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關廟區

增加 2,055 位元組, 2 年前
自然環境
==地方沿革==
(圖片: 歷史痕跡-關廟山西宮)
 
===歷史痕跡===
關廟是時代的見證者,從鄭氏時期以前的沒沒無聞、日治時期的種族迫害、二戰後籐業王國的發展,直到現在的漸漸沒落,關廟一直隨著時代的潮流,忠實的反應著大時代的變遷。
 
關廟的廟宇更與人文發展息息相關,不只是居民的精神信仰,也跟著居民們歷經各種風風雨雨,一路走來,早已成為地方的精神象徵。
1.鄭氏時期
 
約在17世紀初期,原台南縣境已有村落分布,在1661年,[[鄭成功]]在台灣承天府,府轄天興縣與萬年縣,1664年鄭經改縣為州,此時關廟屬萬年州之保大、新豐與崇德里,這也是關廟第一次被政府設置統轄機關。
 
2.清領時期
 
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廷設台灣府,下轄台灣、鳳山與諸羅三縣,關廟屬台灣縣。
 
清光緒十四年台灣縣改為安平縣,關廟屬於當時的崇德東、外新豐、保東、永豐等四里。
 
乾隆十六年,大潭埤一帶風景秀麗,農業發達,而被列入台灣八景之一的『香洋春褥』,即是以大潭埤為中心,用以形容春耕之時稻香遍佈,『香』即為稻香,『洋』則形容稻田遍佈之廣大,為古地名『香洋』的由來。
 
3.日治時期
 
1895年,清國割讓台灣予日本,因台灣南部激烈反抗,遂實行軍政,此時關廟隸屬於台南民政支部。
 
明治時期廢縣設廳,關廟屬於台南廳關帝廟支廳,轄外新豐里即為關帝廟街。
 
1920年廢廳設州,關廟則屬台南州新豐郡,並且更名為關廟庄。
 
4.1945年二戰後
 
二戰後,關廟屬於台南縣新豐區關廟鄉,此為關廟第一次被稱為鄉。
 
1950年推行地方自治,廢大縣與區暑編制,關廟遂稱之為台南縣關廟鄉,下轄十七村,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關廟稱台南市關廟區。<ref>[https://guanmiao.tainan.gov.tw/cp.aspx?n=6696 地方沿革],關廟區-關廟區公所</ref>
</gallery>
==視頻==
31,5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