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郭芝苑

移除 2,24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opyedit|timeclass=2019"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210px 0px 10px 20px; text-12T11:53align:31+00:00}}left"{{refimprove|time! <p style=2019-12-12T11"background:53#D6A4AB; color:31+00#000000; margin:00}}[[Fileauto; padding: 5px 0; "> ''' 郭芝苑.jpg''' </p>|200px-|thumb|左|郭芝苑[http<center><img src="https://nrchs.culturenewtalk.tw/twpediaalbum/news/659/617a6f5a9269a.aspx?idjpg" width=6598 照片網址]]]'''郭芝苑'''(1921年-2013年),出生於新竹州苗栗郡苑裡庄,台灣音樂作曲家、口琴演奏家。他所創作的《交響變奏曲-以土風為主題》是第一首臺灣人創作、並在國內首演的交響曲。1966年再度赴國立東京藝術大學深造三年。1973年專職於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研究部,至退休。曾獲國家文藝獎(二次)、吳三連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總統二等景星勳章等,並獲私立靜宜大學頒贈榮譽博士。代表作有臺語藝術歌曲《紅薔薇》(1971)、《小協奏曲─為鋼琴與絃樂隊》(1987)、管弦樂組曲《天人師-釋迦傳上、下集》(1988)、等。"280"></center><refsmall>[httphttps://musiciantw.ncfta.govnewtalk.tw/list.aspx?p=M012&c= 郭芝苑news/view/2021-10-28/658095 圖片來自newtalk]</refsmall>|}
'''郭芝苑'''({{bd|1921年|12月5日|2013年|4月12日|catIdx==生平 == Guo }}),[[台灣]][[苗栗縣]][[ 裡鎮]]人。台灣音樂作曲家,擁有多元而廣泛 祖先從創作類型及風格,包括[[管弦樂]]、[[ 福建省歌劇]] 同安縣石洋石與崎腳九斗 、[[室 的貧瘠農村來到樂]]、[[協奏曲]]、[[鋼琴曲]]、[[ 臺灣合唱曲]] 。經過六代辛勤耕耘 、藝術歌曲等 甚至連兒童歌曲及流行歌曲都有作品產 活安定富足 。郭 芝苑顯赫 氏可說是台灣現代民族音樂 家世及高尚的文化層次生活 先驅 讓他比一般小孩更早 在台灣 接觸西 洋古典 音樂 藝術 之初 自幼即立志 扮演著相當重 成為 的角色,有「台灣現代民族 音樂 家;優渥的環境更讓他無後顧 憂地追求自己的音樂理想 父」之稱
==前輩影響==
郭氏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對前輩[[江文也]]的景仰,江文也早年就以歌劇演唱在[[日本]]取得傑出成績,後來又在日本、[[德國]]的作曲競賽中屢獲佳績,江的音樂創作當中獨特的民族風格,為年少的郭氏留下深刻印象。直至他赴日留學時,終得與江見面,討論[[尼采]]哲學、[[波特萊爾]]詩作與[[馬拉美]][[象徵主義]]等題,逐漸建立情誼,郭氏遂決定以全方位的作品致力於台灣民族音樂創作。兩人之間的關係猶如西方樂史上[[布魯克納]]對[[古斯塔夫·馬勒|馬勒]]的精神影響。
==台灣第一==*1955年,台灣省立交響樂團首次演出台灣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在中山堂首演,由王錫奇指揮。*1956年1月,[[美國]]人首次聽到來 公學校畢業後 台灣的聲音:台北市與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市締盟,《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在交換演奏會上演出*1958年 ,郭芝苑 於1934年考進臺南長榮中學 受[[呂泉生]]之邀加入[[林摶秋]]導演於鶯歌設立的玉峰影業公司擔任音樂專員 在此 郭芝苑 開始接觸宗教詩 為玉峰影業第一部舞台劇鳳儀亭創作音樂《貂蟬》及為《阿三哥出馬》譜寫插曲《競選 ,也參加了學校的口琴隊 》和《乞食歌》、為《嘆煙花》創作《八月十五夜》和《嘆煙花》 *1974 他離開家園 [[李泰祥]]指揮、簡若芬彈奏演出《小協奏曲──為鋼琴 父母 弦樂隊》 考入東京神田區錦城學園中學,就讀二年級。 兒的 是台灣 音樂 老師是知名口 史上第一首鋼 家福島常雄(Fukushima Tsuneo),郭芝苑從此跟隨著他學習 協奏曲。*1977年 音樂 [[韓國]] 生有了 第一 道曙光。他也隨知名理論權威菅原明朗學習 次聽到台灣 品:[[陳秋盛]]指揮省交訪韓 因而接觸許多日本現代 與釜山交響樂團合演《 族樂派的作品。此外;他更常常欣賞「現代日本作 俗組 家聯盟」成員的作品 除了上述兩位外 *1985年 影響他創作風格的音 台灣歌劇首征法國:郭聯昌指揮國際管弦 家尚有伊福部昭、早坂文雄 以及做為他心中「象徵」與「指標」性人物的江文也 在夏隆棟劇院演出全本《牛郎織女》
