀难折 人杰地灵 多难殷 歌词最后说:"先 新国运,动心忍性 后乐 希前哲 ,温故知新惜寸阴 数今朝,滋兰九畹春风暖; 驱除仇寇复神京 看取 还燕碣 桢干千章夏木森。"这是先生在勉励青年学子努力学习,将来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此歌沉痛激荡 先生执教鞭二十余载 慷慨悲歌 授课无数 与[[冯友兰]]先 其讲课风格也深受学 所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堪称双璧 喜爱。他声音洪亮,常讲得引人入胜,又富于风趣 一位受 先生 还曾为玉溪中 亲炙的 写过一首校歌—— 生说:"罗先生自己仿佛就 应当时校 杜甫,把诗人在 [[郑永福]] 安慈恩寺塔上所见所闻所感深沉地一一传达出来;用声音,用眼神,用手势,把在高塔向东南西北四方外望所见的远近景物仔细重新描绘出来。他 生请求而 站在讲台上讲,忽然走下来靠近木格子的窗口,用右手遮着眉毛 外眺状,凝神,一会儿说:'你们看 那远处就是长安,就是终南山……'好像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唐帝国京城就在窗外下边,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当年西南联大最叫座的课就 由张清常 闻一多的的"古代神话和传说"课和罗 先生 谱曲 的"楚辞"、"杜诗"课 有一次罗先生讲《楚辞》中的《九 词开头说:“杯湖之水澄而深 》,海报一出 灵照禅光耀古今 连住在昆明城东的联大工学院的同学也跑到城西来听讲 数滇中风流文采 一间差不多可容百人的教室,坐满了听众 吾乡 窗外还站着 物重南金 ”这是说玉溪 罗先生一气讲了2~3个小时,夜深才结束,中途很少 湖光山色之美, 杰地灵 退场 歌词最后说:“ 实乃罗 忧后乐希前哲 生讲课,深入浅出 温故知新惜寸阴。数今朝 语言生动 滋兰九畹春风暖;待看取 能把一个专门性很强的问题讲活 桢干千章夏木森 以至引人入胜 ”这 想必闻先生的课也 如此吧。如此盛况已经不能见到了,但闻、罗两位 先生在 勉励青年 《笳吹弦诵传薪录》中对中国古典文 子努力学习,将来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的论述确仍让人赞叹不已
先生执教鞭二十余载,授课无数,其讲课风格也深受学生喜爱。他声音洪亮,常讲得引人入胜,又富于风趣。一位受罗先生亲炙的学生说:“罗先生自己仿佛就是杜甫,把诗人在长安[[慈恩寺塔]]上所见所闻所感深沉地一一传达出来;用声音,用眼神,用手势,把在高塔向东南西北四方外望所见的远近景物仔细重新描绘出来。他先站在讲台上讲,忽然走下来靠近木格子的窗口,用右手遮着眉毛作外眺状,凝神,一会儿说:‘你们看,那远处就是长安,就是终南山……’好像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唐帝国京城就在窗外下边,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当年西南联大最叫座的课就是闻一多的的“古代神话和传说”课和罗先生的“楚辞”、“杜诗”课。有一次罗先生讲《楚辞》中的《[[九歌]]》,海报一出,连住在昆明城东的联大工学院的同学也跑到城西来听讲。一间差不多可容百人的教室,坐满了听众,窗外还站着人。罗先生一气讲了2~3个小时,夜深才结束,中途很少有人退场。实乃罗先生讲课,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能把一个专门性很强的问题讲活,以至引人入胜。想必闻先生的可也是如此吧。如此盛况现在已经不能见到了,但闻、罗两位先生在《笳吹弦诵传薪录》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论述确仍让人赞叹不已。==参考 资料来源=={{reflist}}[[Category: 文学家教授]][[Category: 中国人文学家]]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