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姚元之

增加 16,86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竹葉亭雜記》等
}}
=='''姚元之'''== ''' [[ 姚元之]]'''({{bd|1783年||1852年|catIdx=Y姚}}),字伯昂, 曼卿。[[清代]]官员、书画家。[[安徽]][[桐城]]人。
==生平==
父[[姚原绶]]官任六安州学政。姚元之出身书香门第,曾问学于族祖[[姚鼐]],与[[崔旭]]、[[梅成栋]]并称“张门三才子”。嘉庆五年(1800年)庚申科直隶乡试為[[张问陶]]所取士,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後授[[编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入直[[南书房]]。嘉庆十七年(1812年),因刊刻乾隆《圣训》有误,元之负失审之责,被降为编修。之后历升咸安宫总裁、右春坊右中允、日讲起居注官、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侍读、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十三年(1833年)升工部右侍郎,後擢[[左都御史]]。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事降二级调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年老请休归里。咸丰二年(1853年)卒。《清史稿》有传。
父[[姚原绶]]官任六安州学政。姚元之出身书香门第,曾问学于族祖[[姚鼐]],与[[崔旭]]、[[梅成栋]]并称“张门三才子”。嘉庆五年(1800年)庚申科直隶乡试为[[张问陶]]所取士,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入直[[南书房]]。嘉庆十七年(1812年),因刊刻乾隆《圣训》有误,元之负失审之责,被降为编修。之后历升咸安宫总裁、右春坊右中允、日讲起居注官、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侍读、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十三年(1833年)升工部右侍郎,后擢[[左都御史]]。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事降二级调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年老请休归里。咸丰二年(1853年)卒。《[[清史稿]]》有传。 ==主要成就== ===政治=== ===上书言事=== [[唐玄宗]]即位之初,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时弊,提出十条意见,问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则只有违抗君命了。这十条意见是: (1)[[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 (2)[[青海]]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否不再贪图边功; (3)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 (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 (5)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 (6)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 (7)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 (8)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 (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 (10)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姚崇]]的十条意见,区区二百余言,却都是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 =整顿吏治=== [[唐玄宗]]继位后,对辅助他发动政变的功臣多有贬斥,这和姚崇也有很大的关系。 姚崇担任同州刺史时,张说曾因旧怨,唆使[[赵彦昭]]弹劾他。姚崇拜相后,张说非常惶恐,到岐王府中暗通款曲。一日,姚崇在退朝后故意落在后面,并在唐玄宗询问时称有足疾。玄宗问道:“是不是很痛。”姚崇答道:“我心里担忧,痛楚不在脚上![[岐王]]是陛下爱弟,张说是朝中辅臣,他秘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岐王要为张说所误,所以我很担忧。”唐玄宗因此将[[张说]]贬到[[相州]]。 [[魏知古]]早年曾得到姚崇的引荐,后与姚崇并列相位,对他略有轻慢。姚崇便排挤魏知古,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到洛阳主持选官。魏知古非常不满。姚崇之子趁机请托于魏知古,被魏知古告知玄宗。玄宗假意问姚崇道:“你儿子才能如何?现在何处?”姚崇揣知玄宗的心意,便答道:“臣有两个儿子在洛阳任职,欲望很多但不谨慎。臣早年曾有恩于魏知古,他们一定是借此请托于魏知古。”唐玄宗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魏知古却有负于姚崇,欲罢免他的官职。姚崇道:“臣的儿子行为失检,扰乱法纪,陛下却罢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会以为陛下偏私于臣。”唐玄宗虽然作罢,最终还是将魏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刘幽求]]、[[钟绍京]]也都因为姚崇的弹劾而遭到贬黜。  ===治理蝗灾===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姚崇主张杀灭蝗虫并焚烧虫尸。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祭天祈福消灾,连唐玄宗都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姚崇列举魏时发生蝗灾不敢灭而导致草木皆尽、饥荒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的事例劝诫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灾并非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并招致国家危殆,才是真正违抗天命。黄门监卢怀慎认为天灾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声驳斥道:“扑杀蝗虫解救百姓是善举,如果上天降灾祸,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决不推诿给别人。”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终于打动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灭蝗。最终百姓免于灾难,天下太平。  