然而 ==年表==*1921年,出生於台灣[[新竹州]][[苗栗郡]][[苑裡街|苑裡庄]]。*1934年,自公學校畢業後,1934年考進臺南長榮中學,在此開始接觸宗教詩歌,也參加學校的口琴隊。*1935年,就讀東京[[錦城中學校]](現[[錦城 園高等學校]]),在音樂老師指導下,首度以[[口琴]]嶄露 音樂 的過程並不順遂 頭角。*1939年 當時出身 獲東京市口琴獨奏比賽第三 門的子弟不是 *1941年,進入東京[[東洋音樂 醫就是 校]](現[[東京音樂大 法律 ]]) 郭父對兒子 原想一圓小時 期望 夢想專攻小提琴。但因為左手小指先天向內彎曲,在按弦上有困難, 無法演奏鋼琴,於 如此 改學作曲與樂理,從[[古典樂]]開始,到[[國民樂派]] 但郭芝苑一心想唸音 再到[[民族 派]]。*1943年 不顧父親的反對考進了 東京東洋音樂學 校畢業。*1946年,回台。*1950年,獲臺灣省文化協進會主辦「第三屆全省音樂比賽」,作曲組第二名,入選曲目為鋼琴獨奏曲《茉莉花變奏曲》及合唱曲《漁翁》。*1955年,發表第一首由台灣人創作的管弦樂曲《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 *1959年,為台灣第一部台語音樂劇「阿三哥出馬」配樂。*1966年 學習 理論作曲,再度就讀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音樂部作曲科。*1969年,於東京藝大結業時,仿[[艾爾加]]「威風堂堂進行曲」的形式完成大型管絃樂進行曲「大台北」。*1986年,青少年歌劇「牛郎織女」首次在巴黎演出。*1987年,「 協奏曲──為鋼 與弦樂器」獲金鼎獎作曲獎。自省立台灣交響樂團退休。*1992年,管弦樂組曲〈回憶〉在國家音樂廳演出。*1993年,獲頒[[吳三連獎]]音樂類藝術獎。*1994年,獲頒舊制[[國家文藝獎#第十九屆|第19屆國家文藝獎]] 父親氣 停止經濟上 獎作品:交響組曲「天人師」獲國家文藝獎。*1999年,獲頒「台灣文化榮譽博士」學位,歌劇「許仙與白娘娘」於[[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首演。*2000年,於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發表<台灣吉慶序曲>。*2001年12月5日,[[靜宜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表彰對台灣民族音樂 支助 貢獻。*2002年,獲頒[[第13屆金曲獎]]終身特別貢獻獎。*2006年 獲頒第十屆[[國家文藝獎]]。*2006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 郭芝苑 一度還得去街頭演奏賺取生活費 因為不諳[[中華民國國語]],因此從未在大學任教 最後 但驕傲地說:「我的作曲就 舅舅出面 我的地位。」*2013年4月12日,因大腸癌病逝於苗栗縣苑裡鎮為公路老家,享壽92歲。<ref>{{cite news|title=國寶級音樂大師郭芝苑病逝|url=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791637&type=%E5%BD%B1%E5%8A%87|publisher=自由時報|date=2013年4月12日|language=中文|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416024647/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791637|archivedate=2013年4月16日}}</ref><ref>{{cite