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孝涛

增加 9,128 位元組, 5 年前
新条目
''' 王孝涛 ''' (1928- ),汉族,浙江平阳人,中药炮制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51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药科。原 [[ 中药炮制 ]] 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老师。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药典委员会第四、五、六、七届委员,国家秘密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国家中医药局中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名誉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民间中医药协会理事等,中国社会经济调查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特约编委,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学杂志等5个杂志的 [[ 编委 ]] 、顾问。 {{Infobox person| 姓名 = 王孝涛| 图像 = [[1File:王孝涛.jpg|有框|居中|]]| 图像说明 = [http://www.cntv.cn/lm/562/41_78134_48.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so.com/i?q=%E7%8E%8B%E5%AD%9D%E6%B6%9B&src=tab_www#/liteflow/list?imgkey=t01cf7fdbc461d7b74f.jpg&prevsn=0&currsn=60 来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1928年6月15日| 出生地点 = 浙江| 国籍 = 中国| 别名 = | 职业 = 中药炮制学家| 知名原因 =《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 '''目录''' ==1、''' 人物 关系简介'''<br><br>2、'''生平历程'''<br><br>3、'''人物贡献'''<br><br>4、'''所获荣誉'''<br><br>
'''人物简介'''<br> 纠错王孝涛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道地药材"的调查,首次鉴定国产当归品种为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甘草品种为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等,60年代转向中药炮制科研工作,编写《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及《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为中药炮制学科发展奠定基础;70年代筹建中药炮制科学研究室,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毒性中药法半夏、白附子等进行炮制沿革、炮制原理、炮制工艺和饮片质量标准等较系统研究,制定炮制新工艺及其饮片质量标准;1959年参加《中国药典》的编订,首次增加中药炮制标准,1979年再次完善药典中药炮制标准,并负责编订《全国中药炮制规范》。<br><br>'''生平历程'''<br>王孝涛,1928年6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南湖乡鹿角山村的一农村中医家庭。祖父、父亲在农村开一小药铺,坐店看病,母亲协助配药。家处浙南南雁荡山山区,草药资源丰富,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有病多靠当地民间草药来医治都很有效。王孝涛自幼受家庭熏陶,对治痢的凤尾草、消疮疖的黄蜀葵、金银花等有所初晓。<br><br>
1941年高小毕业后以公费考入省立温州中学初中部,分配于温中青田分校念书,时逢抗日时期,物资短缺,学校借用当地寺庙栖霞寺为舍,又时遭到敌机的轰炸和扰乱,生活、学习实处于困难重重境地,他亲受现实的教育,使自己明白了眼前一切是由国家贫穷落后和遭国外列强侵略凌辱所造成,为此立志"发奋求学,力图救国",假期自觉积极参加学校歌剧团,为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而演出。当时语文老师廖家驹先生曾为他题一赠勉词"上达--人须有上达之志,期能成就其事功",这成为激励着他一生学习、工作的座右铭。<br><br> 1944年考入浙江联合高级中学(现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当时学校借明代政治家刘伯温宗祠为舍,地处青田县南田山地,山清水秀,小桥流水,稻谷飘香,颇为一幅值得珍惜的祖国大好河山图景。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杭州贡院原址,目睹当时官场贪污舞弊、卖国丧权等当时政权的腐败,为此积极参加著名爱国人士、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救国演讲会,并参加1946年马先生倡导的"反对开放内河航运权"游行抗议、高呼"反对出卖主权","反对内战"、"打倒官僚资本主义 "、"改善公教人员待遇"等口号的爱国学生运动。<br><br>1947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医学院药科攻读药学,师从叶三多、顾学裘、曾广方等老一辈药学专家。暑期一面参加杭州市防疫队工作,向广大民众宣传环境卫生,打防疫针和生命统计调查等,一面又筹建实验药厂,生产当时部队和民众急用的生理盐水、十滴水、八卦丹等常备药品。<br><br> 1951 年医学院毕业,时逢抗美援朝时期,他参加华东区卫生部组织应届医学毕业生到南京作短期学习集训,以提高政治觉悟和为人民服务思想,并无条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结业后于1951年9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分配到卫生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参加筹建中国医药研究所及中药研究室。<br><br>  为开展"道地药材"的研究,1953年深入西部的甘肃、青海及四川、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等中药材主产地,首次采集到当归、大黄、附子、川芎、甘草、黄耆等大量常用中药的原植物及中药材标本。<br>  为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立法,1959年王孝涛积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的编写工作,首次完成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标准部分。1978年任第四届卫生部药典委员,再次增补完善中药饮片炮制标准。1983年受卫生部委托,历经三年,在调查、研究和搜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现行的《中药炮制规范》的基础上,完成编订《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这是中国第一部全国性的中药饮片生产和质量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和完善中药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br><br> 1978年起王孝涛首次招收中药炮制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选为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的导师之一,以师带徒方式,尽心培养中药炮制高层次科研人才。并为中药炮制师资学习班、西药学中药班和日本、朝鲜、越南、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留学生、进修生讲授中药炮制课程,培养中药人才。为表彰王孝涛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1994年获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荣誉证书。<br><br> 1983年王孝涛任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连任七届、八届、九届政协委员,他积极履行委员的职责,参加赴各地学习视察,了解社情民意。为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为建议编写当代《中华新本草》及加强中药生产、提高中药质量、规范中药材市场等提案出力献策。<br><br> 1991年王孝涛获国务院颁发"为发展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表彰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荣誉证书。<br><br>'''人物贡献'''<br> 王孝涛从事道地药材及 药炮制科研工作50多年,收集、整理、汇编了历代中药炮制经验,先后编撰出版了《中药饮片炮制述要》、《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9部中药炮制学专著。其中《中药炮制经验集成》荣获1978年卫生部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荣获198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荣获1991年全国首届优秀医史 献图书银奖,《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荣获1965年院级成果奖。先后公开发表110多篇专业论文,其中"古代中药地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被誉为中药炮制文献整理研究的范文,对在全国各地开展中药炮制历史沿革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孝涛为国家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br><br> 王孝涛 在振兴传统制药技术、创建和完善中药炮制学科、培养中药炮制专业人才、实现传统炮制技术现代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主张中医药科研应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指导,在继承中药理论和中药制药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用药的特点,运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制药的传统工艺和地道药材的品种质量等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阐明其科学基本原理,改进传统制药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传统制药技术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从而提高和丰富中药和中药炮制等学科的学术水平。他提出了"中药炮制制毒增效论"及"中药采制控制论"等理论,为中药炮制科研起到导向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中药炮制学科研究室,对毒性中药进行研究。"七五"、"八五"期间, 承担 家和部局级中药炮制的攻关项目,先后对毒性中药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商陆、芫花等进行炮制沿革、炮制原理、炮制工艺、饮片质量等较系统的研究。他领导的科室和参加的课题组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部、局级成果7项,院级成果13项。<br><br>  他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1名,师承继承人1名。多次为中药炮制师资班、西药学习中药班、中医 药班及 际进修生讲授中药炮制学。<br><br>'''所获荣誉'''<br>1991年他获国务院颁发"为发展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表彰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获世界文化理事授予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荣誉证书。他现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名誉主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 '''相关视频''' == 出生地 国医名家 王孝涛<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A1Nzc4MDYwOA==.html 国医名家 浙江 王孝涛作家: 出生日期 1928年6月15日七人传媒],优酷网,2017-09-30</ref>{{#ev:youku|XMzA1Nzc4MDYwOA}}== '''参考文献''' =={{Reflist}}
50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