姚崇“以文华 名” 、“弱冠补孝敬挽郎,又制举高第”,张说称姚崇“献藻弥焕”, “枷藻”即华美的辞藻,泛指文才。《[[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姚崇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六首,陈尚君先生《[[全唐诗续拾]]》存诗二首,数量虽不多,但不乏名 ,如《[[秋夜望月]]》云:“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影人夜池寒。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此诗当作于姚崇事业受挫,远离长安之时。诗中借秋夜望月,表达恋胭之情,文字雅洁,寄托高远。姚崇《[[夜渡江]]》云:“夜诸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听草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中间二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出一个从不觉到暗识的过程,静中有动,耐人寻味,不知王维“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是否有得于此。 ==人物评价== [[李隆基]]:此(房琯)非破贼才也。若姚元崇在,贼不足灭。 [[张说]]:有唐元宰曰梁文贞公者,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盖维岳降神,应时间出者也。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李巽]]:姚元崇、宋璟、刘幽求,或辅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难,成中兴之业。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崔植]]:明皇守文继体,尝经天后朝艰危,开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杰,动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杜牧]]:姚梁公元崇,登第下笔成章举,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凡三十年,天下几无一人之狱。 [[李蔚]]:仁杰天后、高宗朝上公也,元崇先天、开元中贤哲也。 [[刘昫]]:⑴ 履艰危则易见良臣,处平定则难彰贤相。故房、杜预创业之功,不可俦匹。而姚、宋经武、韦二后,政乱刑淫,颇涉履于中,克全声迹,抑无愧焉。⑵ 姚、宋入用,刑政多端。为政匪易,防刑益难。谏诤以猛,施张用宽。不有其道,将何以安?  [[宋祁]]:姚崇以十事要说天子而后辅政,顾不伟哉,而旧史不传。观开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诬已。宋璟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意听纳。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呜呼!崇劝天子不求边功,璟不肯赏边臣,而天宝之乱,卒蹈其害,可谓先见矣。然唐三百年,辅弼者不为少,独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盖难矣夫! [[赵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司马光]]:⑴ 元之吏事明敏,三为宰相,皆兼兵部尚书,缘边屯戍斥候,士马储械,无不默记。上初即位,励精为治,每事访于元之。元之应答如响,同僚皆唯诺而已,故上专委任之。 ⑵ 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遮。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50] ⑶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苏辙]]:⑴ 玄宗初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后用张说、源乾曜、张九龄;宪宗初用杜黄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绛,后用韦贯之、崔群。虽未足以方驾房、杜,然皆一时名臣也。故开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几于贞观。 ⑵ 开元之初,天下始脱中、睿之乱。玄宗厉精政事,姚崇、宋璟弥缝其阙,而损其过,庶几贞观之治矣。  [[徐钧]]:天资权谲性圆通,相业开元治效中。至死未能忘故智,乞铭犹自算燕公。 [[洪迈]]: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归有光]]:姚元之尤长吏道,决事无淹思。三为宰相,常兼兵部,屯戍斥堠,士马储械,无不谙记。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他宰相畏威谦惮,惟独元之佐裁决,以得专任。承权戚干政之后,纪纲大坏,而能先有司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才,故天下称其通。虽然,元之虽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然天资权谲,计出张说于相州,罢魏知古为尚书,而东都坏庙之对,几于佞矣。 ⑵ 姚有为,宋有守,固皆良相也。然姚以救时自喜,才具非不可观,而机械迭出,终非正道,即如病殁之后,犹计赚张说,史传上虽未明载,而姚崇神道碑,明明为说所作,稗乘未尝无据,生张说不及死姚崇,泉下有知,崇且自夸得计,然亦何若生前之推诚相与,使人愧服之为愈也。  [[毛泽东]]: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轶事典故== ===俭朴持家=== 姚崇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任过宰相,无论是政绩还是资历,时人几乎无人能比。然而,这位资历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即便在[[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个人官位达到至极的开元时期,他依然“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由于清廉,只拿“死工资”,没有灰色收入,所以他买不起京城市区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离朝廷较偏远的郊区。 ===力保百官=== 武则天曾与侍臣谈论起[[周兴]]、[[来俊臣]]主持刑狱,朝臣反逆案件颇多一事,怀疑其中是否有冤狱。姚崇进言道:“垂拱以来因谋反罪被处死的人,大多都是由于周兴等罗织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功劳造成的。陛下派亲近大臣去查问,这些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里还敢动摇他们的结论!被问之人如果翻供,又惧怕惨遭毒刑,与其那样不如早死。如今酷吏诛除,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担保,今后朝廷内外大臣不会再有谋反的人。若是稍有谋反之实,我愿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责。”