news|title=台語作曲家郭芝苑病逝享壽92歲|url=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0412/174781/|publisher=蘋果日報|date=2013年4月12日|language=中文|accessdate=2013年4月12日|archive-date=2014年1月3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03023836/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0412/174781/|dead-url=no}}</ref>*2013年4月28日,郭芝苑家屬舉行告別式,[[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部]]政務次長代表總統[[馬英九]]頒發郭芝苑[[褒揚令]] 勸服了 鎮長[[杜文卿]]稱 芝苑為「苑裡之光」、「苗栗音樂之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郭芝苑發現,因為先天小指頭彎 ==主要作品一覽=====歌劇===*青少年歌劇《牛郎織女》*輕歌劇《許仙與白娘娘》,1984年===管弦樂===*《交響變奏 的障礙,讓他不可能成 ─臺灣土風 一位小提琴家,連演 主題》,1955年<ref>{{Cite web|url=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9968|title=台灣土風交響變 鋼琴都有困難,雖然是如此無情的打擊,他還是堅持要成為音樂家,於是他改修理論作 ,繼續追求他的音樂之夢。|accessdate=2017-07-11|author=|date=|work=nrch.culture.tw|publisher=}}</ref>
但是上天 *《狂想曲「原住民 考驗並不這樣就結束,父親因病驟然過世,學業因此中斷,好不容易考上東京藝術學院就讀,卻又遇上第 幻想」─為鋼琴與管絃樂》*《臺灣旋律 次世界 樂章》*《民俗組曲(回憶)》*《 戰後期,日本戰況吃緊,音 合唱與管弦 學校很多的課都停擺,郭芝苑只好靠著自修,在惡劣的環境下堅持不怠。此時他聽聞另一位旅日 ─偉人 誕生》*《大進行曲─大 灣作 北》*《小協奏 家江文也的作品在法國得了大獎 ─為鋼琴與絃樂隊》1974年發表**1973年完成 決定拜訪他,從此他便 於1974年10月由當 常向江文也請益,在他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省立交響樂團]]發表於[[台 中興堂]] 也萌生了要作「自己國家的 指揮是[[李泰祥]]*《三首臺灣民間 音樂 」的想法。<ref>[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61 時事想想 〈劍舞〉、〈南管〉、〈鬧廳〉 郭芝苑 最沉默的在野作 *《民歌與採茶舞》*《三首交響曲練習曲─由湖北民謠而來》*《交響曲A調─唐山過臺灣》*《天人師─釋迦傳上、下集》管弦樂組曲*《臺灣吉慶序 家 ]</ref>*《臺灣頌》
== 努力創作獲好評 =室內樂===二次戰後,郭芝苑回到臺灣,他雖曾短暫受聘於省立新竹師範學院,但因無法用流利國語教學,最後萌生去意。即使擁有日本學歷,但反而成為包袱。他所寫的臺語歌 *《豎笛與鋼琴小奏鳴 ,被迫改 *《 國語,更被譏為「不會說國語」的作曲家,加上當時隨政府來臺的音樂家人才濟濟,一點也容不下擁有日本學歷 小號與鋼琴 臺籍音樂家,讓 性內向的他,不免產生了「出世」的想法。幸好,除了作曲,他尚擁有精湛的口琴演奏技巧,每個月除了固定在中廣吹奏,他也和親友將苑裡庄內軍中康樂隊組織起來,成立了「TSU」 團至各地演出,頗受好評。過程中為了演奏而編曲、作曲,郭芝苑藉此機會也繼續磨練創作能力。章》
===藝術歌曲===
*《涼州詞》
*《紅薔薇》
*《楓橋夜泊》
*《前進!臺灣人》
*…等等數十首
臺灣光復後的二十年是被郭芝苑形容為「沙漠」的現代作曲空巢期。在===校歌===*[[ 江文也國立苑裡高級中學]] 回歸中國、*[[ 許常惠苗栗縣立苑裡高級中學]] 等第二代作曲家尚未學成歸國之前,只有*[[ 陳泗治新竹縣立新埔國民中學]] *[[ 呂泉生]]與郭芝 苗栗縣 三人從事作曲且數量較豐。貧瘠的音樂環境 裡鎮 ,三位作曲家篳路藍縷,互相提攜,才能將今日的臺灣音樂帶往不同的境界。陳、呂兩人因年紀稍長,時常鼓舞郭芝苑並推薦他的作品。在多年的默默努力下,靠著赴日所 山國民小 以及自學摸索的精神,他完成了管絃樂曲《交響變奏曲─臺灣土風為主題》,這也是繼江文也之後,由臺灣人創作的第一首管絃樂曲。此外,郭芝苑也不排斥通俗音樂的創作,他對電影有著童年中的喜悅回憶,留日時也對黑澤明導演鍾愛的配樂作曲家早坂文雄敬愛不已,因此當以《閹雞》一劇聞名的林搏秋要請他擔任「玉峰影業公司」的音樂製作時,郭芝苑欣然答應;之後並陸續為多部電影撰寫配樂。]]
===流行歌===
*《心內事無人知》由鳳飛飛演唱
*《初見的一日》由鳳飛飛演唱
*《歹命子》由劉福助演唱
