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罗庸

增加 21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罗庸''',蒙古族,中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字膺中、号习坛、笔名有:耘人、佗陵、修梅等。原籍江苏江都、出生于北京,是清初扬州八大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先后入学[[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国学门、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先后在教育部任职兼北大讲师,加入[[三时学会]]、参与创办[[华北大学]]、曾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讲学,1927年任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32年起任教国立北京大学,1937—1938年任教长沙[[临时大学]]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1939年秋,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导师兼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1944年任云南大学特邀导师,1946年任昆明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主任,1949年,在[[梁漱溟]]创办勉[[仁文学院]]任教,1950年病逝重庆北陪。著有:《中国文学史导论》《陶诗编年》《陈子昂年谱》《魏晋思想史稿》《[[汉魏六朝诗选]]》等
<ref>[http://www.cssn.cn/xr/xr_rwgs/xr_gyrs/201406/t20140612_1207948.shtml]中国社会科学网</ref>
== 人物生平 ==
​罗庸(1900~1950),蒙古族。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家]]。字膺中,号习坎,笔名有耘人、佗陵、修梅等,原籍江苏江都,是清初扬州八怪之一“两峰山人”罗聘的后人,生于北京。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1919年改称国文系)学习,1920年毕业。1922年以《清代小学家书目提要及其治学方法》的选题,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1年11月,[[蔡元培]]向北大[[评议会]]提出《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获得通过。1922年1月,北大正式成立研究所国学门)进修研究生,期间曾著有《尹文子校释》,与史学家郑天挺、藏学家张煦(字怡荪)是同学。1924年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与鲁迅同事,同时兼任北大讲师,女师大、北师大教授。1926年加入三时学会,并参与创办[[华北大学]]。1927年应邀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讲学。同年秋,应鲁迅之邀,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是鲁迅《[[两地书]]》和《[[鲁迅日记]]》都曾提及的知名学者。1931年任[[浙江大学]]教授,1932年起,回北京大学任教,在国文系讲授[[《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等课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合并而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罗庸先生均在两所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诗经》、《楚辞》等课程。他任西南联大当教授的同时,也在云大任导师。1938年12月,云大与西南联合大学交换代课教授,当时在联大任教授的罗庸先生到云大来任教。1939年秋,任北大(已并入西南联大)文科研究所导师,后兼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44年云大文史学系设文史研究室,罗庸先生被聘为特约导师。1946年秋西南联大结束,任[[昆明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赴重庆,在梁漱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任教。1950年病逝重庆北陪。著有《中国文学史导论》、《陶诗编年》、《陈子昂年谱》、《魏晋思想史稿》等多种,另编有《[[汉魏六朝诗选]]》。
== 人物春秋 ==
罗庸先生一生潜心佛学,造诣精深。1926年8月1日,北京教育界邀请太虚大师演讲“[[佛学概论]]”,先生与张怡荪、罗常培等前往聆听。先生还编订了太虚大师的演讲录《四十二章经讲录》(此演讲是[[太虚法师]]于1926年6月在北平社稷坛所作,由周少如、黄适园、[[王尚菩]]、骆馨吾[[合记]])。1927年西藏密教多杰觉拔尊者驻锡五台山,先生与张怡荪随尊者修法,身心洞彻,智慧顿增,于是皈依尊者,深信佛法。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先生在看过[[李根源]]所辑的《胜温集》后,写出《张胜温梵画瞽论》表达自己对《梵像卷》的看法,显示出对西南佛教的独到见解。1949年8月先生与[[谢无量]]、梁漱溟、曹慕樊等朋友在重庆北碚的[[缙云山]]顶[[缙云寺]]闭关修佛,修练密宗贡噶派[[大手印]]法。后学者[[张中行]]在四十年代后期编佛学月刊《[[世间解]]》时,先生也不忘加以鼓励。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8c23410102vifs.html罗庸]新浪网</ref>
罗庸先生温文儒雅,儒学功底也非常深厚,善于搜集很多资料,用包剿围攻的方法讲《论语》和《孟子》,深受学生欢迎。所著《习坎庸言》和《[[鸭池十讲]]》均是自己潜心研究儒学的思想总结。《习坎庸言》讲授主题分别为勉学、识仁、六艺、诸史、九流、理学、经世、文章、种族、文化、质文、礼乐、乡党、学校、儒侠、风俗等内外学术十六篇,“每七日休沐,集而讲之”,讲授涉及广博,非一般功力能就。记录整理者李觐高先生弥留之时,“神游抗战艰苦时期西南联大讲师时代,断断续续,长达数日”,醒后“言及习坎庸言一事”,嘱其子“必予刊印,以续绝学”。《鸭池十讲》也是他的演讲录,收其在昆明期间的[[讲演稿]]十余篇。此书初版于抗战期间,马湛翁为其题签。因昆明的滇池在元代本名鸭池,“以记地故,因题此名”。谈儒,谈诗,谈士,娓娓道来,实有真精神。
先生执教鞭二十余载,授课无数,其讲课风格也深受学生喜爱。他声音洪亮,常讲得引人入胜,又富于风趣。一位受罗先生亲炙的学生说:“罗先生自己仿佛就是杜甫,把诗人在长安[[慈恩寺塔]]上所见所闻所感深沉地一一传达出来;用声音,用眼神,用手势,把在高塔向东南西北四方外望所见的远近景物仔细重新描绘出来。他先站在讲台上讲,忽然走下来靠近木格子的窗口,用右手遮着眉毛作外眺状,凝神,一会儿说:‘你们看,那远处就是长安,就是终南山……’好像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唐帝国京城就在窗外下边,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当年西南联大最叫座的课就是闻一多的的“古代神话和传说”课和罗先生的“楚辞”、“杜诗”课。有一次罗先生讲《楚辞》中的《[[九歌]]》,海报一出,连住在昆明城东的联大工学院的同学也跑到城西来听讲。一间差不多可容百人的教室,坐满了听众,窗外还站着人。罗先生一气讲了2~3个小时,夜深才结束,中途很少有人退场。实乃罗先生讲课,深入浅出,语言生动,能把一个专门性很强的问题讲活,以至引人入胜。想必闻先生的可也是如此吧。如此盛况现在已经不能见到了,但闻、罗两位先生在《笳吹弦诵传薪录》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论述确仍让人赞叹不已。
==参考资料=={{reflist}}
[[Category:文学家]]
[[Category: 学家]]
15,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