武则天大悦道:“以前的宰相都顺从周兴等人,使酷吏得逞,让朕成为滥用刑罚的君主。听到你说的话,很合朕心意。”于是赏赐姚崇白银千两。 ===泣辞武皇===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移居上阳宫,百官都为唐朝复辟而相互称庆,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张柬之]]对他道:“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恐怕您从此要大祸临头了。”姚崇道:“我长期事奉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我随你们诛除凶逆,是尽臣子本分,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疏汏僧尼=== [[唐中宗]]时期,贵戚竞相营建佛寺,滥度僧尼。很多富户强丁也乘机削发为僧,以逃避徭役。姚崇执政后,进言道:“佛图澄、鸠摩罗什号称高僧,也不能挽救后赵、后秦的灭亡。齐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却未能免除灾殃。陛下只要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就是佛身,无需剃度奸诈之徒,让他们败坏佛法!”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官员筛选淘汰全国僧尼,因弄虚作假被勒令还俗的多达一万二千余人。 ===救时宰相=== 姚崇曾问[[紫微舍人]][[齐浣]]:“我为宰相,可以和什么人相比?能比得上[[管仲]]、[[晏婴]]吗?”齐浣道:“管仲晏婴所行政策虽不能传诸后世,但在他们执政时期却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从这一点来看,您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那我是个怎么样的宰相?”齐浣道:“您是个救时之相。”意思是说姚崇只是拯救时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时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太庙自坏=== [[唐玄宗]]将要巡幸[[洛阳]]时,太庙突然崩坏。[[宋璟]]进谏道:“陛下三年服丧未满,不可离京巡幸。发生灾变,是上天用以警诫的,陛下应停止东行。”唐玄宗又询问已经罢相的姚崇,姚崇道:“太庙原是前秦时期修建的宫殿,后被[[隋文帝]]改为太庙,又被大唐所袭用,已存在近三百年。高山若有朽坏也会崩塌,何况木料。这次太庙崩坏只是凑巧与陛下东行碰到一起,不是因为你要东行才崩塌的。陛下因关中歉收,粮运劳民,才东幸洛阳,这是为了百姓。东都百司都已做好迎驾准备,陛下停止东行,岂不失信于天下。依臣之见,陛下继续东行,至于太庙,让人修理就是。”唐玄宗大悦。 ===算计张说=== [[张说]]曾与[[姚崇]]一同担任[[宰相]],但常发生矛盾,对他怨恨很深。姚崇临死时,嘱咐儿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为他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个人作品==[[File:姚元之.jpg|缩略图|右|姚元之|[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3662384573&di=7a4ac700829c68ff32941d893b2f9b4f&imgtype=0&src=http%3A%2F%2Fimg4.ph.126.net%2FKc_CXuRWILlWk9J_eJQ6OQ%3D%3D%2F6598100009051881644.jpg 原图链接]]]===著作=== 姚崇著有文集十卷,曾参与修定《[[开元前格]]》。 ===诗文=== 《[[全唐诗]]》收录有其诗六首:《[[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故洛阳城侍宴应制]]》、《[[春日洛阳城侍宴]]》、《[[秋夜望月]]》、《[[夜渡江]]》、《[[奉和圣制龙池篇]]》。  《[[全唐文]]》收录有其文24篇:《[[扑满赋]]》、《[[请褒赏刘子元吴兢奏]]》、《[[请东都别立义宗庙奏]]》、《[[请宣示豫州鼎铭符瑞奏]]》、《[[对太庙屋坏奏]]》、《[[谏造寺度僧奏]]》、《[[答捕蝗奏]]》、《[[对问冤狱疏]]》、《[[请遣捕蝗疏]]》、《[[东幸疏]]》、《[[答张九龄书]]》、《[[报倪若水捕蝗牒]]》、《[[造像记]]》、《[[遗令诫子孙文]]》、《[[先师冉伯牛赞]]》、《[[口箴]]》、《[[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十事要说]]》、《[[答卢怀慎捕蝗说]]》、《[[兖州都督于知微碑]]》。  ==亲属成员== 父亲:[[姚懿]],官至巂州都督,谥号文献。  母亲:刘氏,[[襄州]]长史[[刘志逵]]之女,封彭城郡夫人。  兄弟:[[姚元景]],曾任宗正少卿。  儿子:[[姚彝]],官至光禄少卿。  儿子:[[姚异]],官至坊州刺史。 儿子:[[姚弈]],曾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后受侄子姚闳牵连,贬为永阳太守。  ==后世纪念== ===墓葬=== 姚崇墓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故里=== 姚崇故里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古镇。张茅古镇现有姚崇故居遗址(在[[张茅中学]]校园内),姚公祠遗址、姚崇父姚懿墓遗址、旌贤寺(唐姚懿墓守坟寺)遗址、姚崇手书“藩篱”石刻(现存三门峡博物馆)等。 ==着作== 姚元之善文辞,工书画。 有《[[竹叶亭杂记]]》、《[[荐青诗文集]]》等。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二》
*《[[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二]]》 ==外部 連結连结== *[http://db1.ihp.sinica.edu.tw/cbdbc/cbdbkm?~~AAA0054579 姚元之] 中研院史
*[http://www.tclyw.gov.cn:8081/lyw/newsfile/2006/5/16/0_1147748323390.html 艺苑名流----姚元之]{{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桐城市旅游局
{{嘉 十年乙丑科殿 金榜}}{{DEFAULTSORT:Yao姚}}[[Category:清朝翰林院 修]][[Category:清朝翰林院侍 ]][[Category:清朝河南 政]]
[[Category:清朝右春坊右中允]]
[[Category:清朝左春坊左中允]]
[[Category:清朝司 局洗 ]][[Category:清朝翰林院侍 ]]
[[Category:清朝右春坊右庶子]]
[[Category:清朝翰林院侍 講學 讲学 士]][[Category:清朝翰林院侍 讀學 读学 士]]
[[Category:清朝詹事府詹事]]
[[Category: 內閣學 内阁学 士]]
[[Category:清朝工部侍郎]]
[[Category:清朝刑部侍郎]]
[[Category:清朝 部侍郎]][[Category:清朝浙江 政]]
[[Category:清朝左都御史]]
[[Category:桐城人]]
[[Category:姚姓|Y]]
[[Category:咸安 學總 学总 裁]]
11,454
次編輯