1959年,許常惠自法國學成歸國,之後便展開一連串的現代音樂運動。他與郭芝苑在中廣透過友人結識後,彼此相互觀摩、分享音樂心得,兩人成為知己,惺惺相惜。後者又在參與前者創辦的「製樂小集」後,感受到自己能力不足,因此決定再度留學日本。時正1966年,當時的他已45歲。首先,他進入國際音樂學校,隨後再如願地考入[[國立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作曲科。  1973年6月,郭芝苑接受史惟亮邀請,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研究部,持續至1987年才退休。十四年的省交生涯,讓郭芝苑無論於生活及心情層面,皆安定平穩,堅持創作之路毫不動搖。退休後宛如除去枷鎖般,作品年年獲獎,並開始有被演出的機會,如1987年以《小協奏曲─為鋼琴與絃樂隊》榮獲金鼎獎作曲獎、1994年以管弦樂組曲《天人師》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音樂類獎項、1999年完成創作時間達十五年之久的歌劇《許先與白娘娘》於臺北社教館舉行首演。1970至1990年約二十年之間,郭芝苑幾乎沒有作臺語歌曲。1990年代以後,他仍致力於創作,而再從紐約深造回臺的同鄉聲樂家阮文池的鼓勵下,郭芝苑創作出更多的歌曲。他回歸歌樂的寫作,並以最熟悉的母語—臺語來譜曲,這是他在過去想做而未完成的工作。這些臺語歌詞來源,內容多是與臺灣生活背景、人民情感、或社會現象相關,是臺灣的生活寫照,試圖讓音樂更貼近人民的生活,更增添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認同。 == 肯定==2006年,行政院文建會為郭芝苑出版了《郭芝苑臺語歌謠曲集》、《郭芝苑歌曲集》(包含華語、臺灣原住民語、日語、客語、華語兒童歌曲)以及《郭芝苑臺語兒童歌曲集》。郭芝苑曾發表一篇〈我寫臺語愛國歌曲〉,描述這幾年他為臺灣這塊土地書寫音樂的心路歷程,這也是他身為一位本土音樂家對臺灣文化的使命感。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郭芝苑的創作之路走得並不平步青雲,如困獸猶鬥,但為了所熱愛的藝術,他始終堅持創作,即使有所犧牲也在所不惜。他的默默耕耘,在臺灣近代音樂史上,已留下不可忽略的地位。<ref>[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12&c=&t=1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_郭芝苑]</ref> ==插曲==1996年郭芝苑抱著好奇心閱讀白冰冰的書《菅芒花的春天》,書中有林建隆的詩,郭老師時有所感,而即時譜曲。之後,寄給了林建隆,據說當時有四、五個人譜曲,後來還是採用該電視劇製作人所譜的曲。也許他們有眼不識泰山,不知道是國寶級的作曲家的曲,也許流行音樂界的品味不一樣, 慮的層面也不同。總之,以郭先生的資深與士紳、學院派背景,能因為一個歌星的遭遇而引發感動、並願意為其作曲,在當今的社會的確是不容易: (一)阮是菅芒花恬恬生佇山邊靜靜開佇谷底無衫無鞋無人栽培牧童給阮走相惴 (二)阮是菅芒花無像牡丹富貴毋知暝長暝短有葉無枝未曉靠勢蝴蝶教阮順風飛 (三)阮是菅芒花風雨攏無怨差理想口佇心底蒼白半生春天走惴秋風送阮渡霜雪 ==典範==晚年的郭芝苑,也將部分心力放到原住民音樂上,完成了《四首原住民歌謠》(2002作)、《二首賽夏族旋律》(為大提琴與鋼琴,2005作)室內樂的創作。歷經戰爭的摧殘、殖民政權下的壓抑、政權轉移的不適應,郭芝苑立志走音樂之路其實是非常艱辛的:天生彎曲的手指、父親早逝、戰爭斷絕了學習之路、創作之發表困難、封閉的政治環境下難以獲得世界藝術發展資訊......等等。但儘管如此,作為一個台灣知識份子、一個藝術家,郭芝苑還是盡他所能、有所作為。他對音樂創作的努力與堅持、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阿諛諂媚的硬骨,讓他無法成名或功成名就,卻是令人敬佩的!他坦然面對藝術理想的良心,不輕易妥協的精神和謹守知識份子的修為,在在都是台灣人的典範。<ref>[http://www.tisanet.org/quarterly/7-3-3.pdf 郭芝苑音樂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人文關懷]</ref> 2013 年 4 月 12 日,高齡 92 歲的台灣作曲家郭芝苑闔上雙眼,告別人世,他的辭世就如同他的人,如同一粒種子無聲無息地落入土裡,用自己的生命開展出枝葉花朵。<ref>[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61 【時事想想】郭芝苑 最沉默的在野作曲家 ]</ref>  == 引用 文獻 == {{Reflistreflist}} [[Category: 音樂家]][[Category:作曲家733 臺灣‎ ]]
47,9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